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学习目标
一、学习闻一多先生热爱祖国、献身革命的英雄气概和斗争精神。
二、领会本文表达鲜明观点的特色。
三、体味口语的特点和本文感彩强烈的语言。
新课指南
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及本文的时代背景;学会本课的字词;体会本文重点句子的含义;掌握文章的主旨。
2.过程和方法:仔细揣摩关键词句的内涵和表达作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本文讲演语言爱憎分明,要认真体会增强语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体会其革命豪情。
闻一多(1899—1946),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湖北浠水人。“五四运动”时在清华大学读书,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1925年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大教授。
1946年7月11日,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李公朴在昆明遭特务暗杀。7月15日,闻一多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参加了追悼李公朴的大会。会场上有特务故意捣乱,闻一多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这篇即席讲演。当天下午,他就被特务暗杀了。
他的代表作有《红烛》《死水》等。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红烛》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为篡夺革命胜利果实,阴谋发动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主和平,反动独裁和内战,开展了蓬勃的爱国民主运动。1946年7月11日,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先生在昆明被特务暗杀。特务们要暗杀的第二个对象就是闻一多,友人劝他躲一躲,但他毅然出席了15日举行的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
创作背景
追悼会上,李夫人带着悲泣走到台上,愤怒地控诉国民党反动派卑劣的罪行,报告时泣不成声,一千多听众大都愤然泪下。而竟有一些歪戴帽、戴黑眼镜的特务分子不顾纠察队一再制止,在会场中抽烟、说笑,无理取闹,想造成混乱,趁机杀闻先生,但因为人多不敢下手。闻先生本来并不准备讲话,现场看到敌人这样猖狂实在抑不住心头的愤怒。
面对会场上特务们的无理取闹和嚣张气焰乙他忍无可忍,拍案而起,走上讲台,发表了这篇义正词严的讲演。当天下午,他就被暗杀。课文是这次讲演的记录整理稿。所以称为“最后一次的讲演”。
那么我们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情感来读呢?
一种愤怒,一种痛恨,一种痛斥
有感情朗读
注意情感
注意体味演讲者的气势与感情,同时画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
闻一多先生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闻一多在李公朴的追悼会上,义正词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号召人们斗争,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整体感知
完成历史任务
历史上
最卑污
最无耻
事件
暗杀李公朴
为何被暗杀
争取民主和平
真理是一定胜利的
发扬云南人民
的 光 荣 传 统
随时准备牺牲
最后一次的讲演
质疑研讨
阅读1~3自然段
闻一多先生在演讲中一再痛斥敌人“卑劣无耻”,同学们说说它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无罪而施毒手;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
朗读一至三自然段
板书
最卑劣、最无耻
暗杀
造谣污蔑
品读课文
无罪而遭毒手
李公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民主战士。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当局妄图篡夺胜利果实,实行独裁统治,阴谋发动内战。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地镇压民主运动。1946年2月,重庆发生“校场口事件”,重庆各界人士在校场口集会庆祝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国民党特务捣毁会场,大打出手,打伤郭沫若等60多人,李公朴先生当场被特务打伤。5月初,李先生带伤“呼吁和平宣言”回到昆明,又与闻一多先生一起发动万人签名运动。国民党反动派对李先生又恨又怕。7月11日晚10时许,李公朴先生在回家途中被国民党特务用无声手枪暗杀。
李公朴遇害
(2)应该读出一种愤怒,一种痛恨,一种痛斥的情感来。
面对最卑劣最无耻的行径,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来读?
再次朗读1~3自然段
一生朗读,其他同学配合情境,鼓掌、热烈鼓掌。
朗读第4~5自然段
一生朗读,要求结合情境、有肢体表演,其他同学配合鼓掌、热烈鼓掌。
作者是怎样揭露反动派的虚弱本质的?
揭露——虚弱本质:自己在慌、害怕、恐怖。
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请从文章中找答案。
第一,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在害怕,在恐怖;第二,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第三,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朗读语气语调
揭露其虚弱本质——要读出蔑视
指出其末日来临——要读出信心
重点朗读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怎样长的!(捶击桌子)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
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热烈的鼓掌)
默读第6~12自然段
??
