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桃花源记?陶渊明
【2016年与《醉翁亭记》对比考查】
赏析评点
第一部分( 第1段 ):发现桃花源。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景色,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忘”“忽逢”“甚异”“欲穷”相承接,生动地揭示出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设下悬念,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 第2~3段 ):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
第2段: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这幅图景同当时的现实社会形成强烈的对照。
“豁然开朗”总写渔人的感受。接着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景物优美雅致,气氛宁静融洽,生活井井有条,人们共享欢乐。
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表现桃花源中人的淳朴、真诚和善良。
“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中人见到陌生人时的惊异。
交代桃花源中人来到此地的原因。
叙写渔人在桃花源中做客、辞别的经过。
第三部分( 第4~5段 ):离开桃花源和复寻桃花源。
第4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带领太守的人前来寻找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第5段:交代故事的结局。刘子骥寻访桃花源而不得和此后再无探寻者,使桃花源更显神秘,再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选自《陶渊明集》卷六。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 376—396 )。
?〔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缘〕沿着,顺着。
?〔鲜美〕新鲜美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
〔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仅仅、只。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敞亮。
〔俨( yǎn )然〕整齐的样子。
〔属〕类。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悉〕全,都。
〔黄发垂髫( tiáo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乃〕于是,就。
〔具〕详细。
〔要( yāo )〕同“邀”,邀请。
〔咸〕全,都。
〔妻子〕妻子儿女。
〔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 jiàn )隔〕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遂,于是、就。间隔,隔绝、不通音讯。
〔乃〕竟然,居然。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
〔为具言〕向( 桃花源中人 )详细地说出。为,对、向。
〔叹惋〕感叹惋惜。
〔延〕邀请。
〔语( yù )云〕告诉( 渔人 )说。“语”后省略“之”,代渔人。
〔不足〕不值得,不必。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 回去 )。扶,沿着、顺着。向,先前的。
〔志〕做记号。
〔及郡下〕到了郡城。及,到。郡,指武陵郡。
〔诣( yì )〕拜访。
〔南阳〕郡名,在今河南南阳一带。
〔刘子骥〕名( lín )之,字子骥,《晋书·隐逸传》里说他“好游山泽”。
〔规〕打算,计划。
〔未果〕没有实现。
〔寻〕随即,不久。
〔问津〕询问渡口。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一、内容主旨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作者通过描绘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二、结构图解
三、写作特色
1.层层设疑。开头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点,但主人公是个无从查考其姓名的“渔人”;接着写桃花林奇景,渔人已“忘路之远近”,所以说不出它的确切地点;写通往桃花源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又可“通人”,正是别有洞天;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后,眼前的景象又是人间生活的场景;渔人出,做好标记却又找不到;最后,当时的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但刘子骥“未果”而“病终”,层层设疑,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2.虚实结合。作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花源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但同时实中又有虚。桃花源人的叮嘱、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刘子骥寻访“未果”等情节,使桃花源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3.语言准确精练、朴素自然。如“具答之”“诣太守,说如此”等处,用语精练简洁。此外,陶渊明的文章不事雕琢,接近口语,文章用300余字就形象地描绘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诗意盎然,内涵丰富。
1.一般称谓。
【妻子】妻子儿女。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年龄称呼。
【黄发】老年人头发由白转黄,旧说是长寿的特征,后常用来指老人。
【垂髫】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文体知识。
【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或记人来抒发感情或发表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因其可以记人和叙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词语解释
( 1 )落英缤纷 缤纷: 繁多的样子 ?
( 2 )才通人 才: 仅仅、只 ?
( 3 )屋舍俨然 俨然: 整齐的样子 ?
( 4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属: 类 ?
( 5 )阡陌交通 阡陌: 田间小路 [2016]?
( 6 )鸡犬相闻 相闻: 可以互相听到 ?
( 7 )悉如外人 悉: 全,都 [2016]?
