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虽有嘉肴?陶弘景
【2006年安徽课改卷与其他几章课外语录对比考查】
赏析评点
首句以“嘉肴”为“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是故”引出结论:“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第三句承接上句提出的观点,深入地阐述了“不足能自反,知困能自强”的道理。
“故曰”引出全文的中心:“教学相长”。
以《兑命》中的话作为佐证,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相长”这一论点的权威性。
?选自《礼记正义》。《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困惑。
?〔自反〕自我反思。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兑( yuè )命》〕即《说( yuè )命》,《尚书》中的一篇。
?〔学( xiào )学半〕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前一个“学”同“敩( xiào )”,教导。
一、内容主旨
本文论述了“教”和“学”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告诉人们:“教”和“学”可以相互促进,学的人获得进步,教的人也得到提高。
二、结构图解
三、写作特色
1.多使用对偶句。文章共五句,其中三句采用对偶句,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
2.文章贯通,逻辑性强。先以“嘉肴”类比“至道”,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着指出“学”和“教”的作用( “知不足”和“知困” );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 “自反”和“自强” );最后得出结论。文意贯通,层层递进。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词语解释
( 1 )虽有至道 至道: 最好的道理 ?
( 2 )不知其善也 善: 好处 ?
( 3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是故: 所以 ?
( 4 )然后能自反也 自反: 自我反思 ?
( 5 )其此之谓乎 其: 表示推测,大概 ?
2.通假字
学学半 学: 同“敩”,教导 ?
3.一词多义
学
4.古今异义
( 1 )虽有嘉肴
( 2 )不知其旨也
( 3 )教然后知困
( 4 )然后能自强也
5.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名词
不知其善也 善: 好处 ?
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肉食,不品尝,( 也 )不知道它味美。
( 2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译文:知道( 学识 )不足,这之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 自己理解上的 )困惑,这之后才能自我勉励。
( 3 )其此之谓乎!
译文: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理解性默写
1.《虽有嘉肴》中,揭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句子是“ 教学相长也 ”。?
2.《虽有嘉肴》中,说明学习和教学之后能让人知道自身不足的句子是“ ( 是故 )学然后知不足 , 教然后知困 ”。?
三、课文内容探究
( 一 )理解文章内容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或:教学相长 )。
2.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设喻类比,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为引出下文教与学关系的论述做铺垫。
3.引用《兑命》中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话,展现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论证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 二 )分析写作手法
本文作者是怎么展开论述的?( 论证思路 )
首先以类比论证的方法切入话题,强调要学习,要实践;然后,指出教和学的关系;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为了增强这一结论的说服力,又引用《兑命》中的名言加以佐证。
( 三 )阅读启示探究
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给你的启示。
示例:在学习中要互动交流,可以采用教的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如果他能明白,表明自己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自己的理解不全面,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本课过关检测?见强化练习册( 教用P27、学用P23 )
(共16张PPT)
二十二、答谢中书书
【近14年未考查】
第一层( 第一句 ):总领全文。
第二层( 中间五句 ):写景。作者择取这些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第三层( 末两句 ):以感叹收束全文。作者能够从如此人间仙境中发现无尽乐趣,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谢中书,即谢征( 500—536 ),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 今河南太康 )人,曾任中书舍人。陶弘景( 456—536 ),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 )人,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陶隐居集》。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四时〕四季。
?〔歇〕消散。
?〔夕日欲颓〕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欲界,没有摆脱世俗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的境界,这里指人间。仙都,神仙居住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宋山水诗人谢灵运( 385—433 ),他承袭祖父谢玄( 343—388 )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
?〔与( yù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一、内容主旨
本文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称之美,勾勒出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二、结构图解
感慨收束: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三、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本文写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用寥寥数笔传达出自己与自然融合的愉悦之情,体现作者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2.结构清晰,脉络贯通。写景部分,先仰视,再俯瞰,复平视,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第井然,脉络贯通。
3.语言凝练,言简意赅。如先言“高峰”给人以印象,再以“入云”给人以具象;先以“清流”使人初感,再以“见底”给人以实感。“五色交辉”“猿鸟乱鸣”“沉鳞竞跃”中,“交”“乱”“竞”三个副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1.文体知识。
【书】即信函。古人的信函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如《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等。
2.称官爵名。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词语解释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5.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限标1处 )
( 1 )实是 / 欲界之仙都
( 2 )未复有 / 能与其奇者
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着跳出水面。
( 2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自从( 南朝的 )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二、理解性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点明中心、奠定感情基调的句子是“ 山川之美 , 古来共谈 ”。?
2.《答谢中书书》中,描写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高峰入云 , 清流见底 ”。?
3.《答谢中书书》中,写景物色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两岸石壁 , 五色交辉 。 青林翠竹 , 四时俱备 ”。?
4.《答谢中书书》中,表达出对清丽自然、有声有色的山川美景由衷的赞美之情的句子是“ 实是欲界之仙都 ”。?
三、课文内容探究
( 一 )理解文章内容
1.本文描绘了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作者在文中用哪一个字概括了它的特点?该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美。这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统领全文。
2.本文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景的?展现了怎样的画面?
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作者依次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
3.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提到他有什么用意?[课后习题第二题变式]
“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的?
从山水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进行描绘的。
5.古人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其实承载着作者自己的心情和情感,作者向我们展现了这么美好的世界,他又是在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 二 )分析写作手法
1.作者是怎样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景物的?
一是形态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 意思对即可 )这几句描写,传达了生命气息,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