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古诗三首
导学案设计
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认识“岳、仞”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准备古诗朗读动漫。(教师)
2.收集诗人资料及诗的历史背景资料。(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检测预习,了解诗人(用时:5分钟)
1.了解学情。
2.指名介绍作者。
1.说一说课文中的三首古诗,自己是否积累过,掌握到什么程度。
2.结合收集的资料来介绍王昌龄、陆游、杜甫。
1.学生对于这三首古诗的认知并不是零起点,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
2.学生介绍诗人的资料时,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汇报情况,相机进行补充。
二、初读古诗,读好诗句(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自由读古诗。
2.检测对古诗中的重点字音和字形的掌握情况。
3.指名诵读。
4.多种形式朗读。
1.自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读好古诗中的生字及易错字的音。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同桌合作读,男女生轮读,齐读。
1.指导学生读好以下字音:
仞(rèn) 摩(mó)
蓟(jì) 襄(xiānɡ)
2.读好题目的断句: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再读古诗,理解大意(用时:15分钟)
1.小组合作理解古诗。
2.小组汇报对诗意的理解,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补充。
3.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根据图片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1)出示与“青海长云暗雪山”相对应的图片。
(2)出示与“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相对应的图片。
(3)出示与“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相对应的图片。
1.理解诗意。
(1)独立借助书中注释理解诗意。
(2)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2.小组汇报对古诗的理解,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或有不同意见的地方可以提出来全班进行交流。
《从军行》(青海湖上浓云遮暗了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远望只有茫茫荒漠中的孤城玉门关。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他的身上的坚硬铠甲都被黄沙磨破了,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进攻的敌人誓不回家。)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漫长的黄河东流入海,巍峨的华山直上云天。金统治地区的原宋朝百姓在金兵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流干了,他们一年又一年地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解救他们。)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剑南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3.根据图片,找到对应的诗句。
1.教师不要对诗意做过多讲解,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同学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生在根据图片找诗句时,引导学生说说是怎样根据图片判断出来的。这也是对古诗学习方法的一种概括。
四、指导示范,练习书写(用时:10分钟)
1.出示要求会写的6个生字。
2.组织交流书写要点。
3.范写。
1.认读生字,认清字形。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说一说生字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3.观察老师示范,书空笔顺。在田字格中书写生字,练习把生字写得正确、美观。
书写时强调:
仞:右边是“刃”,不是“刀”。
岳:注意笔顺,可以结合字理来理解、记忆。
摩:注意整个字的结构要紧凑。
遗:注意先写“贵”。
涕:右边共7笔。
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
一、复习方法,导入新课(用时:3分钟)
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2.明确三首诗分别描写的是哪类内容。
1.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注释理解诗意,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等。)
2.根据三首古诗的内容,可以看出《从军行》是边塞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爱国诗。
学生如果对诗歌内容归类有困难,教师可进行相关的提示。如《从军行》描写的是边塞风光及边疆战士的生活,属于边塞诗。
二、想象画面,体会诗情(用时:14分钟)
1.自读古诗,发现古诗在写法上的特点。
2.介绍学法,提出学习目标:
(1)抓住描写的景物想象画面,体会画面特点,感受写景的作用。
(2)联系相关资料体会诗人情感。
3.指导学习《从军行》,明确理解古诗的方法,感受写景的作用。
4.感受景物特点及写景的作用。
5.联系背景资料理解古诗。
6.指导学习《从军行》的后两句,体会诗人情感。
7.指导朗读。
1.仔细读古诗,发现《从军行》这首诗先进行了景物描写,然后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2.明确学习目标。
3.按照自学提示,独立阅读《从军行》前两句,圈出所描写的景物。
4.结合“长云”“暗”体会边塞风光的苍凉雄浑。结合“孤城”“遥望”体会将士们的思乡心切。
5.结合查找的青海、玉门关的资料,体会“孤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感受到写景是为抒情做铺垫的。
6.结合对诗句的理解,抓住“百战穿金甲”,体会战争的艰苦,从“不破楼兰终不还”中体会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
7.不同形式地朗读。(配乐读,个人读,齐读。)
1.指导学生感受《从军行》的景物描写时,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插图、教师提供的图片想象当时的景物特点,感受边塞风光的独特及将士生活的艰苦。
2.教师要注意联系相关资料的作用,要收集与古诗相关的资料,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相机的补充介绍,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的情感。
三、迁移运用,分组学习(用时:18分钟)
1.按照刚才的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自学。
2.巡视指导。
3.汇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学习成果。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1)借助画面朗读。
出示黄河、华山的图片,指导朗读“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2)播放音乐,创设情境朗读。
5.练习背诵。
1.依照刚才的学习步骤在小组里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1)小组合作学习,先体会写景的诗句,找到描写的相关景物,再体会景物的特点及写景的作用。
(2)找到抒情的句子,结合关键字词,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汇报。
抓住“三万里”“五千仞”“入”“摩”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从“泪尽”“又一年”中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4.(1)结合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2)配乐朗读。
5.独立背,同桌互相检查,指名背诵。
1.小组合作前一定要回顾刚才的学习步骤,以便有序学习。教师要注重巡视指导,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中,保证小组学习效果。
2.在分组学习后的汇报中,教师要要求学生注意倾听,可以进行补充或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
3.对《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背景介绍尤为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收集的背景资料学习。
四、总结方法,课后延伸(用时:5分钟)
1.回顾理解古诗的方法。
2.拓展作业:收集其他的边塞诗和爱国诗。
1.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总结方法。如:想象画面理解古诗,体会写景的作用;联系相关资料,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人的情感。
2.收集古诗,练习背诵。
引导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