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具有的力叫重力
(2)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4)知道被举高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其教学策略:
重点:重力的概念、方向和大小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2.教学难点及其教学策略:
难点:重力方向的应用
教学策略:联系实际,教师引导分析
四、教学资源
1 学生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泥、线、小球、铁架台等
2 演示器材:重物一个,沙箱一个,筷子一支
3 课件:瀑布、跳伞、水力发电站、飞船升空等视频资料及练习
4 多媒体教学设备一套:可供实物投影、放像、课件播放等。
五、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点 评
引入新课
观察教材三幅图的视频课件,然后学生再亲手操作,观察重物下落。
提问:这些现象有何共同原因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出重力课题
观察现象,思考
(小组讨论后)回答问题,得出都重物受地球的吸引的共同点。
学生(争第一)回答(下同)。
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
学生回答问题时“由于地球的吸引”一般来讲会回答出的 。关于重力并不熟悉。
讲授新课
关于重力
根据以上分析教师板书重力概念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强调指出重力的产生是由于地球的吸引但重力并不等于吸引力。
物体受到的重力也叫物重,物重可用弹簧测力计测
提问:如何测出物重
测重力时测力计要竖直
知识总结:重力的概念需由教师给出,测物重则让学生自行操作。教师可强调测力计要竖直,至于为什么,告诉学生与下面要学习的重力方向有关
2、探究影响物重大小的因素
(1)提出猜想
提问: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一步修正
(1)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板书结论: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与形状无关,与它的质量成正比。
关系式:G=mg
g=9.8N/Kg
强调g值要记住,要知道其物理含义
投影练习,熟悉公式
(2)交流与评价
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给予一定的评价
知识总结
探究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在探究中体验成功快乐,能更好的掌握知识
搞清重力不是吸引力
学生回答:将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读出示数
学生活动,测出重物的重力
测出的学生(争第一)让老师检查。表扬争第一的组。
学生进行猜想。
猜想1: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无关
猜想2: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根据所提供的器材讨论制定最佳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回答得出的结论。
叙述g的物理意义
利用公式进行计算
小组交流探究结果
让学生自行复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测量物重,同时感知重力的方向。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个人及小组的竞争第一,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猜想的能力,发动学生广泛猜想,若猜想因素较多,可采用复式教学,分小组分别对不同因素进行验证
教材列举的两个因素已给出研究方案,若学生提出其他可行的实验方案,应给予表扬。
探究物重与质量关系时应注意数据表的填写和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作用。
对与各组的答案可能不同不能简单的判断其对错,而应引导学生讨论原因
让学生学会总结实验结果,并加强相互交流,相互改进
3、重力的方向
通过将重物系在铁架台上演示课本图8-17实验,让学生明确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提问:测物重时测力计为何要竖直?
用线提起重物,此时的线称为重垂线,提问:在实际中有何应用?
知识应用思考:能否应用重垂线来检验水平,课后思考设计一利用重垂线来检验水平的工具,想想重垂线还有哪些应用。
4知识总结:准确掌握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知道重力方向的应用
观察实验,体验竖直方向是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
学生回答,其余同学补充。
学生讨论后回答
观察举高的物体落下后筷子深陷沙中。
观看水力发电站等应用重力势能的视频录象。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知道学习物理非常有用。
将物理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兴趣。
深刻体会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
请学生看课本P48“生活?物理?社会”,放映“神州五号”升空和人类登上月球的情景片段。
观看录象,激发求知欲。
学生回答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通过看书、观看录象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科技成就,加深对重力的理解。激发求知欲和探索自然的兴趣。
板书设计
二 重力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物体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公式:G=mg 其中g=9.8N/kg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