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新考势课件:2-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新考势课件:2-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2-07 20:39:47

文档简介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2019年山东师大附中高三模拟)在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植物生长会影响土壤水分。梭梭根区受树冠集流、蒸腾和遮阴作用影响,存在土壤水分相对富集区。下图示意新疆北部沙漠中不同树龄阶段梭梭根区全年土壤含水率差异。据此完成1-3题。
1.枯树根区含水率最高的原因是(  )
A.树冠集水作用强 B.无蒸腾作用消耗
C.树冠遮荫效果好 D.土壤硬化下渗弱
解析:枯树根区没有树冠,不存在树冠集水作用强,A错;枯树根区没有树冠,无蒸腾作用消耗,B对;没有树冠遮阴,不存在树冠遮荫效果好,C错;枯树根区土壤疏松,下渗作用强,D错,故选B。
答案:B
2.导致梭梭根区土壤的“湿岛”效应夏季较春季更明显的主导因素是(  )
A.融雪 B.风沙
C.降水 D.蒸发
解析:梭梭根区土壤的“湿岛”效应是指梭梭根区的土壤比其他地区更为湿润,新疆北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其降雪主要分布在冬季,所以融雪主要是春季气温回升,春季融雪量大,故A错误;新疆全年降水稀少、多大风天气,所以风沙和降水对其“湿岛”效应的季节差异影响很小,故B、C错误;梭梭根区夏季树冠较多,树冠能够遮蔽阳光,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春季枯黄,树冠稀少,对阳光的遮蔽作用不明显,故选D。
答案:D
3.若北疆梭梭树冠的垂直俯视面积为S,正午树荫成熟中龄枯树裸地面积为S′,S与S′的比值为P,则(  )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
C.全年P<1 D.冬至日P<1
解析:当树冠垂直俯视时面积最小,北疆地区纬度较高,一年之中无太阳直射现象,所有时间都为斜射,面积大于垂直辐射面积,所以全年P<1,故选C。
答案:C
(2019年浙江省台州中学模拟)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多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中坡地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下图为秦岭主峰太白山不同海拔段的坡地面积和物种丰富度变化曲线。据此完成4-6题。
4.太白山区物种丰富度最高和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的是(  )
A.1 200米左右,700-900米
B.1 300米左右,1 800-2 200米
C.2 000米,700-900米
D.2 200米,1 800-2 200米
解析:图中横坐标表示海拔高度,先在图中找出物种丰富度最高点,向下作垂线,与横坐标有一交点,交点的数值为1 300米,说明1 300米处物种丰富度最高;坡面面积越大坡度越小,图中在海拔1 800-2 200米处坡面面积最大,且面积变化最小,说明1 800-2 200米海拔范围内平均坡度最小,B正确。
答案:B
5.太白山3 500-3 700米海拔段物种丰富度较低的原因可能是(  )
A.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广布
B.山地坡度小,阴坡面积大
C.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光热不足
D.坡地面积小,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在太白山3 500-3 700米海拔处物种丰富度较低,但不为0,说明在该海拔高度范围内没有冰川存在;此海拔高度范围相对应的坡面面积较小,说明坡度较陡,并且海拔较高,水热条件差,D正确;从材料中无法判断该山坡是迎风坡还是背风坡、阴坡还是阳坡。
答案:D
6.太白山南坡垂直自然带的数量比北坡多的气候因素是(  )
①南坡为阳坡,冬季风的背风坡,光热条件好
②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
③北坡为阴坡,受冬季风影响大,光热条件较差
④北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解析:太白山是秦岭的主峰,南坡为阳坡,冬季风的背风坡,光热条件好;南坡为夏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丰富,A正确。
答案:A
(2019年吉林长春市五中、田家炳实验中学模拟)下图为某岛国四大岛植被分布示意图,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常绿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读图回答7-9题。
7.图中纬度最高的岛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读图,结合材料可知,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常绿林、落叶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丁岛屿的基带为落叶阔叶林,而其他三个基带均为常绿林,所以丁纬度最高,故选D。
答案:D
8.造成丙岛屿自然带相对丰富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海陆 B.纬度、地形
C.海陆、土壤 D.土壤、地形
解析:读图可知,岛屿丙基带为常绿林,纬度较低,自然带带谱复杂,是由于海拔较其他岛屿高,影响因素为纬度和地形,故选B。
答案:B
9.下列图中各岛植被分布规律的正确叙述是(  )
A.植被分界线由背风坡向迎风坡倾斜
B.同时体现了水平地带性及垂直地带性
C.海拔越高,常绿林面积所占比例越大
D.海拔2 000米以上,无阔叶树种出现
解析:植被分布高度主要是由于阴坡和阳坡光照、热量条件差异导致的,是从阳坡向阴坡倾斜,A错。图中自然带分布既有垂直地带性,由于基带不同,又体现了纬度地带性特征,B对。海拔高度与针叶林占比不呈正相关,C错。丙岛海拔2 000米以上有混交林,属于阔叶和针叶混交林,D错。故选B。
答案:B
(2019年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读某山的植被—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该山最可能为(  )
A. 山东泰山 B. 新疆天山
C. 福建武夷山 D. 吉林长白山
