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专题四 句子1 知识梳理(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小升初语文总复习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专题四 句子1 知识梳理(word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8 16:20:1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专题四:句子
考点解读:句子的考点内容包括熟练地造句、扩句和仿写;能将语句有效组合与排列;掌握常用句式的类型,并能进行简单的句式互换;掌握常用句式的类型,并能进行句式的互换;正确使用关联词语;正确识别和修改常见的病句;能否识别与运用常见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等。
考查重点:重点考查的是对句子的正确理解,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会变化句式,能运用常用词语、关联词语造句以及修改常见的病句等。
常考题型:以填空、选择、判断题为主,也常与阅读理解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第一步:知识梳理
一、扩句、缩句、仿句
1.扩句
扩句是指把一个简单的句子加上用来表示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等的词语,使原句在不改变愿意的基础上,更加准确、生动、鲜明。例如:
(1)鲜花盛开了。扩句:五颜六色的鲜花在花丛中盛开了。
(2)星星眨眼。 扩句:夜空中的星星眨眼对我说晚安。
2.缩句
缩句是与扩句相反,把比较复杂的句子中修饰、限制、补充说明等的词语去掉,只保留句子最基本的成分,使句子让人更容易理解。例如:
(1)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缩句:桑娜补帆。
(2)五彩缤纷的气球迅速飘向瓦蓝瓦蓝的天空。缩句:气球飘向天空。
3.仿句
仿句是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的形式,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内容不能完全一样。仿句要求:内容统一;结构一致;修辞相同;语法相同。例如:
生活就是一块五彩斑斓的调色板。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目从句式上看是陈述句。在修辞上运用了比喻,同学们要注意比喻运用的得体,比喻的艺术贵在创新,要寻找新鲜、活泼的喻体,保持上下文的协调性。如:希望就是一颗永不陨落的恒星。希望就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风轻,爱她的香飘四野。
仿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此类试题,首先要明确题意,辨明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然后直接套用。例句从内容上看,写出了秋天的三个特点;从句式上看,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因此本题的仿写重在仿句内容的选定,其句式只需直接套用例句。内容的选择可以是景,可以是人或物,关键要把握其特点。如: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
二、句式变换
句子的变化是多样的,一种句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一个意思又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句式的变化,有的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事物;有的是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的需要;有的为使所表达的语句更简洁;有的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表现力。
1.“把”字句变“被”字句
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把”字句和“被”字句往往能进行互换,而不改变意思。
例如:
(1)雨水把我的衣服淋湿了。 我的衣服被雨水淋湿了。
(2)乌云把太阳遮住了。 太阳被乌云遮住了。
2.反问句变陈述句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把反问句变陈述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例如:(1)我们怎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呢? 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2)难道那奔驰的列车不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吗? 那奔驰的列车正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
3.第一人称直接叙述改为第三人称间接转述
两者的句式不同,表达的感情也有所不同,但意思是基本相同的。例如:
(1)爸爸对我说:“我今天加班,晚上要晚点回来。” 爸爸对我说,他今天加班,晚上要晚点回来。
(2)丽丽说,她要坚持长跑锻炼。 丽丽说:“我一定要坚持长跑锻炼。”
4.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之间的变换
双重否定句就是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比陈述句强烈。那么改写就是在谓语动词前加双重否定词就可以了。常用的双重否定词:没有…不;…无不…;非…不…;…不曾不…;…不能不…;…不会不…等。
例如:(1)他今天一定来。(肯定句)他今天不能不来。(双重否定句)
(2)病人需要去医院。(肯定句) 病人不能不去医院。(双重否定句)
5.陈述句和感叹句之间的变换
陈述句改感叹加上“啊”及“!”,有时应加上“真”“很”“多”“多么”“太”“啦”等感叹词。
例如:(1)种子的力量是世界上最大的。(陈述句)种子的力量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啊!(感叹句)
(2)秋天的北京是一个迷人的地方。(陈述句)秋天的北京是一个多么迷人的地方啊!(感叹句)
三、修改病句
病句是指结构不完整或意思表达不清楚、不明确甚至错误的句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前后矛盾、重复啰嗦、不合事理(分类不当)、用词不当和误用关联词语等八种。
1.成分残缺
指句子不完整,缺少必要的成分。例如:
(1)由于她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得到”的主语是什么?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她得到了。”)
(2)通过这次学习,使我受到深刻的教育。(“使”的主语应是“学习”,由于有“通过”这个介词,使主语丧失了。)
2.语序不当
语序不当是说句子中的词语排列顺序不合适。例如:
我们必须认真克服随时发现日常生活的缺点。(我们必须随时发现认真克服日常生活的缺点)
3.搭配不当
一般情况句子的主要成分之间,附加成分和主要成分之间搭配不当;词语之间搭配不当。例如:
(1)他在劳动时虽然没有感到疲倦,反而越干越有劲。“虽然”改为“不但” “不仅”.