“
默读第六段至文末
1、作者说:“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思考:“我们有力量”。我们的力量在哪里?
2、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品读课文
“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我们”的力量在哪里?
昆明的青年学生和广大市民。
闻一多先生对进步青年提出了什么样的号召?
热情地号召青年继承传统,争取民主和平的胜利。
齐读:第6~11自然段
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斗争决心?
表达自己的决心:义无反顾,随时准备献身。?
齐读第12自然段
品读课文
3、文末表达了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决心?
表明文先生为追求光明和民主,决心为革命事业献身的斗争精神,随时准备为真理献身的斗斗争争精神。
文章主旨
闻一多先生在这次即席讲演里,揭露并痛斥了反动派制造白色恐怖,无耻暗杀进步人士的卑鄙行径和罪行,揭示了反动派必然灭亡,真理一定胜利的历史规律。鼓舞人民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斗争的信心和勇气,表达了自己热爱祖国、为革命事业不惜献身的斗争精神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阅读课文
闻一多演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闻一多在李公仆的追悼会上,义正辞严地当众揭露、痛斥反动派的罪恶和卑劣,表达了对民主和平的坚定信心。
阅读课文
这篇演讲有什么特色?
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
根据作者的思路,课文可分为几部分呢?
第一部分(1~3):斥罪魁,颂英烈。
复习巩固
针对会场的特殊情况,演说一开始,闻一多先生就义正词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是“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紧接着从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卑劣无耻。
1.李先生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就“遭此毒手”,可见敌人的卑劣无耻。??
2.“要打要杀”,“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更见敌人的卑劣无耻。??
3.“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嫁祸于共产党以推其罪责,最是卑劣无耻。与反动派的卑劣无耻相对比的正是为了真理,为了和平献身的李公朴先生以及昆明人民的光荣。
敌人的凶残卑劣
李先生及人民的光荣
正反对比
第二部分(4、5):反动派必败,人民必胜。
敌人为什么制造恐怖?因为他们自己在恐怖。有力地揭露了敌人色厉内荏的虚弱本质。
接下来,信心百倍地宣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
“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谁也违抗不了的。
第三部分(6~12):争取和平民主,不怕牺牲。
在演说的后半部分,闻一多先生满怀深情地讲述李公朴烈士及“一二·一”烈士牺牲的意义,赞扬云南人民光荣的斗争史,严正地警告反动派:“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继起的!”然后号召爱国青年继承先烈的遗志,为完成历史赋予的任务而斗争。最后,豪迈地表决心:不怕牺牲,视死如归,随时准备以身殉志,像李公朴那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写作特色
1.说说这篇讲演词有什么特色。
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富有战斗力和感染力。
这样的特色是怎样形成的呢?
对进步力量和对反动派讲的话,语气和措辞的感彩截然不同。
例如:敌人:无耻。李先生:光荣。
2.在演讲中,作者使用了较多的感叹句、设问句和反问句,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
这篇演讲词运用了40多个感叹号,把演讲者的思想感情一遍又一遍地展示给了听众,造成了使之越来越分明、越来越强烈的效果。设问、反问及反复和排比等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也是这篇演讲词的一大特点。这些修辞格的综合运用,使听众的思想与演讲者的思想感情始终处在激荡、交融,再激荡、再交融的过程中,从而不断地涌动和撞击,达到强烈的共鸣。这篇演讲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量。
3.在演讲中人称的不断变换,对表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
对敌人用“你们”,对正义力量用“我们”,爱憎分明,旗帜鲜明地与敌人展开面对面的交锋。
4.短句较多,语言口语化。
口语又叫口头语,是大多数人日常交际时口头使用的语言,它的特点是词汇大众化,句式简短,少用关联词语。演讲多用口语。
5.饱含激情的语句。
演讲词的开头和结尾至关重要,因为它是能否吸引听众和能否达到演讲目的的关键。该文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结尾,使听众振聋发聩、热血沸腾,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高超的演讲技巧。同学们对此应认真体会琢磨,并逐步学会善于选取恰当的语句作为演讲的精妙结尾。
闻一多先生的遗愿,上一代青年人完成了,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同学们,我们新一代青年的任务又是什么呢?怎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呢?
