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河中石兽》课件(23张ppt)+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年人教部编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河中石兽》课件(23张ppt)+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7 17:57:16

文档简介

二十、河中石兽?纪昀
【近14年未考查】


































赏析评点
第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原因、地点和寺僧寻找石兽的过程。
两次打捞:先按常规思维,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一无所获;再根据流水情况推测,“以为顺流下矣”,依然“无迹”。
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讲学家嘲笑寺僧不懂“物理”,在分析“石性”与“沙性”后,提出“原地求兽”的见解,“众服为确论”。
第3段:写老河兵提出不同观点并详细分析原因,以及作者对整个事件的看法。
老河兵详细分析“当求之于上流”的原因,“盖”字统领以下内容。分析透彻,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果”字说明结果在意料之中。
启示读者:对于“天下之事”不能“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即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纪昀( yún )( 1724—1805 ),字晓岚,直隶献县( 今属河北 )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沧州〕地名,今属河北。
?〔河干( gān )〕河岸。
?〔山门〕佛寺的外门。
?〔圮( pǐ )〕倒塌。
?〔阅〕经过,经历。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棹( zhào )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棹,划( 船 )。
〔曳( yè )铁钯( pá )〕拖着铁钯。曳,拖。铁钯,农具,用于除草、平土等。
〔设帐〕设馆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
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尔辈,你们这些人。究,研究、探求。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 fèi )〕这不是木片。是,这。木杮,削下来的木片。
〔湮( yān )〕埋没。
〔颠〕颠倒,错乱。
〔众服为确论〕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
〔河中失石〕落入河中的石头。
〔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
〔啮( niè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坎穴〕坑洞。
〔不已〕不停止。
〔遂〕于是。
〔溯( sù )流〕逆流。
〔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臆断,主观地判断。

一、内容主旨
本文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作者在戏剧性的情节中,对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同时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二、结构图解
《河中
石兽》实践出
真知
三、写作特色
1.层层铺垫。文章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是“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 “不亦颠乎?” )写出了讲学家对自己看法的过度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说明自信的讲学家实际上“更颠”,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符合实际,其阐述的道理都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了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断的合理性。
3.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汲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而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件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1.古代地名。
【河干】河岸。如:沧州南一寺临河干。
2.代词称谓。
【尔】第二人称代词,你。如:尔辈不能究物理。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词语解释
( 1 )一寺临河干  临: 靠近 ?
( 2 )山门圮于河 圮: 倒塌 ?
( 3 )竟不可得 竟: 终了,最后 ?
( 4 )曳铁钯 曳: 拖 ?
( 5 )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 研究,探求 ?
( 6 )是非木杮 是: 这 ?
( 7 )湮于沙上 湮: 埋没 ?
( 8 )不亦颠乎 颠: 颠倒,错乱 ?
( 9 )众服为确论 确论: 正确的言论 ?
( 10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啮: 咬,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
( 11 )转转不已 已: 停止 ?
( 12 )反溯流逆上矣 溯流: 逆流 ?
( 13 )可据理臆断欤 臆断: 主观地判断 ?
2.一词多义
( 1 )为
( 2 )之
3.古今异义
( 1 )阅十余岁
( 2 )求二石兽于水中
( 3 )尔辈不能究物理
( 4 )盖石性坚重
( 5 )但知其一
4.词类活用
( 1 )名词用作动词
棹数小舟      棹: 划( 船 ) ?
( 2 )动词用作名词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暴涨: 暴涨的河水 ?
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 2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携带走呢?
( 3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的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洞。
( 4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 这样 )不停地翻转,于是( 石兽 )反而逆流而上了。
( 5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 河的 )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
( 6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吧,怎么能( 只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湮于沙上 , 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的结论则为“ 转转不已 , 遂反溯流逆上矣 ”。?
2.文中运用议论的方式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然则天下之事 , 但知其一 , 不知其二者多矣 , 可据理臆断欤 ?”?
三、课文内容探究
( 一 )理解文章内容
1.讲学家根据“ 石性坚重 , 沙性松浮 ”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 在原处沙下 ;老河兵不仅考虑到了讲学家的理论,还注意到了 流水的反激力 ,所以他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 在石兽落下的上游 。?