解析:该山的山麓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红壤,是典型的亚热带自然带和土壤,根据山麓自然带往往就是山所在水平自然带,可以判断此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东泰山,吉林长白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新疆天山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福建武夷山在中国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故选C。
答案:C
11.有关该山地中的地理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高山云雾茶最适宜种植在山地草甸土
B. 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土层也最薄
C. 水热条件是图中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
D. 植被与土壤的对应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解析:高山云雾茶适宜种植水热条件较好、酸性红壤、黄红壤处,不宜种植在山地草甸土,A错;红壤分布处坡度缓,水土流失较弱,土层较厚,B错;垂直地带分异是热量与水分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一定气候对应一定的土壤,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D错。
答案:C
(2019年湖北外国语学校高三模拟)在周围山坡环绕的山谷或盆地中,周围山坡上的冷空气向谷底注泻,并在谷底沉积继续辐射冷却,形成所谓“冷湖”。而在坡地上,气温相对较高,形成所谓“暖带”。下图是我国某山地1月份不同坡向极端最低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图中Ⅰ、Ⅱ为极端和平均最低气温)。回答12-14题。
12.该山可能是(  )
A.长白山 B.太行山
C.贺兰山 D.武夷山
解析:该山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0℃以上,位于亚热带地区,选D。
答案:D
13.属于该山地西北坡向1月份平均最低气温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由题意可知,Ⅰ图是1月极端最低气温,①②都不符合; Ⅱ 图是1月平均最低气温,武夷山是东北—西南走向,1月份山区西北坡属于阴坡,接受太阳辐射少,且西北侧是冬季风迎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强烈,气温较低,③是西北坡;东南侧靠近海洋,受海洋影响大,温度较高,东南坡属于冬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相对西北坡稍高,④是东南坡。选C正确。
答案:C
14.关于该山地“冷湖”和“暖带”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山地西北坡近地面附近地区全年会出现“冷湖”现象
B.该山地在“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递增的
C.该山地“暖带”中农作物生长周期变长,霜害较轻
D.该山地西北坡,1月份在300 m附近高度出现“暖带”
解析:此图是1月份,并不能看出全年西北坡近地面出现冷湖现象,A错。D对,可以看出该山地西北坡1月份在300 m附近高度出现“暖带”。“冷湖”现象出现地区向上气温是先增后减的,B错。暖带中气温升高,农作物的生长变快,生长周期变短,C错。
答案:D
15.(2019年宁夏大学附中第一次模拟)阅读图文材料,据此完成问题。
圣安娜风特指秋冬季扫过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西北部的一种风,它以助长所处地区的林区野火而闻名。但近年来,当地林业部门开始认识到部分野火具有生态效益,因此,他们采用受控的火烧来提高耐火森林生境的质量。所谓受控火烧是专业人员点燃的小规模的山火,火焰较低并且在地表缓慢移动。经过受控火烧,森林冠层火灾发生概率明显降低。下图是洛杉矶地形示意图。
(1)简析秋季洛杉矶附近林区野火火势猛烈的自然原因。
(2)从土壤的角度,分析林区野火对耐火植物生长起到的积极作用。
(3)说出实施受控火烧时,应具备的气象条件。
(4)近年来受控火烧防火行为受到部分人群反对。请你举例说明反对的人群及理由。
解析:(1)该地位于30°-40°N的大陆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秋季林区积累大量干燥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从材料可知,秋季来自内陆荒漠干燥的圣安娜风,翻越高大山脉后下沉升温形成焚风;干热气流又顺峡谷穿行,加大风速,助长了火势。(2)从土壤角度分析,一般考虑土壤的肥力,枯枝落叶燃烧后,释放大量矿物质,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耐火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烧死土壤或枯枝落叶中的害虫,降低森林虫害风险;火烧可以提高表层土温,促进耐火植物生长。(3)实施受控火烧时应具备的气象条件是无风或微风,火势易控制;空气湿度较大,气温较低,火势不会太大。(4)受控火烧防火会降低生物多样性;增加大气污染;减少森林资源;受控火烧若意外失控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增加工作负担。
答案:(1)该地夏季炎热干燥:秋季林区积累大量干燥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秋季来自内陆荒漠干燥的圣安娜风,翻越高大山脉后下沉升温(背风坡焚风);干热气流又顺峡谷穿行,加大风速(狭管效益),助长了火势。
(2)枯枝落叶燃烧后,释放大量矿物质,提高土壤肥力,有利于耐火植物对养分的吸收;烧死土壤或枯枝落叶中的害虫,降低森林虫害风险;火烧可以提高表层土温,促进耐火植物生长。
(3)无风或微风;空气湿度较大;气温较低。
(4)环境保护者:降低生物多样性;增加大气污染;减少森林资源。
(举例参考:受控火烧若意外失控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增加工作负担。)

(2019年山东淄博市模拟)下图示意我国半干旱区某区域(无地表径流)逐月植被指数、降水量与土壤水分变化。植被指数可反映植物生物量的多少,指数越大,植物长势越好。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线分别表示(  )
A.土壤水分 降水量 植被指数
B.降水量 植被指数 土壤水分
C.植被指数 降水量 土壤水分
D.植被指数 土壤水分 降水量
