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新知预习要点点拔
、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他就是明太祖。
明太祖强化皇权
1.措施
地方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政治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
中接向皇帝负责
央把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
力统归兵部
其他
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成立东厂
2.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
、科举考试的变化
1.变化
(1)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
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2)文体:八股文。
2.影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应试的人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
四、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2.手工业:棉纺织业已从南方推向北方;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景德
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3.商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
精题特训·全面达标
A分点训练·打好基础
1.清代学者赵翼曾说过:“盖明祖之性,实帝王、豪杰
盗贼兼而且也。”这里的“明祖”指的是
(A
A.朱元璋
B.赵匡胤
C.李世民
D.忽必烈
2朱元璋在地方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互不统
属,“三司”的长官直接由中央任命,这主要是为了
A.增设机构,增强地方权力
B.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
C.权力分散,加强君主专制
D.防止腐败,缓和社会矛盾
3.下图是明朝中央政府的改制前后图,在中央,朱元
璋废除旧制,君临六部。改制后六部职权变化的鲜
明特点是
( B
皇帝
丞相
更利①
政府架构(改制前)
皇帝
吏)(户)(礼)(兵)刑
政府架构(改制后)
A.职权分散,对丞相负责
B.职权提升,直接向皇帝负责
C.职权下降,对中书省负责
D.相互制衡,兵部职权居首
【点拨】从图中可以看出明朝废除了丞相,权分六部,君权
和相权合一,从而提升了六部的职权,使六部直接向皇帝
负责,以强化皇权。故选B。
4.有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宴请客人吃酒。第二天上
朝时,朱元璋问他酒宴详情,宋濂逐一回答。朱元
璋高兴地说:“你没有骗我!”然后,拿出某机构绘制
的宋濂家宴图。宋濂看后目瞪口呆,被吓出一身冷
汗。这里的“某机构”最有可能是
A.东厂
B.刑部
C.锦衣卫
D.中书省
(共29张PPT)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新知预习要点点拔
郑和下西洋
1.背景: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
强国。
2.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3.概况
时间
1405—1433年
货物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
范围
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地位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4.意义: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
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
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倭寇:元末明初,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日本武
士和奸商。
2.背景: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懈。
3.戚家军
(1)目的: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2)举措:戚继光大力整顿军队,操练新阵法。
(3)结果:戚继光统领的军队,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4.经过
(1)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2)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又消灭了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
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5.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
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概况: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精题特训·全面达标
A分点训练打好基础
1.英国人李约瑟曾说:“在15世纪上半叶,在地球的
东方,从波涛万顷的中国海面,直到非洲东海岸的
辽阔海域,呈现出一幅中国人在海上称雄的图景。”
与这段话描述的史实相符的是
A.张骞开通丝绸之路
B.鉴真六次东渡日本
C.郑和船队七下西洋
D.戚继光率军抗击倭寇
2.“郑和这次远航共有船只六十二艘……每船可容千
余人……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只要不抢掠宝
船的货物,或先向郑和的舰队袭击,郑和是不使用
武力的。”材料表明“郑和这次远航”的特点不包括
A.利润丰厚
B.规模较大
C.技术先进
D.和平交往
3.《明史·郑和传》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
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船队满载货
物,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有的用于贸
易,互通有无。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
不包括
A.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B.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C.开辟通往欧洲的航线
D.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点拨】据材料“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
域,示中国富强”可判断A、B正确;据材料“郑和船队满载
货物”“互通有无”可判断D正确;材料未涉及开辟通往欧
洲的航线的内容,C符合题意。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