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直角三角形同步训练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之比是1:1:2,则这个三角形是 ( )
A.等腰三角形 B.等边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2.下列各组线段能构成直角三角形的一组是( )
A.30,40,50 B.7,12,13 C.5,9,12 D.3,4,6
3.若中,,则一定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任意三角形
4.由线段a,b,c组成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1,b=2,c=3 B.a=2,b=3,c=4 C.a=3,b=4,c=5 D.a=4,b=5,c=6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已知a,b,c是三角形的三边,则
B.在直角三角形中两边和的平方等于第三边的平方
C.在中,,所以
D.在中,,所以
6.如图,在△ABC中,AB=AC,BD=CD,∠BAD=20°,DE⊥AC于点E,则∠EDC的度数是( )
A.20° B.30° C.40° D.50°
7.直角三角形中两锐角之差为20°,则较大锐角为( )
A.45° B.55° C.65° D.50°
8.如图,△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已知AB=5,AD=3,则BC的长为( )
A.5 B.6 C.8 D.10
二、填空题
9.如图所示的网格是正方形网格,△ABC是_____三角形.(填“锐角”“直角”或“钝角”)
10.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是6cm、8cm、10cm,则△ABC的面积是___________
11.已知:如图,四边形 ABCD 中,AB=BC=1,CD=,AD=1,且∠B=90°.则四边形 ABCD 的面积为_____.(结果保留根号)
12.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3和4,则它斜边上的高为______.
13.如图,中,,,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交于,,则__________.
14.如图已知长方形ABCD中AB=8cm,BC=10cm,在边CD上取一点E,将△ADE折叠使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F,则CE的长为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15.如图,在月港有甲、乙两艘渔船,若甲渔船沿北偏东60°方向以每小时8海里的速度前进,乙渔船沿南偏东30°方向以每小时15海里的速度前进,两小时后,甲船到达M岛,乙船到达P岛.求P岛与M岛之间的距离.
16.如图,△ABC中,AB=10,BC=6,AC=8.
(1)求证:△ABC是直角三角形;
(2)若D是AC的中点,求BD的长.(结果保留根号)
17.如下图,今年的冰雪灾害中,一棵大树在离地面3米处折断,树的顶端落在离树杆底部4米处,求这棵树折断之前的高度.
18.已知满足.
(1)求的值;
(2)判断以为边的三角形的形状.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分析】
由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比为1:1:2,可设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x°,x°,2x°,然后由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即可得方程:x+x+2x=180°,解此方程即可求得答案.
【详解】
设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x°,x°,2x°.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
x+x+2x=180°
解得:x=45°.
当x=45°时,2x°=2×45°=90°.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分别为:45°,45°,90°.
故这个三角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题的关键是根据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比为1:1:2,设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为:x°,x°,2x°,利用方程思想求解.
2.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有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是直角三角形判定则可.如果有这种关系,这个就是直角三角形.
解:A、∵302+402=502,∴该三角形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故是直角三角形,故正确;
B、∵72+122≠132,∴该三角形不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故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错误;
C、∵52+92≠122,∴该三角形不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故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错误;
D、∵32+42≠62,∴该三角形不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故不是直角三角形,故错误;
故选A.
3.B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180,求出最大角∠C,直接判断即可.
【详解】
解:∵∠A:∠B:∠C=1:2:4.
∴设∠A=x°,则∠B=2x°,∠C=4x°,
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到:x+2x+4x=180,
解得:x=.
则∠C=4×= °,则△ABC是钝角三角形.
故选B.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按角度的分类.
4.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可判断. (A)c2=9,a2+b2=5,故A不是直角三角形,
(B)c2=16,a2+b2=13,故B不是直角三角形, (C)c2=25,a2+b2=25,故C是直角三角形,
(D)c2=36,a2+b2=41,故D不是直角三角形.
考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5.D
【解析】
【分析】
本题可直接根据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进行判断.
【详解】
A.在直角三角形中,两个直角边为a,b,斜边为c,则才有,排除.
B. 在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排除.
C. 在中,,则斜边为AB,故有,排除.
D. 在中,,则斜边为AB,故有,正确.
【点睛】
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运用,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勾股定理是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6.A
【解析】
∵AB=AC,BD=CD,∠BAD=20°,∴∠CAD=∠BAD=20°,AD⊥BC,∴∠ADC=90°,∵DE⊥AC,∴∠ADE=90°﹣∠CAD=70°,∴∠EDC=∠ADC﹣∠ADE=90°﹣70°=20°,故选A.
7.B
【解析】
试题解析:设两个锐角分别为x、y,
由题意得,,
解得,
所以,最大锐角为55°.
故选B.
8.C
【解析】
【分析】
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得出∠ADB=90°,再根据勾股定理得出BD的长,即可得出BC的长.
【详解】
在△ABC中,AB=AC,AD是∠BAC的平分线,
ADBC,BC=2BD.
∠ADB=90°
在Rt△ABD中,根据勾股定理得:BD===4
BC=2BD=2×4=8.
故选C.