解析:该地区位于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在200-400 mm之间,故①、②应为降水,植被指数可反映植物生物量的多少,短时间变化幅度不会太大,故②为降水量,①为植被指数,③则为土壤水分,C正确。
答案:C
2.该区域降水量小于蒸发(蒸腾)量的时间段是(  )
A.5—7月       B.7—8月
C.8—9月 D.8—10月
解析:降水量小于蒸发(蒸腾)量时,土壤水分会减少,选项中只有5—7月土壤水分持续减少,A正确。
答案:A

【2017年高考题】
(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Ⅰ)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3题。
1.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解析:由题中日期“3月25日”和“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知该地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时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当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独有的植被,我国无地中海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
答案:B
2.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不同 D.行政管辖不同
解析: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排除A;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非居民观赏功能,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排除B;根据材料中提到,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排除C。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
答案:D
3.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
答案:A
(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Ⅲ)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4-6题。
4.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C.先增后减 D.递增
解析:从图中可知,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逐渐增加,故D正确。
答案:D
5.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解析:此时为夏季,长江径流量较大,泥沙在河口附近淤积较少,冲入外海的泥沙较多,挟带至外海的营养盐类也较多,所以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受水体含沙量影响较大,C正确。
答案:C
6.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解析:从题中信息可知,浮游植物数量与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与夏季相比,冬季水温低,浮游植物的数量会减少。冬季长江径流量减小,江水含沙量由长江河口向外海递减,故浮游植物密度高值区向陆地移动,故选A。
答案:A
【2018年高考题】
(2018年高考·天津卷)结合图1和图2中的信息,回答7-8题。
7.最有可能观察到图1中景观的地点,是图2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甲地海拔约为1 000米,位于天山西部的伊犁河谷地带,为草原景观,受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流影响,山腰多地形雨,降水较多,形成云杉林景观,云杉林往上形成高山草甸、高山积雪景观,A正确;乙地位于天山山脉北面的准噶尔盆地中,附近是荒漠景观,B错;丙地海拔为3 000-5 000米,处于终年积雪区,观察自然景观的海拔越来越低,与图1不符,C错;丁地位于天山山脉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因地形封闭,湿润气流难以深入,气候干旱,故天山山脉南坡没有云杉林分布,D错。
答案:A
8.在图1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
A.终年积雪区 B.高山草甸带
C.云杉林带 D.山麓草原
解析:天山北坡山腰处,西风受地形抬升的影响形成大量降水,相对于山麓地带及海拔更高处,其水热条件组合好,植被覆盖率更高,形成针叶林带。故图中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云杉林带,C正确。
答案:C
(2018年高考·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9-11题。
9.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考查黄土高原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考查需要抓住黄土高原的核心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A
10.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解析:考查水库冲沙的最佳放水方式,中等难度。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那么河流的流量和流速需要达到某一阈值才能完成。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中蓄积的水量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一方面会影响水库水源为生产和生活提供用水的能力,另一方面持续放水需要的时间较长,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也不能过大,势必会影响下游河床的清淤效果,故D选项正确,排除B选项。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清淤,排除A、C选项。
答案:D
11.“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