( 8 )黄发垂髫 黄发: 代指老人 ?
垂髫: 代指小孩 ?
( 9 )怡然自乐 怡然: 安适、愉快的样子 ?
( 10 )咸来问讯 咸: 全,都 ?
( 11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具言: 详细地说出 ?
( 12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邀请 ?
( 13 )皆出酒食 出: 拿出 ?
( 14 )此中人语云 语: 告诉 ?
( 15 )既出,得其船 得: 找到 ?
( 16 )便扶向路 扶: 先前的 ?
向: 沿着、顺着 ?
( 17 )诣太守 诣: 拜访 ?
( 18 )欣然规往 规: 打算,计划 ?
( 19 )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 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 ?
2.通假字
便要还家 要: 同“邀”,邀请 ?
3.一词多义
( 1 )舍
( 2 )寻
( 3 )复
( 4 )作
( 5 )遂
4.古今异义
( 1 )缘溪行
( 2 )芳草鲜美
( 3 )欲穷其林
( 4 )豁然开朗
( 5 )阡陌交通
( 6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①妻子
②绝境
( 7 )无论魏晋
( 8 )各复延至其家
( 9 )不足为外人道也
( 10 )便扶向路
5.词类活用
( 1 )形容词作动词
①渔人甚异之 异: 对……感到惊异 ?
②欲穷其林 穷: 尽 ?
( 2 )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 前: 向前 ?
( 3 )名词作动词
①处处志之 志: 做记号 ?
②未果 果: 实现 ?
6.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 1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标2处 )
( 2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标3处 )
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芬芳的野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 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016]
译文:( 这里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 4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 有人 )就邀请( 渔人 )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 来款待他 )。
( 5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 6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 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他们 )问( 渔人 )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
二、理解性默写
1.选用课文语句,概括第2段中渔人在桃花源中所见的景和人的特点。
①景物特点: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②人物外貌: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
③人物行为: 往来种作 。?
④人物情感: 怡然自乐 。?
2.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 , 设酒杀鸡作食( 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 ”。?
3.表明桃花源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三、课文内容探究
( 一 )理解文章内容
1.渔人来到桃花源,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课后练习第六题变式]
自然环境:优美雅致;人们生活:井井有条、和平安宁、自由快乐;社会风尚: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而叹惋。
3.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桃花源中人得知外面的情况后,害怕此地暴露,外人会来扰乱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未果埋下伏笔。
4.从文章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本文是虚构的?
从对“桃花源”的描绘,外人探寻的“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本文是虚构的。
5.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 二 )分析写作手法
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 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
( 三 )阅读启示探究
一直以来,中国的读书人都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世外桃源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人们衣食住行富足,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世人政权管辖;人们精神怡然自乐。
本课过关检测?见强化练习册( 教用P9,学用P8 )
(共29张PPT)
八、桃花源记 陶渊明
【2016年与《醉翁亭记》对比考查】
第一部分( 第1段 ):发现桃花源。写渔人发现桃花林的经过和沿途所见的绮丽景色,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
“忘”“忽逢”“甚异”“欲穷”相承接,生动地揭示出渔人一连串的心理活动,设下悬念,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 第2~3段 ):进入桃花源、做客桃花源。
第2段:描写桃花源中美好的生活图景。这幅图景同当时的现实社会形成强烈的对照。
“豁然开朗”总写渔人的感受。接着写桃花源中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景物优美雅致,气氛宁静融洽,生活井井有条,人们共享欢乐。
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社会风尚,表现桃花源中人的淳朴、真诚和善良。
“乃大惊”写出桃花源中人见到陌生人时的惊异。
交代桃花源中人来到此地的原因。
叙写渔人在桃花源中做客、辞别的经过。
第三部分( 第4~5段 ):离开桃花源和复寻桃花源。
第4段:写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带领太守的人前来寻找桃花源未果的情形,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也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第5段:交代故事的结局。刘子骥寻访桃花源而不得和此后再无探寻者,使桃花源更显神秘,再次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
?选自《陶渊明集》卷六。
?〔太元〕东晋孝武帝年号( 376—396 )。
?〔武陵〕郡名,今湖南常德一带。
?〔缘〕沿着,顺着。
?〔鲜美〕新鲜美好。
