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说课

文档属性

名称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说课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0-01-31 14: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5张PPT。《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第一课时【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时是北师大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8章“生物圈中的微生物”中第1小节《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课时,内容包括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的种类和微生物的生活环境三部分。在初中生物学阶段,本课时内容是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第一课,是今后与之相关的生物技术和生态系统等授课的内容有着密切联系。 一、教材分析【知识目标】
1.描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微生物的类型;
2.分析微生物的生活环境 。 【能力目标】 1.通过图书、网络和身边的人获得有关微生物
的资料,学会从中获得信息;
2.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探究活动,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
2.增强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学会辩证地分析事情、
看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教学重点】 微生物及其种类我校是乡镇重点中学,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所以本节课的上课地点是多媒体教室,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学生大多来自农村,通过各种渠道已经对微生物有了一定认识,但对微生物的概念比较模糊,根据大部分学生不能准确认识及对教材探究活动认识不深的现状,我采用了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微生物信息和分组探究活动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学校及学生情况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本人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主线,面向全体学生为教学理念设计教学。具体为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实验材料,提前全班分组布置探究性活动与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相结合,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直观的图片演示,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从中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三、教学方法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科学素养教育和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具体如下:
1.利用多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2.阅读课本内容和插图
3.学生分组进行分工合作学习
4.探究活动 四、学法指导我提前准备培养基、微生物菌落等实验材料给学生,提前全班分组布置探究性活动和制作相关多媒体课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前预习准备工作,包括本节第一课时知识的预习,寻求日常生活中常见微生物的图片、实物与相关资料等。另外在探究活动中,利用老师分发的实验材料对“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进行探究活动。分组按照全班人数平分四组,每组一名小组长,每组成员选1~2名代表负责回答课堂问题。 五、课前准备教学顺序图示1.引出概念 2.深入学习 3.活动探讨 4.巩固知识 六、教学程序【教学过程】◆ 回答问题一,引出概念(预计10分钟) ◆ 展示学生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1.食用的蘑菇是植物吗?
2.食物的腐败与哪种生物有关?
3.引起非典型肺炎(SASR)的病原体是生物吗?微生物的概念:
在生物圈中,凡是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
低等生物。 ◆ 学生概括微生物的特征和总结“微生物”这个概念 观看以下一段有关微生物的视频:学生交流信息,有利问题探讨,同时以问题形式导入,把本节课基本定位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经历,激发学习的兴趣,最终培养学生应用概念的抽象思维。◆ 设计意图二,深入学习 (预计10分钟)◆ 学生根据多媒体信息阐述各自的微生物的分类 微生物的种类:1.单细胞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蓝藻等 ◆ 教师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和展示相关图片细菌放线菌蓝藻不同形态的细菌2. 多细胞微生物:霉菌、食用菌、药用菌等灵芝 蘑菇不同形态的真菌3. 无细胞结构微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HIV 病毒不同形态的病毒学生得到学习信息,从而对新知识的重建和转化,进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 ◆ 设计意图微生物生活在什么场所? ◆ 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微生物情况 三,活动探讨 (预计15分钟)◆ 教师引导探究肉眼无法见到的微生物
许多微生物个体微小,我们无法用肉眼观察到。那么,如何通过实验来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呢?看课本53页活动内容。如果制作一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生活提供必须的营养物质,微生物就会在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和生长,就形成了肉眼可见的微生物菌落。少量的微生物我们肉眼看不到,但大量的微生物聚集在一起,我们就可以用肉眼观察到了。 有盖营养琼脂培养基探究活动: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无盖营养琼脂培养基细菌菌落的培养皿样本 结论: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周围,微生物只要得到生活所需的营养物质和适宜的环境,他们就能生长,就会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
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体内和其它环境。 看到以下有关“非典(非典型肺炎)”的图片,同学们想到了什么 ?引起这场灾难的元凶是什么呢?它是一种新型的冠状病毒,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生物。冠状病毒◆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日常卫生习惯 学生完成对探究实验的自主性操作,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分工合作能力,同时学会健康生活。
这不仅突破难点,而且实现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 设计意图四,巩固知识 (预计10分钟)◆ 学生总结本堂课知识点 ◆ 教师引导,并且布置课堂习题和课外活动 1.在生物圈中,凡是 ______ 、______ 的低等生物,统
称为微生物。
2.艾滋病在我国正处于蔓延发展的危险阶段,它是由( )微生物引起的。
A.真菌 B.细菌
C.酵母菌 D.病毒
3.微生物广泛地存在于生物圈内,请具体地分析在
什么条件下可能有微生物?课堂练习题:课后作业:思考微生物为什么会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巩固所学知识,达到知识迁移目的,同时引导学生进入下一节课。◆ 设计意图第一,本节课,我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把教师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上课主导思想,学生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等学习形式,自主获取知识。
第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优势,设计制作了适于学生学习的课件,直观生动,化难为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大了课堂容量。
第三,课前做了准备,如提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有关微生物生活的各种资料,提前探究“我们身边是否存在微生物”实验等。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堂时间紧张,没能让大多数学生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有的组学生没能发言,造成我无法了解大多数学生学习情况。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活动的优势,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的互动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学习。 七、教学反思八、板书设计《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第一课时 一. 微生物的概念:
即生物圈中,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
1 单细胞微生物,如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蓝藻
二.微生物分类 2 多细胞微生物,如食用菌蘑菇、药用菌灵芝 、霉菌
3 无细胞结构微生物,如HIV病毒、类病毒
三.微生物主要的活动场所——土壤;
微生物活动的重要场所——动植物的体表、体内和其它环境。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