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7下生物 5.2.3血管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7下生物 5.2.3血管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07 19:57: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血管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血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血液的知识之后,自然要想到血液流动的管道——血管,以及血液流动的动力器官——心脏,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区分三种血管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中的流动特点
掌握三种血管止血包扎
过程与方法:养成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同时表现欲望也很强烈,但是学生的各种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需要教师的指导。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交流表达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收获多种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模拟活动。
学习方法:观察比较法相结合、自主合作学习法、交流表达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关于各种血管的教学课件,止血包扎材料用具。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由《观察小鱼尾鳍血液流动》导入本课。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回顾视频,引入血管。
二、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第一题(5分钟)
教师板书:画出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比较图表
预习教材34、35页,完成导学案第一题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规范书写能力和比较能力。
三、三种血管的概念、结构特点、功能及比较。
(一)三种血管的定义
(二)三种血管的分布
(三)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及血流速度
(四)知识拓展
提问什么是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播放关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定义的动画。
1、提问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分布,
2、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和腕部动脉的搏动,
3、指导学生观察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
4、展示成人肺部毛细血管图片

1、提问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展示关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结构特点的图片。
2、提问比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播放关于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内血液流动的动画。
1、播放静脉瓣活动动画
2、在抽血或输液时,针刺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
3、播放毛细血管和细胞间的物质交换动画。让学生说出毛细血管的哪些特点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
4、让学生完成导学案第二题画一画。并在黑板上板书,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图展示。
回答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定义
1、回答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分布
2、感受动脉的所在位置。
观察并思考及表达。
3、感受静脉的所在位置。
4、说出毛细血管数量多的特点
1、回答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
2、观察比较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的不同。
3、回答三种血管内血流速度快慢。
4、感受并观察比较三种血管内血液流动方向和流速的不同
1、了解静脉瓣的作用
2、思考并回答
3、说出毛细血管的哪些特点有利于进行物质交换
4、完成导学案第二题画一画。
培养学生思考及语言表达的能力,使学生在立体思维上形成对三种血管的印象
培养学生思考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描述能力
扩展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描述能力。
让学生掌握物质是如何交换的,既巩固了毛细血管的结构,又延伸了知识。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四、知识小结
对照课件整理导学案第一题,比较三种血管。
对照课件整理导学案第一题,比较三种血管。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巩固本节的内容。
五、模拟活动:
角色扮演——小小救护员
1、要求学生预习教材36、37页,区分三种血管出血特点,掌握三种血管止血包扎方法。
2、展示材料用具并讲解使用方法
3、组织学生分小组模拟练习止血包扎
4、组织小组展示
1、预习
2、认识材料用具并了解使用方法
3、小组合作完成模拟练习止血包扎
4、小组展示
培养自学能力
使学生认识日常急救用品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分享成果,及时纠正不足。
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高,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增强,能通过自己的观察获取知识,具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得的加强,并且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将急救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收获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