《图形的放大》教学设计
兴庆区第四小学 张聪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交流和操作等活动中,理解图形放大的意义和特性。
2.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放大的图形,通过图形的放大,初步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过程和相似图形的特征,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体悟运用列表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数学学习方法。
重点:掌握图形放大的意义和特性,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
难点: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时图形各边的变化,形状不变的原因。
教法:提问法
学法:列表观察、比较、自主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这是一张来自网络的图片,你能看清楚它的内容吗?如果我想看的更清楚些,需要怎么办?你认为哪幅图的效果最好,能真实反应原图?为什么?(出示图片)
【预设】
生1:第3幅最好,因为它是按比例放大的。
生2:第3幅最好,因为第3幅图变大了,但是形状没变。
2.揭示课题
师:还有不同的意见吗?看来大家的观点是一致的,确实第3幅图最能真实的反映原图。把一个图形由小变大,形状可能会变,也可能不变。像这样,平面图形变大,但形状不变,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图形的放大。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第3幅图是原图按比例放大的,那么什么是按比例放大?图形变大了,是怎样变的?形状不变的原因是什么?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解决这些问题。
二、探究图形的放大
(一)初探图形的放大
1.放大一条线段
师:平面图形大都是线段或曲线构成的,那我们就从最简单的图形——线段着手探究。(出示线段AB)
提问:怎样把线段AB扩大2倍?
预设:先测量出线段AB的长度,把这个长扩大2倍,以新的长度画线段。
师:你的想法很好。可以用尺子测量长度,还可以借助方格纸测量线段AB的长。线段AB的长是几个单位?那扩大2倍后是几个单位?
2.放大一个正方形
以线段AB为边长画正方形ABCD和以线段A’B’为边长画正方形A’B’C’D’。
提问:正方形A’B’C’D’和正方形ABCD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预设: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追问:能说说形状相同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吗?大小是怎样变化的?
预设:他们都是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各自的四条边都相等。
边长扩大了2倍,周长扩大了2倍,面积扩大了4倍。
师:因为边长扩大了2倍,所以周长和面积也随之扩大了,我们就说——正方形A'B'C'D'是正方形ABCD按 2:1 放大后得到的。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2:1的?
(二)再探图形的放大
师:接下来就由同学们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长方形和三角形的放大。
1.小组内选取一组图形进行观察,运用列表法比较它们的内角、边长、周长、面积。想一想什么变了,是怎样变化的?什么没变?
(请学生诵读合作学习要求。)
合作要求:
①选择一组图形,从角、边长、周长、面积等方面进行观察并填表;
②通过比较、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回答上面的问题;
③小组内交流想法,小组长负责汇报。
2.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
3.总结归纳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
把一个图形各边的长扩到原来的( )倍,周长随之扩大( )倍,面积扩大了( )倍,也就是把这个图形按( ):( )扩大。( )不变。
【比的前项表示什么?后项表示什么?扩大比的前项大于后项,通常情况下比的后项都化简为1。形状不变是由于( 图形内各边关系)不变和(对应角大小 )不变。】
4.根据条件判断结论是否成立,说说你的理由。
①图A的周长:图B的周长=2:1,那么图A是图B按2:1放大后的到的图形。
②图A的面积:图B的面积=4:1,那么图A是图B按2:1放大后的到的图形。
结论:一般情况下,不以周长比和面积比作为图形的放大比。
三、巩固练习
1、画一画。
按2:1画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图形;按3:2画出长方形放大后的图形。
2、考眼力。
右边的图形是左边图形按2:1放大的吗?
3、解决问题。
李明在电脑上把下面的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后照片的长是15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四、课堂小结
提问:如果把一个图形按1:2进行变换,你认为这个图形是怎样变化的?你是怎样理解1:2的?形状会变吗?我们在前面还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你能给这几种图形的运动分类吗?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