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春】统编版语文六下-4 藏戏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春】统编版语文六下-4 藏戏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7 19:54: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 藏戏
文本分析
本文是一篇知识性、人文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散文,主要介绍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和特色。它以准确的说明为前提,以形象的描写为手段,通过作者脉络清晰、有点有面、有详有略的描述,将绚丽多彩的藏戏以及它那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传神,富有文学色彩。教学本课时,教师应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理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充足的读、思、议的空间,促进学生与文本及学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引起争辩,在争辩中激活思维。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关注文本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并能对藏戏这种文化精粹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和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3.赏析语言,体会本文将简练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的好处,并学会运用。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和特色,体会传统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将简练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的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积累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地方戏剧的相关图片,引起学生对地方戏剧的兴趣。
预设:我国的地方戏剧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教师可以出示一些较著名的、大家较熟悉的地方戏剧的表演图片或者片段,让学生识别图片或片段中展示的剧种,以引起学生对地方戏剧这一重要的传统文化形式的兴趣。如黄梅戏《天仙配》《女驸马》;豫剧《花木兰》《穆桂英挂帅》;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等。学生在发言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简单介绍相关剧种,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2.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过渡:同学们刚刚的表现很不错,看来大家对我国的地方戏剧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其实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仅有着老舍和沈从文笔下的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地方艺术形式,上面出示的黄梅戏、豫剧、越剧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在我国青藏高原上生活的藏族也是一个古文化十分发达的民族,他们独创了一种历史悠久、神秘而独特的艺术形式——藏戏。今天我们就一起去领略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藏戏的魅力。(教师板书课题:藏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唐东杰布和藏戏。
唐东杰布 明代著名建筑师,藏戏创始人。藏民历来把他看作是创造藏戏的戏神和修建桥梁的铁木工匠的祖师。由于他勤奋好学,刻苦钻研,最终成为一名有造诣的学者和得道者,被众人誉为唐东杰布(意为“千里平原上的国王”)。
藏戏 是以民间歌舞的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表演艺术,多伴随节庆、庙会、集市、募捐等民俗活动,其形式和风格带有鲜明的藏民族特点和浓郁的雪域神奇色彩。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贴近观众、易于被接受,是它最大的特点和优势。
2.通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的读音。
僧人 脱缰 琼 响彻 青面獠牙 演绎 悠哉 招徕 钹
(2)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理解文中的词语。
预设:本课中好词较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语的意思,在语言环境中辨析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并采用有效的方法积累词语。
3.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的脉络,给课文划分层次。
预设: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藏戏?”这一问题展开讨论,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概括叙述藏戏的特点,接着具体介绍藏戏的形成以及藏戏的面具、舞台、唱腔等特征,最后以藏戏的传承方式总结全文。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开门见山,概括介绍藏戏的主要特点。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写藏戏形成的过程。
第三部分(第8—17自然段):详细介绍藏戏的特征。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介绍藏戏的传承方式。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研读第1—3自然段,初步了解藏戏的主要特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做批注。
(2)教师出示问题供学生思考,学生先分组交流,再派代表在班级汇报。
①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②这三段话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这三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汇报展示:
①藏戏独具魅力的地方:戴着面具演出;演出时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②这三段话的特点:用三个反问句构成排比段;表达效果:开篇新颖独特,增强气势,先声夺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这三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总起全文,为下文具体描述藏戏的面具、舞台、唱腔的特点埋下伏笔。
(3)指名朗读这三段话,学生感知藏戏的主要特点。
2.研读第4—7自然段,了解藏戏的形成过程。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独具魅力的藏戏是怎么形成的吗?下面我们将来读一读藏戏的开山鼻祖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
(1)引导学生体会第4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总起段,作用是承上启下。前面三个自然段以反问句的形式总括藏戏的三大特点,本段用“还是”转折,接着介绍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以及藏戏的形成过程。
(2)了解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说说藏戏的形成过程。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带着“藏戏是怎么形成的?”这个问题自由朗读第5—7自然段,紧扣“传奇”一词来梳理唐东杰布的故事,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①“传奇”体现在哪些方面?
A.挑战困难的精神成为传奇——年轻的唐东杰布面对凶险的自然毫不畏惧,发誓造桥。(体现困难的词语有:掀翻、野马脱缰、激流、咆哮、吞噬。)
B.创造奇迹的过程成为传奇——唐东杰布一无所有→结识七兄妹→组成藏戏班子→劝人行善→建起铁索桥→播撒藏戏的种子。
C.留下卓著的成果成为传奇——留下了58座铁索桥,成为藏戏的开山鼻祖。
②学生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
(3)引导学生体会唐东杰布是一个怎样的人?