我们新一代青年肩负着刻苦学习,掌握本领,开拓未来,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我们立志成才,献身国家,这样才能无愧于为共和国的诞生而英勇斗争、光荣献身的无数革命先烈。
(共33张PPT)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题解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意谓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
格:推究,探察。
致:获得。
题目含义:我们应该具有从探究物体而获得知识的精神。题目即本文的中心论点。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年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丁肇中教授故居(山东日照)
丁肇中教授负责实施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最大的研究项目——L3实验室
大型正负电子对撞机加速器使用的环状隧道,位于地下50至170米之间,周长27公里,规模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由中美等国家共同研制的
阿尔法磁谱仪
这是为了在外层空间寻找反物质、暗物质以及研究宇宙射线实验研制的首台太空磁谱仪。该实验由丁肇中教授主持 ,中国承担关键部件——永磁体系统的研制。
1、注音:丁肇( )中 不知所措( )
2、释词:
格物:
致知:
袖手旁观:
不知所措:
zhào
cuò
推究事物的原理 。
获得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
试着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l段):介绍演讲的基本内容: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5段):指出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三部分(6~12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13段):得出结论,实验精神应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主旨:中国学生应具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精神)。
明确课文结构及基本内容
阅读2-5自然段
作者说: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是什么书?
朱熹抽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和《论语》《孟子》编在一起,称为“四书”。是儒家主要经典。
“格物”和“致知”出自何处?含义是什么?
出自《大学》。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作者说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田地。
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举了王阳明的例子。我们探讨一下:王阳明 “格”竹子为什么失败?
这位先生面对竹子硬想了七天,而不动手实践,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从内心领悟真理。
阅读6-12自然段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提示了这一段大意的语句是: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与“格物致知”是什么关系?
“实验精神”是“真正的格物致知”。
朗读: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揭示本段论点的语句是:
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怎样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明确: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积极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讨论:按照现代科学的方法,竹子应当怎样“格” ?
作者主张: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该怎么?
原因是:大家受王阳明思想的支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必须培养实验的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以他自己在美国读大学的亲身经历为证(请你读一读):
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作者用什么事例证明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阅读最后一段
朗读: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
朗读: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 有哪两个方面?
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本文结尾表达了什么希望?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联系实际,谈谈我们在求学过程中如何发扬这种怀疑求真的精神?
归纳小结
本文作者为了更好阐述观点,运用哪些论证方式?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语言特色:
准确严谨,通俗易懂。
(共19张PPT)
我一生中
的重要抉择
有人说他自己一生中有八个重要抉择,分别是:选择计算数学专业;投身到研究软硬件结合领域;锻炼英语听力;直接跨入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致力于产业化;大力扶植年轻人;20世纪90年代进军日本市场 ;1995年进军广电业。这个人就是方正集团技术决策者、奠基人王选,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他人生中的第六个重要抉择。
1、明白作者把大力扶植年轻人作为重大抉择的重要意义。
2、体会作者的演讲特色,感受作者对年轻人寄予厚望的情感。
3、学习王选先生专注于科学、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
王选: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被誉为“当代的毕昇”“汉字激光照排之父”“中国现代汉字印刷革命的奠基人”“中国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先驱”。2001年,王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本文节选于1998年10月王选在北京大学的一篇演讲稿。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王选的一生中有过八次重要抉择,每次都把他的人生推向一个新的台阶。课文是节选了其中的第六个抉择的部分。
抉(jué)择 贴(tiē)切
枯燥(zào) 扶(fú)植
趋势(qū) 堕落(duò)
膏药(ɡāo) 狡辩(jiǎo)
出类拔萃(cuì)
读
一
读
写
一
写
读
一
读
记一记
出类拔萃:
多多益善:
阳奉阴违:
招摇撞骗:
风口浪尖:
强词夺理:
平易近人:
指才干、实力、能力大大高出同
类而拔尖。
形容一样东西或人等越多越好。
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抗。
假借名义,到处炫耀,进行诈骗。
比喻社会斗争极为激烈的地方。
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
态度谦逊和蔼,使人容易接近。
浏览课文,小组合作,整理作者思路。
一、(第1段):交代演讲背景,引出演讲话题。
二、(第2~7段):讲述重要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
三、(第8段):呼吁溶于集体,实现自我价值。
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大力扶植年轻人
扶植年轻人是一种历史规律、历史潮流。
倡导老师不要剥夺学生的劳动成果,
为学生创造成长的平台。
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多出成果。
第六个抉择
原因
影响
意义
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所提到的“I+WE=Full I”这个公式?