?〔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缤纷〕繁多的样子。
?〔异〕惊异,诧异。这里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欲穷其林〕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穷,尽。
一、内容主旨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塑造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作者通过描绘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平等、自由快乐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黑暗、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二、结构图解
三、写作特色
1.层层设疑。开头虽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年代和地点,但主人公是个无从查考其姓名的“渔人”;接着写桃花林奇景,渔人已“忘路之远近”,所以说不出它的确切地点;写通往桃花源的通道更为奇特,洞口小而“仿佛若有光”,路“极狭”而又可“通人”,正是别有洞天;渔人进入桃花源之后,眼前的景象又是人间生活的场景;渔人出,做好标记却又找不到;最后,当时的高士刘子骥“欣然规往”,但刘子骥“未果”而“病终”,层层设疑,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色彩。
2.虚实结合。作者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花源是一个真实的存在,但同时实中又有虚。桃花源人的叮嘱、故事结尾安排的“不复得路”、刘子骥寻访“未果”等情节,使桃花源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3.语言准确精练、朴素自然。如“具答之”“诣太守,说如此”等处,用语精练简洁。此外,陶渊明的文章不事雕琢,接近口语,文章用300余字就形象地描绘出一个理想的社会,诗意盎然,内涵丰富。
1.一般称谓。
3.文体知识。
【记】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或记人来抒发感情或发表见解,寄景抒情,托物言志。因其可以记人和叙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在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一、重点字词句梳理
1.重点词语解释
3.一词多义
4.古今异义
5.词类活用
( 1 )形容词作动词
6.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 1 )率 / 妻子邑人 / 来此绝境( 标2处 )
( 2 )此人 / 一一 / 为具言 / 所闻( 标3处 )
7.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芬芳的野草新鲜美好,落花繁多。
( 2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渔人对此感到很惊异,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 3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2016]
译文:( 这里 )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 4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译文:( 有人 )就邀请( 渔人 )到自己家里去,备酒杀鸡做饭( 来款待他 )。
( 5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村里人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 6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带领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 7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他们 )问( 渔人 )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和晋了。
二、理解性默写
1.选用课文语句,概括第2段中渔人在桃花源中所见的景和人的特点。
①景物特点: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②人物外貌: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 。?
③人物行为: 往来种作 。?
④人物情感: 怡然自乐 。?
2.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淳朴风尚的句子是“ 便要还家 , 设酒杀鸡作食( 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 ”。?
3.表明桃花源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三、课文内容探究
( 一 )理解文章内容
1.渔人来到桃花源,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派祥和的景象。请你谈谈渔人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世外桃源的美好。[课后练习第六题变式]
自然环境:优美雅致;人们生活:井井有条、和平安宁、自由快乐;社会风尚:尊老爱幼、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
为世外的战乱纷争而叹惋,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而叹惋。
3.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桃花源中人得知外面的情况后,害怕此地暴露,外人会来扰乱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花源未果埋下伏笔。
4.从文章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本文是虚构的?
从对“桃花源”的描绘,外人探寻的“不复得路”,而后“无人问津”可知本文是虚构的。
5.作者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优美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
表达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对黑暗现实的否定和批判,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 二 )分析写作手法
渔人“处处志之”,后来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是暗示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使故事显得亦真亦幻,给桃花源增添了神秘色彩( 或:使文章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
( 三 )阅读启示探究
一直以来,中国的读书人都把桃花源当成一个洞天福地。请你分析其中的原因。
世外桃源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人们衣食住行富足,不涉世乱、战祸,不受世人政权管辖;人们精神怡然自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