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
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
解析:考查考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C选项正确。
答案:C
(2018年高考·江苏卷)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 500-3 400 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 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12-13题。
12.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解析:根据材料,该地区的降水蒸发28%,下渗到地下2%,不产生地表径流,除去蒸发和下渗,小流域内水量支出还剩70%。地表蒸发只有28%,A项错误;据图可知,该地植被丰富,植物截留和蒸腾较大,可能是小流域内水量支出最大的一部分,故B项正确;地下径流由下渗补充而来,下渗只占2%,C项错误;该地区冰雪冻原海拔较高,2 500米-3 400米应该没有固态水,D项错误。
答案:B
13.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解析:甲自然带位于半荒漠带和山地针叶林之间,介于半荒漠和森林之间的应该是草原,所以甲自然带最可能属于山地草原带,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B

(2019年浙江省模拟)2018年8月13日,两列中欧班列从山西临汾开出,经满洲里出关,历经俄罗斯、白俄罗斯和波兰,于9月4日抵达德国杜伊斯堡。这是来自山西的中欧班列首次抵达德国。下图示意中欧班列路线。据此完成1-2题。
1.临汾和杜伊斯堡的自然植被分别是(  )
A.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B.常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解析:临汾是温带季风气候,对应的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杜伊斯堡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自然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选A。
答案:A
2.中欧班列沿途自然植被的变化最能体现(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解析:中欧班列沿途自然植被的变化表现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体现了自然带的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B正确;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多呈南北方向更替;垂直分异规律是在山地的不同海拔;地方性分异规律这地方本不应该出现这种自然景观,却出现了该种自然景观,是一种变异的不正常的,一般地形、洋流会影响。A、C、D排除,故选B。
答案:B
(2019年江苏省高考压轴卷)下图为“南美洲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甲—丁自然带分布特征的形成因素主要是(  )
A.洋流、大陆轮廓 B.热量、地形
C.地形、大陆轮廓 D.热量、洋流
解析:甲—丁自然带分布特征为南北更替,这是受热量因素的影响所致;各自然带仅分布沿海狭长区域,这是受山地的阻挡所致。
答案:B
4.有关①、②两地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西侧山麓自然带相同
B.①、②雪线高度不同
C.②自然带谱较①处复杂
D.①、②东侧自然带相同
解析:山麓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的分布一致,A错;雪线高度受纬度的影响,①地纬度较②地纬度低,①山雪线高于②山的雪线,B对;①山地纬度低,自然带更丰富,C错;纬度不同,自然带类型不同,D错。
答案:B

(2019年浙江省模拟)土壤水分是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马尾松是我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松树,对土壤要求不严,能耐干旱瘠薄的土壤,成为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荒山造林首选的先锋树种。但近年来研究表明,“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的“林下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据此完成1-2题。
1.土壤水分与下列水循环环节相关性较小的是(  )
A.降水 B.地表水
C.地下水 D.水汽输送
解析:土壤水分是陆地水循环过程的关键环节,土壤水分存在于土壤中,与选项中水循环环节相关性较小的是水汽输送,D对。降水补给土壤水分,地表水、地下水与土壤水分有相互补给关系,相关性较大,A、B、C错。
答案:D
2.造成“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林层结构单一,拦蓄降水能力减弱
B.降水强度比以前增大
C.放松了水土保持的管理
D.红壤土质疏松
解析:马尾松是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区荒山造林首选的先锋树种。造成“远看绿油油,近看水土流”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林层结构单一,拦蓄降水能力减弱,A对。我国气候特征不变,降水强度没有明显变化,B错。植树造林,不能表示放松了水土保持的管理,C错。红壤土质粘重,D错。
答案:A
课件39张PPT。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第二部分 核心主题探究篇05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高考分析知识体系温示提馨高考对点 (点击进入)word板块 考向一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要点精讲温示提馨针对训练 (点击进入)word板块 考向二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要点精讲温示提馨针对训练 (点击进入)word板块 考向三 土壤要点精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