我们每个人需要把自己溶在“我们”这个大集体里面,最终完全体现
自我价值。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请结合具体句子来分析。
道理论证:引用盖茨的话证明自己60岁脱离第一线的必要性;引用公式呼吁大家溶于集体,实现价值。
举例论证:引用英国卡文迪许实验室有扶植年轻人的传统,出了25个诺贝尔奖得主的事例证明扶植年轮人是一种历史规律。
从这篇演讲稿中,你觉得王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能学到些什么?
课文表现了他爱国奉献、甘为人梯、心胸开阔、敢说真话、真诚善良的精神品质。
王选站立在IT时代最高点,领跑于同行最前列,身居高位却心静如水不以“权威”自居,成就显著却心态平和不以“名人”自诩。审视自己目光清醒,推介新人不遗余力,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自省和自律意识,都值得我们学习。
这篇演讲以精辟独到的见解和幽默诙谐的表述,展示了一位科学家精彩的独特风采,请找出能表现这两大特色的句子来赏析,并在小组内和同学分享。
(1)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的太阳。
以不同阶段时期的太阳来比喻不同学位和不同身份人的精气神特点,幽默生动,通俗易懂。
(2)现在为了方正有些需要,事业需要,有时候就去卖点狗皮膏药,做点招摇撞骗的事情。
把演讲、作报告说成是“卖狗皮膏药”“招摇撞骗”,表现出作者的谦逊、幽默。
(3)明明是一个过去时态,大家误以为是一个现在时态,甚至于以为是能主导将来方向的一个将来时态。
三个词语依次可理解为:淘汰、落伍了的老朽;正当红、核心人物;未来决策者、领军人物。
(4)当然我们要创造条件,就是把他们推到需求刺激的风口浪尖上。
比喻重要的岗位或市场的前沿。运用比喻说法,使语言显得既诙谐幽默,又通俗易懂。
从王选教授身上学习到,要把个人的兴趣发展同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
……
听了王选教授的演讲,你有什么感悟?
课堂小结
本文节选了作者在《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中的第六个抉择——大力扶植年轻人,表现了作者爱国奉献、甘为人梯的高尚精神。
(共27张PPT)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
复兴25周年
16
议论文
蓝色代表——
黑色代表——
红色代表——
黄色代表——
绿色代表——
非洲
大洋洲
亚洲
美洲
欧洲
历届奥运会口号
1984年 洛杉矶 参与历史
1988年 汉城 和谐、进步
1992年 巴塞罗那 永远的朋友
1996年 亚特兰大 世纪庆典
1998年 长野 让世界凝聚成一朵花
2000年 悉尼 分享奥林匹克精神
2002年 盐湖城 点燃心中之火
2004年 雅典 欢迎回家
2006年 都灵 永不熄灭的火焰
2008年 北京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2012年 伦敦 激励一代人
2016年 里约 一个新世界
2020年 东京 八格牙路(哈哈哈)
《奥林匹克宪章》中的“基本原则”部分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相互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可高度概括为“和平、友谊、进步”。今天,我们就走进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在“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上的演讲。
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了解课文大意。
品味文中诗意的语言,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理解奥林匹克的内涵,感受作者高尚的品德和超前的思想。
(重点)
(难点)
顾拜旦(1863—1937),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创办到1912年举行第5届奥运会前夕,暴露出了不少弊端。仅以190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4届奥运会为例,由于英国裁判偏袒本国选手引起其他国家选手,特别是美国选手的不满,致使美国选手弃权罢赛以示抗议。这类事情在顾拜旦看来显然都是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奥林匹克思想的。这使他深感忧虑不安,他敏锐地看到了当时社会出现的一些不利于体育健康发展的潜在危机。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定于1916年在柏林举办的第6届奥运会被迫取消。致使顾拜旦对奥林匹克精神做了更深入的思考,于是他作此演说以重申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
导思1:开篇交代了奥林匹克怎样的特殊经历?
