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 陋室铭 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 陋室铭 课件(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7 16:20: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明确目标:

1.疏通文意,了解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特点;
2.赏析文句,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3.知人论世,了解刘禹锡的豪迈情怀。
重点:理解文章大意,了解其托物言志的写法。
难点:结合文句及背景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文本解读

托物言志

古代文人在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就是“托物言志”。
什么是“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本文的韵脚:名、灵、馨、青、丁、琴、经、形、亭。
“铭”的特点可以用陆机说的“博约而温润”这句话来概括。博:指内容广博;
约:指文辞简约,概括性极强;
温:气度温和,从容不迫;
润:语调柔顺。
走进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县),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写作背景

刘禹锡写作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在宫中,宦官专政;在朝廷上,牛李党争。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态度,独善其身。文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和“无丝竹之乱耳”都是这种情绪的反映。

刘禹锡因参加过当时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里把住房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刘禹锡仍不计较,并见景生情,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其仍然悠闲自乐,又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想想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以山水起兴,引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说明房屋虽然简陋,但室主人品德高尚,就不仅不觉其陋,反而能显得高雅。
写居室环境之雅、日常交往之雅、主人情趣之雅。
以诸葛庐和子云亭进行类比,说明“陋室不陋”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惟吾德馨:
4.无丝竹之乱耳:
5.无案牍之劳形
闻名,著名
形容词作动词,成为灵异的水。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烦乱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何陋之有?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原意为“有何陋”。
此语出自《论语·子罕》,原句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只截取后一句,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


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灵验

出名,有名
只是
指德行美好
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出名。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验了。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


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

经。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长到
博学的人。鸿,大。
调弄,指弹琴
指佛经
译文:苔痕长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了青色。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无功名的人。可以弹奏没有装饰的琴,浏览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
之有?
乐曲
官府公文
有什么简陋的呢?
使……受到扰乱
身体
使……感到劳累

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译文: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分析课文,理解文意。
思考:
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到底有多么简陋?请你从文中寻找蛛丝马迹,试做分析,印证一下“陋室”得名原因。
刘禹锡的“陋室”
知府的府宅
对比一下
你是否发现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见台阶上已经长满了绿苔——可见房子很久没有人住过,补修过,极为简陋;窗前门旁长满青草——居住的环境荒凉冷落。蔓延阶上的苔藓、绕室丛生的青草,还有不着华服的儒生,未加装饰的古琴,装帧素朴的佛经等,若我们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展开联想,或许还能发现这里没有宽敞豁亮的庭院、鳞次栉比的厢房,没有奢华气派的装饰摆设,前呼后拥的妻妾奴仆。看来,陋室的环境和主人的物质生活的确太过简陋了。
思考问题一:


虽然从外表看“陋室”很陋,但在作者来看却并不简陋,他还乐在其中。那么文中如何具体表现“陋室不陋”?

作者笔下的陋室环境如何?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上、入”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这样,我们就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一种生机盎然、春意正浓的幽雅的环境,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恬静雅致、赏心悦目。
陋室主人交往的是哪些人呢?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博学儒雅,谈笑风生。
在这个陋室里,作者常与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的人高谈阔论赋诗唱和。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这两句写交往之人在于衬托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正面—实写
反面—虚写
高雅脱俗
朋友们走后,刘禹锡做什么呢?
厌弃官场
作者平时常常“调素琴”可知他并非不喜欢音乐,他只是鄙弃官僚们寻欢作乐、灯红酒绿的生活方式,表明作者不愿与官场的黑暗势力同流合污。
总结:
居室环境:清幽雅致(室中景)
交往之人:博学儒雅(室中人)
日常生活:高雅脱俗(室中事)
“陋室不陋”

思考问题二:

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文章开头从“山水”写起
比兴手法
山 水
仙 龙


陋室
德馨
比,即比喻。
兴(xìng),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这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写“有仙之山”与“有龙之水”来引出“陋室”,同时用“山”“水”比喻“陋室”,用“仙”“龙”比喻“品德高尚的室主人”。
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政治上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文学上万古流芳的高远志趣
类 比
思考:作者明明在赞颂自己的陋室不陋,为什么又写“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其用意是什么?
诸葛亮:

扬 雄:
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

西汉时辞赋家,语言学家,曾官至上品。
目的是与古代贤士的“陋室”相类比,反映了作者要以古贤自比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表明自己也具有古贤的志趣和抱负。
相关资料:

刘禹锡被贬和州后,也就是写《陋室铭》的地方。刘禹锡到这后,
也不是什么都没干,成天谈笑,“调素琴,阅金经”,也不是成天不
办公,“无案牍之劳形”,他在和州是做实事的。他刚来和州时,就
看到一幅触目惊心的画面,连年来水旱灾害接连发生,破旧的房屋里
住着一个个孤苦无告的人。这触动了刘禹锡的同情心和使命感。因此,
刘禹锡在写《陋室铭》前后的那段时间里,主动为民请命积极发动救
灾,并且上书要求减免租税。
相关资料: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
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
《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引用圣贤的话,突出作者品德之高,更有说服力。

1、用刘禹锡的话来说,屋子为什么不陋呢?


2、作者身居陋室却不觉其陋,表达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问题三——归纳主旨: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主旨句)

思考问题四:
本文写法——托物言志
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
陋室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陋室铭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点明题旨
山水喻室

仙龙喻人
惟吾德馨
具体描述
居室环境
交往人物
日常生活
陋室不陋
总结全文
诸葛庐
子云亭
何陋之有
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贯穿全文,层层铺垫,主题十分突出。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惟吾德馨”。然后对陋室进行描写,展示陋室主人的精神风貌,表现作者怡然自得的心情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既突出主人“德鑫”,又表明“陋室”不陋。最后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之人居住,则陋室不陋,这是以“惟吾德馨”否定“陋室”之“陋”,把对“惟吾德馨”的颂扬推向极致。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描绘了陋室清幽静雅的环境,请你加以想象,用生动的语言详细描写,不少于50字。
青苔绿绿的、密密的、茸茸的,像一方绿绿的地毯,像一袭翠翠的衣衫,落在我陋室阶前,阶前的石头和那细细的石缝里,都渗出了醉人的绿色。还有那阶前的葱葱青草,青青的茎,青青的叶,还有那青青的露水珠,像一只只明亮的眼睛在打量着我的陋室,陋室里一片青绿。
作者在《陋室铭》的开篇是如何运用类比手法引出全文主旨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以山水与陋室类比,以仙、龙喻品德高尚,引出了主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