【点睛】
本题考查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勾股定理,熟练掌握性质定理是解题的关键.
9.锐角
【解析】
【分析】
根据三边的长可作判断.
【详解】
解:∵AB2=32+12=10,AC2=12+42=17,BC2=32+42=25,
∴AB2+AC2>BC2,
∴△ABC为锐角三角形,
故答案为:锐角.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边的关系,会利用三边关系确定三角形的形状:若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为a、b、c,①当a2+b2>c2时,△ABC为锐角三角形;②当a2+b2<c2时,△ABC为钝角三角形;③当a2+b2=c2时,△ABC为直角三角形.
10.24cm2.
【解析】
试题解析:∵62+82=102,
∴△ABC是直角三角形.
∴△ABC的面积为:×6×8=24.
考点: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11.
【解析】
【分析】
连接AC,由勾股定理求出AC的长,再根据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断出△ACD的形状,可知△ABC和△ADC是Rt△,再根据S四边形ABCD=S△ABC+S△ADC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
解:连接AC,
∵AB=BC=1,∠B=90°∴AC=,又∵AD=1,DC=,∴即CD2=AD2+AC2∴∠DAC=90°,可知△ABC和△ADC是Rt△,∴S四边形ABCD=S△ABC+S△ADC∴
故答案为:.
【点睛】
本题考查的是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及三角形的面积,根据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2.
【解析】
【分析】
先根据勾股定理求出斜边,再利用面积法求出斜边上的高.
【详解】
∵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3cm、4cm,
∴斜边为
故斜边上的高为=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勾股定理,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勾股定理的应用.
13.6
【解析】
【分析】
先由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求出∠ABC的度数,由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交AB于E,垂足为E,可得BD=AD,由∠A=30°可知∠ABD=30°,故可得出∠DBC=30°,根据CD=3cm可得出BD的长,进而得出AD的长.
【详解】
解:连接BD,
∵在△ABC中,∠C=90°,∠A=30°,
∴∠ABC=60°,
∵AB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D,交AB于E,
∴AD=BD,DE⊥AB,
∴∠ABD=∠A=30°,
∴∠DBC=30°,
∵CD=2,
∴BD=2CD=4,
∴AD=4,
∴AC=6.
【点睛】
此题考查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以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此题难度不大,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14.3cm
【解析】
【分析】
要求CE的长,应先设CE的长为x,由将△ADE折叠使点D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F可得Rt△ADE≌Rt△AFE,所以AF=10cm,EF=DE=8-x;在Rt△ABF中由勾股定理得:AB2+BF2=AF2,已知AB、AF的长可求出BF的长,又CF=BC-BF=10-BF,在Rt△ECF中由勾股定理可得:EF2=CE2+CF2,即:(8-x)2=x2+(10-BF)2,将求出的BF的值代入该方程求出x的值,即求出了CE的长.
【详解】
∵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10cm,CD=AB=8cm,根据题意得:Rt△ADE≌Rt△AFE,∴∠AFE=90°,AF=10cm,EF=DE,设CE=xcm,则DE=EF=CD?CE=(8?x)cm,在Rt△ABF中由勾股定理得:AB2+BF2=AF2,即82+BF2=102,∴BF=6cm,∴CF=BC?BF=10?6=4(cm),在Rt△ECF中,由勾股定理可得:EF2=CE2+CF2,即(8?x)2=x2+42,∴64?16x+x2=x2+16,∴x=3(cm),即CE=3cm.故答案为:3cm.
【点睛】
本题考查翻折变换(折叠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折叠的性质和勾股定理.
15.P岛与M岛之间的距离为34海里.
【解析】
【分析】
由题意知,△BMP为直角三角形,在直角三角形中运用勾股定理求解.
【详解】
解:由题意可知△BMP为直角三角形,BM=8×2=16(海里),BP=15×2=30(海里),
∴MP==34海里.
答:P岛与M岛之间的距离为34海里.
【点睛】
本题考查勾股定理的应用.
16.(1)见解析;(2)2.
【解析】
分析:(1)直接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判断即可;
(2)先由D是AC的中点求出CD的长,然后利用勾股定理求BD的长即可.
详解:(1)∵AB2=100, BC2=36, AC2=64,
∴AB2=BC2+AC2,
∴△ABC是直角三角形.
(2)CD=4,在Rt△BCD中,
BD=.
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勾股定理逆定理是: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17.8米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得,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长,运用勾股定理求出斜边的长,即可求得这棵树折断之前的高度..
【详解】
由题意可得,
折断的树高长为:32+42=5 米,
∴这棵树折断之前的高度为:5+3=8米.
【点睛】
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根据题意构建直角三角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8.(1)a= ,b=5,c=4.
【解析】
【分析】
(1)根据绝对值、二次根式、平方的非负性即可求出;(2)根据勾股定理逆定理即可判断.
【详解】
(1)依题意得a-=0,=0,=0,
故a=,,
(2)∵=7+25=32,=32,
∴=,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点睛】
此题主要考查勾股定理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熟知实数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