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习作指导
习作写什么——审题意,明要求
本单元的习作主题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要求我们选择一处自己感兴趣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收集资料,写一份简介。
这样来解读——明主旨,巧拟题
我们先确定自己要介绍哪一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然后查阅资料,再整理资料,待一切准备好后,进行写作。在拟题的时候,我们直接以《世界文化遗产之 》为题,如《世界文化遗产之敦煌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之秦始皇陵》等。也可以以“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名称为题,如《故宫》《长城》《颐和园》《风景迷人的九寨沟》等
名师讲方法——理思路,学技巧
1查阅资料。我们确定所介绍的对象后,就有目的分查阅相关资料,如搜集历史资料,了解基本现状。
2.整理资料。根据要介绍的内容分类整理资料,如描绘外观和结构的,记录历史变化的,讲述相关故事的。
3.进行写作。整理好材料后,就要确定文章的结构以及介绍的重点,描写的方法,修辞的运用等。在写作时,也可以使用图片、表格的形式辅助形式,使介绍的内容更加生动、准确。如果在文章中运用了别人的话,要注明资料来源。
4.修改习作。写完后,自己先通读几遍,看有没有漏掉的内容,重点是否突出,介绍是否清楚,言语是否恰当。之后再和同学互换习作,并根据同学的意见,再次修改习作。
秦兵马俑
秦兵马俑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①
兵马俑规模宏大。②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五十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③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六千多个。一号坑上面,现在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走进大厅,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④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武士俑平均身高1.8米,体格健壮,体态匀称。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手持兵器,整装待发。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好像随时准备上马冲杀。陶马和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⑤
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⑥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
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⑦
①点明秦兵马俑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价值。
②直接点出兵马俑规模宏大。这句话总领本自然段,以下内容均围绕此句来讲。
③用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总写兵马俑的规模。
④这句话既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又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⑤分别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等。
⑥作者采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把描述与想象相结合,表现出兵马俑的“个性鲜明”。
⑦概括介绍秦兵马俑字啊古今中外雕塑史上的重要价值。
这本文从两方面相近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介绍了兵马俑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的特点,概括了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的地位。
好词
栩栩如生 波澜壮阔 亭台楼阁 水光山色 古色古香 雕梁画栋 飞阁流丹 相映成趣 鬼斧神工 巧夺天工 浮想联翩 名胜古迹 洞天福地 山清水秀 引人入胜 旖旎风光 千岩竞秀 应接不暇 如花似锦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风景如画 百花齐放 断壁残垣 衰草斜阳 临栏凭吊
佳句
1.亭子的顶棚它有四个面,由四条斜脊构成,这四条斜脊在古代建筑中叫作“四披”。“四披”向中心凝聚成一点而形成的顶棚结构就叫做攒尖顶了。“四披”向中心凝聚成一点而形成的顶棚结构就叫做攒尖顶了。攒尖顶使得整个亭子有一种向心的凝聚力,而这种凝聚力也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体现。
2.关于长城,还有一段传说。相传孟姜女丈夫成亲的当晚,官兵她丈夫抓去修长城。孟姜女在家苦苦地等着他回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孟姜女始终没有等到自己的夫君。于是,孟姜女万里寻夫,来到了长城边。不料,夫君早已变成了一堆白骨。孟姜女悲伤之下,昼夜不停地哭泣,哭倒了长城。这就是著名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3.天坛,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