(2)在会上,他积极地听取人家对他的批评。“积极”应改为“虚心。
4.前后矛盾
是说一句话中出现了说法不一的情况,让人觉得句子的意思不清,不知到底是怎样。例如:
我们班的同学都来了,只有小明一人请了假。
“都”是指班级所有的学生,那就不该再有请假的了,有请假的那就不是全来了。两种说法只能保留一种。可改为:我们班除了小明请假没来,其他同学都来了。
5.重复啰嗦
有些句子一个意思重复表达,甚至改变了愿意。要把句子多余的词语去掉,使句子明白简洁。例如:
经过一整天的锻炼,他全身遍体鳞伤.
“遍体”与“全身”重复,删除“全身”。
6.不合事理(分类不当)
指句子所说的情况明显违背事理。例如:
菜市场里摆满了白菜、萝卜、芹菜和蔬菜。
“蔬菜”包括了白菜、萝卜、芹菜,不能处于并列关系,可改为:菜市场里摆满了白菜、萝卜、芹菜等各种蔬菜。
7.用词不当
这是说句子中的词语运用不合理,影响了要表达的意思。例如:
李军演讲结束了,教室里响起了排山倒海的掌声。
教室里同学们的掌声怎么会是“排山倒海”呢?可见这里用词不当。可改为:李军演讲结束了,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8.误用关联词
指错用其它类型的关联词语,例如:
无论干部和群众,毫无例外,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和”应改为“还是”
小学常用修改符号
/
四、理解句意
理解句子含义的一般方法是:(1)通过找句子中起重要关联性作用的词语进行理解;(2)联系上下文,加以体会;(3)通过了解写作、时代背景相关信息理解句子等等。
但要注意这些方法不是孤立的,常常要几种方法联系起来用,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例如:
兄弟俩为去哪家餐馆吃饭产生意见分歧。爸爸讽刺哥哥说:“你是讲派不讲味。”以赞许的语气对妹妹说:“你是讲味不讲派。”
A.爸爸对哥哥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
B.爸爸对妹妹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
(要解释句子的不同意思,一定要注意根据句子的前后联系来理解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答案】A.爸爸讽刺哥哥上餐馆时只讲究气派而不讲究饭菜的味道。B.爸爸赞扬妹妹上餐馆时能注意饭菜的滋味而不讲究餐馆的装饰气派。
五、修辞手法
修辞,是研究如何选用各种语言手段以提高表达效果的一门语言科学。小学阶段对修辞的要求是:掌握常用的修辞手法,能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体会修辞手法的作用,在写作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引用、反复、对比、双关等。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利用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借一事物来说明另一事物。比喻一般由本质(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构成关键是: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明喻: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常用“像”“像……一样”“仿佛”“好像”“犹如”等比喻词。如:滚滚的长江像一条永不停息的长龙一样流向大海。
暗喻:甲是乙。有本体和喻体,常用“是”“变成”“成了”等比喻词。如:阳光之下,湖面成了金色的镜子。
借喻: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如:灿烂的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你的笑容。
2.比拟
比拟是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此物当做彼物来写。
拟人:是把人以外的物当人来写,但要注意抓住事物特征,比拟要恰当。如:小鸟在枝头快乐地唱起了歌谣。
拟物:是把人当物来写,运用拟物时要注意人和物一定要有相近或者相似点。如: 他呆呆地站在那里像一座雕塑一动不动。
3.夸张
夸张是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扩大或缩小。
扩大夸张:是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大(高、多、强等)处说。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缩小夸张:是故意把比较一般的事物往小(低、少、弱等)处说。如: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超前夸张:是故意把后发生的事说成是先发生或者同时发生的。如: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4.排比
排比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近且语气一致的词组成句子,成串排列,加强气势,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的一种修辞手法。如:自私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永远只看得到自己;自私是一块布匹,蒙住了自己的眼睛,看不见别人的痛楚;自私是一层玻璃,看上去透明,却始终隔开了彼此的距离。
运用排比句时,要注意各句间的关系,如时间的先后、程度的轻重、范围的大小,将各分句加以合理的安排,读起来才能一气呵成,表现出磅礴的气势。
5.设问和反问
设问是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问题。设问也叫设疑、提问。设问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启发我们去思考、使所要强调的意思更加突出。如:你也许以为植物都是不能运动的吧?不是。有的植物不但能够运动,而且还会"跳舞"呢!
