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为什么能上天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九年级 □八年级 2、学科:初中物理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2个乒乓球,2个一次性口杯,两张A4白纸,两根较长粗细均匀筷子,吸管二根,
(2)、预习飞机为什么能上天,了解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和飞机为什么能上天原理。
教师课前准备:圆形水槽,铁丝若干,漏斗,玻璃管若干,烧杯,红墨水,模型飞机,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演示 仪以及气泵。
教学课题
本节课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第八章第七节《飞机为什么能上天》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知道流体具有流动性特点;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初步了解机翼升力产生的原因。
(2)通过探究加强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尝试应用“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观点来解释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设计立足于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观察、分析与总结,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科学和社会、生活的联系,感受到科学的现实性。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领略科学的美妙与和谐,体验解决问题时的喜悦。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协作精神。
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北师大版八年级第八章第七节内容,其介绍了具有流动性的气体和液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是属于流体动力学的知识,该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实验得出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然后又通过实验并结合飞机机翼的横截面分析飞机升力产生的原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知识点较为抽象,我们一般不易看到,所以对初中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观察流体运动而产生的一些现象,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
教学重点:探究验证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过程。
教学难点:用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来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边观察、边实验、边讨论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以小组协作为形式,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情景,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制定科学探究的方案,以有趣的小实验激发物理学习兴趣。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首先,从液体和气体的压强的共性引入课题,通过情景设置和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猜测,进而过渡到本节的重点,即探究验证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的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几个过程,体验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有较大的提高。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逐步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
其次,通过升力的产生和生活中的流体现象的分析,突破本节难点,即用流速与压强的关系来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让学生感悟到物理现象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的奇妙现象。
最后,在教学的结尾,试图在作业布置方面作一些尝试。
五、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5分钟)
教师:展示准备好的遥控直升飞机,鼓励学生上台操作展示。
教师:感谢学生的精彩展示,奖品鼓励。飞机作为我们现在生活中一种常见的交通工具,很多同学旅游时都坐过,那么同学们想过没有飞机为什么能升天?它上天的原理是什么?
教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学习第八章第七节《飞机为什么能上天》并且在黑板上写下标题
(二)学习新课
一、活动 比一比。(5分钟)
活动内容:
1.请同学将乒乓球放在漏斗中向上吹,看谁能吹起来?
2.请同学将乒乓球放在漏斗中向下吹,看谁能使乒乓球不 掉下来时间最长?
教师:展示PPT并且请根据活动内容进行比赛
教师:给优胜者颁发礼品,感谢其他同学的参与,示意全班同学掌声鼓励。
教师:提问为什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现象和我们认为的有很大的出入,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带着问题开始做一下几个小实验。
二、做一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实验)(10分钟)
(1)吹纸实验:请同学们手握两张纸,让纸自然下垂,在两张纸中间向下吹气,猜想两张纸将怎样运动.
(2)吹球实验:向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气,猜想两张纸将怎样运动.
(3)吹杯实验:将两个纸杯套在一起,沿着杯口吹气,你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教师:展示PPT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实验现象
教师:抽组进行展示
三、教师演示实验(5分钟)
教师:介绍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演示仪
教师:教师展示PPT引导学生观看并且思考教师的问题
1、观察到什么现象?
2、U形管液注出现高度差说明什么?
3、管上方空气流动有什么不同?
教师:接着提问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同学们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结论并带领学生大声朗读。
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四、拓展思考(5分钟)
教师:思考:一杯水,一根吸管,你有什么办法让吸管中的水面上升?
教师:那么能不能利用我们今天学习的规律让管中气压减小,管中水面上升呢?小组讨论讨论,也可以用桌子上的仪器试一下。
教师:请学生进行上台展示
教师:同学们有关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五、飞机为什么能上天?(5分钟)
教师:展示飞机机翼的模型并且提问飞机机翼有什么特点?
教师:利用气泵给机翼模型吹气,让学生观察现象并且提问。
教师:请同学上台讲解。
六.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还有什么新的问题?
,
学生上台展示
观看
思考
学生进行比赛
观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动手实验
学生上台展示并且得出结论
结论1:向两个乒乓球中间吹气时,乒乓球中间空气的流速增加,你会观察到乒乓球向中间运动,这种现象说明乒乓球中间的压强小于了两侧的压强.
结论2:向两张白纸中间竖直向下吹气时,两张白纸中间空气的流速增加,你会观察两张白纸向中间靠拢,这种现象说明白纸中间的压强小于了两侧的压强.
结论3:将两个纸杯套在一起,沿着杯口吹气,杯口上方的空气流速增加,你会观察到上面杯子向外飘出,这种现象说明杯子上方的压强小于了下方的压强.
观看,思考
学生举手回答:
1. U形管液注出现高度差
2.说明细管上方的压强小于粗管上方的压强。
3.细管中空气流速大于粗管中的空气流速。
结论:流体:液体和气体都没有一定的形状,且有流动性。
流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在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学生举手回答:可以把水吸上来。
学生:用嘴吸的时候,管中气压减小,大气压就把水压上来了
学生回答:
1.护航编队一般采用前后护航形式,而不采用“并排”护航。
2. 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1m左右的地方标有一条安全线,
学生回答:上凸下平
学生回答:机翼向上升起
学生回答: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形状上下不对称,在相同的时间里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长,因而速度较大,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对机翼的压强较大.
复习巩固并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观察演示实验,启发学生寻求其中的奥妙,创设了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推到最佳的学习心理准备状态。
通过分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直观的体会到通过改变电阻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方法是最简单可行的。
通过学生对铅笔芯电阻的评价,让学生认识到其局限性,从而引入变阻器这种装置。
学生通过学习这节课的新知识,知道用“吹”的办法可以加快空气的流速,减小压强,但开始有的用吹风机吹,有的用嘴直接吹,效果都不好,教师提示“要想办法集中气流”,于是就有学生想到用吸管吹,有的学生试着用桌上准备的尖形玻璃管吹,实验效果非常好,不仅把水吹了上来,还得到了意外的惊喜,在挡着水的白纸上得到喷雾的效果。喷壶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流表的使用。
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归纳,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化解难点,最终突破难点,同时也掌握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