预设:学生自由表达。答案要点:一心为民着想,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等。
(4)学生把自己的感受带入文中,有感情地读一读。
3.研读第8—17自然段,了解藏戏的特色。
(1)齐读课文,分别找出与第一部分的内容相对应的具体描写。
明确:第8—14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第15—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第17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重点句探究。
①传说,唐东杰布在母亲的肚子里待了80年,出生时头发胡子都白了。因此,在藏戏里,他的面具是白色的,前额饰有日月,两颊贴着短发,眉眼嘴角永远带着神秘的笑。
明确:这里插叙唐东杰布出生时的传说,一方面点明在藏戏里他戴白色面具的原因,另一方面引出下文对藏戏的面具的介绍。
写法点拨:插叙是在顺叙的基础上进行的,可以帮助文章展开情节,突出人物品质,丰富文章内容。
②表演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他们别无所求,只要有观众就行。
预设: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时要重点关注句子中的关联词。第一句话中“不要……不要……不要……只要……”突出表现了藏戏的舞台简朴的特点,说明藏戏是一种大众化的艺术;第二句话中的“……只要……”表明唐东杰布组成藏戏班子的目的是“劝人行善积德,出钱出力,共同修桥”,所以对演出舞台、道具等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有观众,能起到宣传作用就行。
③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使戏剧中的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这是藏戏面具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预设:这句话具体交代了藏戏的面具在长期发展中得以保留的原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一说。
思考:如何理解“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
方法点拨:象征的手法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思想感情。夸张的手法是指为了启发观众的想象力,用夸大的事物来表现。
举例说明:(象征)藏戏中用红色的面具代表威严,戴红色的面具的是国王。
(夸张)藏戏中用半黑半白的面具代表两面三刀的性格。
④双方随心所欲、优哉游哉,一出戏演他个三五天毫不稀奇。
明确:“双方随心所欲、优哉游哉”既写出了艺人们表演藏戏时有很大的发挥空间,也写出了观众欣赏藏戏时的悠然自得、闲适快乐,这是藏戏独有的形式展现出的魅力,也是藏戏吸引观众的一个原因。
4.研读第18自然段,了解藏戏的传承方式。
(1)了解藏戏的传承方式。(一代一代地师传身授下去。)
(2)小组交流藏戏采用这种方式传承的原因。(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3)体会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总结全文。)
5.教师总结。
小结: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戏艺术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仍然犹如一朵盛开在雪域高原上的雪莲花,深深地扎根在藏族人民的心灵深处。藏族人民通过它歌颂生活的美好,传递心中的真情。可以说,藏戏是高原儿女创造的一个艺术奇珍,它已经成为藏族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四、课堂回顾,拓展运用
1.回顾全文,体会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过渡:学习了课文,我们体会到藏戏虽然简朴,却有着令人不可抗拒的魅力,被其深深地吸引。我们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悟,是因为作者在文中将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写相结合,把藏戏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课文,探究本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1)从内容看,本文侧重介绍藏戏的形成过程及特色。
(2)从表达顺序看,本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中间还插叙了有关唐东杰布的传说。
(3)从表达方法看,本文主要采用反问、排比、夸张、象征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语言丰富多样、生动传神,颇具文学色彩。
2.拓展运用:采用课文的写法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地方戏剧。
要求:表现出该地方戏剧的特点,语言不失生动活泼。
五、摘抄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丰富语言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了解藏戏的特点,感受其艺术魅力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藏戏有什么特色呢?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课文一开始就概括地写了藏戏的特点。我给大家读一读(学生朗读第1—3自然段)。从这三个反问句中,我们知道了藏戏有“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特点。
师:你很会读书,从开篇的三个反问句中概括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他同学能说一说吗?
生:课文还具体描写了藏戏的面具,在课文的第8—14自然段。我和同桌一起给大家读一读(学生合作朗读第8—14自然段)。
生:我了解到,在藏戏里不同的颜色和形状的面具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和意义。
生:我来补充一下。在第16自然段中,作者还写了藏戏的面具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面具运用象征、夸张的手法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师:这两位同学合作学习后分工汇报,让我们了解了藏戏的面具的特点及其保留下来的原因。但是藏戏中的面具是怎样运用象征和夸张手法的呢,谁能具体地说一说?
生:我来说。比如,面具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义,红色代表威严、绿色代表柔顺、半黑半白代表两面三刀等,这就是象征手法。我们也可以想象这些面具在色彩上,尤其在形状上肯定非常夸张,比如,“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示压抑和恐怖”,这样就让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了。
师:你补充得非常好!了解藏戏的面具,我们可以感受到藏族人民的智慧,感受到藏戏的独特魅力!
赏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紧紧抓住藏戏的特点这一教学重点,采用自主学习等方法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品读感悟,并不断为学生搭建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表达。教学过程实现了由阅读感悟到表达积累的过渡,让学生乐于在文本中探究,在探究中表达,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在情感上热爱语文。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是第三学段的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藏戏》这篇课文是对藏族传统剧种的生动阐释,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朗读,并尽可能地相互交流,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知。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让学生认真读课文前的阅读提示,按照阅读要求进行自主阅读。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读熟课文,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弄清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藏戏的,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是怎么形成的,有什么特点。我在此过程中穿针引线,释疑解惑,激励点拨,归纳提炼,力争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