反问是心中没有疑问,而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它的特点是:问而不答,答案其实就在句子中。
反问如果句子形式是肯定的,意思就是否定的;如果句子形式是否定的,意思就是肯定的。它的作用在于加强语气,把本来已确定的思想表现得更加鲜明、强烈。如:字典难道不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设问和反问的区别:设问是自问自答,通过自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引人思考,以便进一步地作出说明:反问是为而不答。答案已寓含在句子之中,目的是为了加重语气,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表达鲜明的思想和强烈的感情。
6.对偶
对偶是把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排列在一起。来表达相近、相关或相反的意思是我一种修辞手法。对偶大致可分为以下三大类: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近、相似、相衬的对偶形式。如:缕缕轻烟芳草渡,丝丝微雨杏花村。
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捕鸟得鸟捕鱼得鱼。
7.引用
说话或写文章时,引用别人的话或引用大家熟悉的成语、典故等都叫引用。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如:三月晴日里,碧空下的漓江波光潋滟,真是“春来江水绿如蓝”,怎不叫人喜欢?
8.反复
为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这种修辞手法被称为反复。
连续反复。连续出现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间隔叫连续反复。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间隔反复。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不连续出现,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在中间叫间隔反复。如:我们还在这样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必要了。离三月十八日也有两个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9.对比
对比是把正反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照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法。对比手法能更鲜明,更有力地反映现实,揭示矛盾。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运用对比手法时,必须能表现对比事物的本质特征,而且必须是相反的。用来对比的词语,意义要鲜明,能揭示对立事物的矛盾,选用反义词或意义相反的两个比喻,更能加强对比的表达效果。如: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前后两个句子中的两对反义词,体现了鲜明的是非观和坚定的立场。
10.双关
双关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谐音双关。如:莲(怜)子心中苦,梨(离)儿心中酸。
语义双关。如: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六、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尾点号和句内点号用在句子中,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表示句子中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点有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
1.句号
句号的形式为“。”。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表示一句叙述语气的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例如:
下了一夜的雨终于停了。
陕西的省会城市是西安市。
2.问号
问号的形式为“?”。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一般表示一句疑问语气的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例如:
小明今天请假了吗?
你的话是什么意思?
反问句是一种特殊的疑问句,后面也要用问号。例如:
这么重的东西,我怎么拎得动呢?
浪费时间难道不就是浪费生命的表现吗?
3.叹号
叹号的形式为“!”。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表示感情、语气强烈的一句话表达完之后的停顿。例如:
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
我是多么幸福,多么自豪,多么激动啊!
4.逗号
逗号的形式为“,”。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用以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句子过长,需要停顿、强调等,往往要用几个逗号。例如:
她衣服新潮夺目,头发齐耳根长,走起路来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大声大气。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5.顿号
顿号的形式为“、”。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表示一句话中,有并列关系的词语之间的停顿。例如: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
6.分号
分号的形式为“;”。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表示一句话中,有并列关系的分句之间的停顿。例如:
微笑是笑之国度里的国王;微笑是笑之花海中的牡丹。
打猎的讲究不少:雉鸡、野兔要白天打,叫打坡;野猪、狐、獾、熊和狼要夜里打,叫打猎。
7.冒号
冒号的形式为“:”。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用来表示提示语(说、想、是、证明、宣布、例如等)之后的停顿,常常会与引号连用,也有单独使用的情况。例如:
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冒号还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引出后面的解释或说明。例如:
我们一般提六门基础科学: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
明星演唱会时间:2016年5月26日。
8.引号
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用来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可以是引用人物对话或文章原文。例如: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句中有特殊含意的词语,也要用引号标出。例如:
做人千万别耍“小聪明”。
如果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应用单引号。例如:
她说:“昨天我爸爸给我买了只可爱的小狗,爸爸说:‘你要照顾好小狗哦!’我说:好!”
9.省略号
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并且要居中。表示文中省略的部分。可以表示引文的省略,也可表示说话中断或断断续续等。例如: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引文的省略)
辞典可以告诉我们许多词语,包括人名、地名、制度、成语、典故……的含义。(列举的省略)
“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说话断断续续)
10.书名号
书名号的形式为双书名号“《》”“< >”。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一般书籍、报刊、文章、文件等都要用书名号标出。例如:
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
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你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吗?
《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例如:
他的毕业论文《鲁迅先生〈《呐喊》自序〉试析》获得一致好评。
11.介绍几种小学阶段不要求掌握的标点符号
(1)破折号
破折号的形式为“ ”。占两个字位置,中间不能断开。一般的作用可以表示解释说明,意思的转折或递进,还可以表示声音的中断或延长等。
(2)括号
括号的形式为“( )”。括号标明行文中注释性的话。括号除了最常用的圆括号之外,还有方括号“[ ]”,六角号“〔 〕”和方头括号“【 】”。
(3)着重号
着重号的形式为“.”。标在字的下方。着重号标明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
(4)连接号
连接号的形式为“—”。占一个字的位置。连接号的作用是把意思密切相关的词语连成一个整体。
(5)间隔号
间隔号的形式为“·”。上下居中,用来表示外国人或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
(6)专名号
专名号的形式为“__”。标在文字的下边,表示专有的名称,如人名、地名、朝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