2.文中讲到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人 物 寻找的地点 寻找经过 结 果
寺 僧 ① 原地? 水中?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不可得
寺 僧 顺流而下 ②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的性质 ? 无 迹
③讲学家 原地沙下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推断错误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④ 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 得于数里外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寺僧和讲学家只从感性经验出发,没有认真地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盲目地下结论。而老河兵长年在河边劳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且他能打破常规思维,认真探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4.试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意。
讲学家的“笑”表现的是过度自信以及对寺僧的嘲讽,老河兵的“笑”是对讲学家的自恃博才的否定。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其一”指只考虑到石兽和泥沙的性质( 石兽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疏松易浮 ),“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反激力会冲刷石头下面的泥沙,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逆流而上了。
( 二 )阅读启示探究
1.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课后练习第一题变式]
①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②考虑问题要全面,要综合各方面因素;③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我们认识事物不能片面地去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在生活、学习中也同样如此,要注意将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坐而论道。

本课过关检测?见强化练习册( 教用P24、学用P20 )


(共23张PPT)
二十、河中石兽 纪昀
【近14年未考查】
第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原因、地点和寺僧寻找石兽的过程。
两次打捞:先按常规思维,从山门倒塌的位置找起,一无所获;再根据流水情况推测,“以为顺流下矣”,依然“无迹”。
第2段:写讲学家的分析。讲学家嘲笑寺僧不懂“物理”,在分析“石性”与“沙性”后,提出“原地求兽”的见解,“众服为确论”。
第3段:写老河兵提出不同观点并详细分析原因,以及作者对整个事件的看法。
老河兵详细分析“当求之于上流”的原因,“盖”字统领以下内容。分析透彻,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果”字说明结果在意料之中。
启示读者:对于“天下之事”不能“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即不能只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题目是编者加的。纪昀( yún )( 1724—1805 ),字晓岚,直隶献县( 今属河北 )人,清代学者、文学家。
?〔沧州〕地名,今属河北。
?〔河干( gān )〕河岸。
?〔山门〕佛寺的外门。
?〔圮( pǐ )〕倒塌。
?〔阅〕经过,经历。
?〔求〕寻找。
?〔竟〕终了,最后。
?〔棹( zhào )数小舟〕划着几只小船。棹,划( 船 )。
一、内容主旨
本文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作者在戏剧性的情节中,对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同时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
二、结构图解
三、写作特色
1.层层铺垫。文章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是“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 “不亦颠乎?” )写出了讲学家对自己看法的过度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说明自信的讲学家实际上“更颠”,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2.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符合实际,其阐述的道理都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初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了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断的合理性。
3.语言平易,风格简淡。作者汲取了先秦记事散文的优点,叙述精而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1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件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之至,又很生动。
1.古代地名。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词语解释
3.古今异义
4.词类活用
( 1 )名词用作动词
5.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 2 )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河水携带走呢?
( 3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在石头下方的迎水面冲刷沙子形成坑洞。
( 4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 这样 )不停地翻转,于是( 石兽 )反而逆流而上了。
( 5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 河的 )下游寻找石兽,固然颠倒;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颠倒吗?
( 6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吧,怎么能( 只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结论是“ 湮于沙上 , 渐沉渐深耳 ”,老河兵的结论则为“ 转转不已 , 遂反溯流逆上矣 ”。?
2.文中运用议论的方式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然则天下之事 , 但知其一 , 不知其二者多矣 , 可据理臆断欤 ?”?
三、课文内容探究
( 一 )理解文章内容
1.讲学家根据“ 石性坚重 , 沙性松浮 ”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 在原处沙下 ;老河兵不仅考虑到了讲学家的理论,还注意到了 流水的反激力 ,所以他推断二石兽的位置是 在石兽落下的上游 。?
2.文中讲到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请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3.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办法?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寺僧和讲学家只从感性经验出发,没有认真地思考事物之间的关系,就盲目地下结论。而老河兵长年在河边劳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且他能打破常规思维,认真探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4.试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意。
讲学家的“笑”表现的是过度自信以及对寺僧的嘲讽,老河兵的“笑”是对讲学家的自恃博才的否定。
5.联系原文,用自己的话说说“但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其一”“其二”的具体内容。
“其一”指只考虑到石兽和泥沙的性质( 石兽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疏松易浮 ),“其二”指还需考虑到水的反激力会冲刷石头下面的泥沙,从而让石头翻转,离开原来的位置,逆流而上了。
( 二 )阅读启示探究
1.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课后练习第一题变式]
①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脱离实际,主观臆断;②考虑问题要全面,要综合各方面因素;③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示例: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我们认识事物不能片面地去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在生活、学习中也同样如此,要注意将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坐而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