导思3:奥林匹克具有怎样的精神内涵?
特殊经历
精神内涵
导思4:作者对奥林匹克有着怎样的美好憧憬?
美好憧憬
关键词:
培养品质
促进和平
导思2:奥林匹克运动与一般竞技比赛有何不同?
独特魅力
第一部分(①):
第二部分(②—④):
回顾5年前的盛会和5年间的形式,展望奥林匹克精神的前景。
写新时代奥林匹克精神实质的内涵是自信与平和,并将奥林匹克主义与一般的体育运动进行对比。
第三部分(⑤—⑦):
写重启奥林匹克时代的必要性,并阐述奥林匹克精神,及其对于全新世界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⑧—⑩):
写这次庆祝活动的意义。畅想美好前景,坚信奥林匹克精神必如阳光普照大地,带来沉甸甸的收获。
1.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反衬。通过阐述1914至1919这五年间“世界分崩离析”的事实,反衬出奥林匹克主义“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无可指摘的魅力,和它将呈现出的更开阔的视野和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2.“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自信”比作“良药”,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自信对于人类根除恐惧的巨大效用。将“自信”与“平和”赋予人的情态,“携手并进”写出了二者缺一不可。
3.第④段中,“两者区别”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题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一般的体育运动是指运动员欣赏自己做出的努力,它是纯粹的竞技精神,只是自得其乐;奥林匹克主义是指将运动员内心的愉悦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合在一起感染人、鼓舞人。通过对比,让人们对奥林匹克主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其价值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4.“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并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是什么?
①现在我们正处在历史的转折关头;②以前的人们虽渴望进步却误入歧途,原因是社会对于知识、思想、思维等脑力层面的进步的过分追求,而轻视对体格的训练;③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导致青少年被不正常的教育束缚,无法全面、健康、平衡地成长。因此重启奥林匹克时代、复兴体格训练十分必要,它的实现值得庆祝。层层递进,深入分析了重启奥林匹克时代、为体格训练的复兴隆重庆祝的原因,论证有力,说服力强。
5.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是一种什么运动?
从前后文看,作者认为奥林匹克精神提倡的不仅仅是少数几个人的运动,而应该是一项大众性的运动。这也是今天能够让全世界人民都关注奥运的原因。
6.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尾处运用了象征手法,“破晓的黎明”象征奥林匹克即将迎来崭新的明天,“天空必将万里无云”象征奥林匹克精神将影响全世界。这是作者对冷峻现实的认识,也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作者含蓄地描绘出奥林匹克主义美好、光明的前景。这种对奥林匹克主义美好明天的憧憬与文章开头相照应,深化了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情感。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过去5年的历史,接下来说明奥林匹克精神与纯粹的竞技精神的不同之处,为全面阐述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作铺垫。接着,作者具体阐明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最后,作者表示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心。全文层次清楚,布局严谨。
课文思路
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
回顾5年历史→前景豁然开朗
恢复奥运原因→改革教育
重振奥运途径→大众参与
阐述奥运精神→和平公平教育
畅想未来→阳光
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平和、自信,包括并超越了竞技精神,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属于大众的,可以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1.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运用,使行文流畅之中带有诗意,说理之中带有气势。
篇末揭示出对未来的畅想,表明自己的信心。
2.思想深邃,具有超前性。
如:在第②④⑤段中,作者论述奥林匹克精神包括自信与平和的品质,奥林匹克主义超越了一般的竞技精神,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使论述的内容清晰,增强了说服力。同时也使作者所阐明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远远超出了他所处时代人们的认识,这一深邃的思想具有超前性,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