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新考势课件与训练:2-14 选修6 环境保护 课件47张PPT+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新考势课件与训练:2-14 选修6 环境保护 课件47张PPT+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2-07 23:25:21

文档简介

专题十四 选修6 环境保护
1.(2019年山东聊城一中模拟)阅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源自欧美的黑杨,被引入洞庭湖地区栽种,种植面积迅速扩张。欧美黑杨外号“湿地抽水机”,在核心自然保护区大规模种植,严重损害了生态,使得柔软的湿地日益陆地化。为有利于黑杨生长,造林的老板动用挖机开沟填土,改变湿地土壤结构。使用灭虫剂护树,污染了土壤。欧美黑杨树密集的地方,候鸟无处安栖,老百姓称为:树下不长草,树上不落鸟。此外,洪水季节还阻碍行洪,影响防汛。2017年,中央环保督察组在督察反馈意见中指出,欧美黑杨大面积种植,损害洞庭湖的自然生态。2017年12月31日,根据《经济参考报》记者对洞庭湖区一线砍伐现场的了解,以及湖南省环保厅提供的最新统计数据,洞庭湖核心保护区欧美黑杨已经提前全部砍伐。
分析大面积种植欧美黑杨可能对洞庭湖地区带来的影响。
解析:外来物种的影响,主要从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污染等方面分析。欧美黑杨外号“湿地抽水机”,使得柔软的湿地日益陆地化。黑杨耗水量大,大面积种植使湿地水分减少,湿地退化,湿地面积减小。欧美黑杨树密集的地方,候鸟无处安栖,使鸟类栖息地减少,影响鸟类生存。湿地生物难以生长,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欧美黑杨还减缓水流速度,加快了湖区泥沙淤积速度,降低了湿地行洪能力。使用灭虫剂护树,污染了土壤。造成水体污染,水质下降。
答案:黑杨耗水量大,大面积种植使湿地水分减少,湿地退化,湿地面积减小,使鸟类栖息地减少,影响鸟类生存;湿地生物难以生长,湿地生物多样性减少;欧美黑杨还减缓水流速度,加快了湖区泥沙淤积速度,降低了湿地行洪能力;使用灭虫剂护树,污染了土壤;造成水体污染,水质下降。
2.(2019年山东省德州市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7月以来,“秦岭违建别墅拆除”备受社会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对秦岭违建别墅严重破坏生态问题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先后六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秦岭是中国南北的地理分界,更是涵养八百里秦川的一道生态屏障,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但是秦岭违建别墅行为却将“青山”改造成“房山”。
简述秦岭违建别墅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解析:秦岭山区违建别墅破坏植被,导致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淤积河床;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针对违建的治理措施从拆除、回复和加强监管角度入手,具体是加强立法与执法,加强舆论监督;撤销立项、拆除违建;土地收回、覆土复绿等工作。
答案:危害: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增大,淤积河床;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治理措施:①加强立法与执法,加强舆论监督;②撤销立项、拆除违建;③土地收回、覆土复绿等工作。
3.(2019年银川一中第一次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福建省光泽县位于闽江上游,最大白羽肉鸡养殖基地。养鸡场地面先铺一层谷壳,再投放鸡苗。一只鸡从破壳到出栏要产生4公斤鸡粪。该县境内某新型电厂以鸡粪和谷壳为原料燃烧发电,一年可处理鸡粪超过30万吨,节省标准煤11万吨。燃烧后的鸡粪残渣仅为原先的1/10,且富含磷、钾。
说明大量鸡粪随意堆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鸡粪发电的优势。
解析:该题以福建省利用鸡粪发电为背景,考查固体废弃物的影响,以及将鸡粪变废为宝用来发电的优势,考查学生读材料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1)鸡粪中含有大量未被消化的营养成分及各种氨基酸,钙磷铜铁锰等丰富的矿物质元素,含有氮磷钾等养分及病原体,大量鸡粪随意堆放会占据大量土地资源,污染土壤;污染物质随雨水进入水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水源,含有大量病原体和寄生虫卵,会威胁人体健康,粪便发酵后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甲硫醇、乙醛、粪臭素等污染大气。(2)鸡粪发电的优势,可从与原来处理方式相比和燃煤发电相比的角度来思考,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鸡粪发电,燃烧后残渣少,减少土地占用,鸡粪残渣富含磷、钾,可用作肥料;替代煤炭燃烧,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可缓解能源紧缺状况,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答案:(1)占据大量土地资源;随雨水进入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水源;粪便发酵后产生大量有害气体,污染大气;含有大量病原体和寄生虫卵,会威胁人体健康。
(2)燃烧后残渣少,减少土地占用;鸡粪残渣用作肥料;替代煤炭燃烧,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2019年宁夏大学附中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红腹滨鹬(yù)是远距离迁徙的高手,在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它们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越冬,经过中国沿海,再飞到俄罗斯西伯利亚繁殖。中国滨海湿地是它们迁飞途中最重要的加油站。但近年来我国近半数以上滨海湿地被围垦固化,鸟类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然而,河北省曹妃甸南堡湿地红腹滨鹬近年来数量激增,如下图所示。
请分析近年来南堡湿地红腹滨鹬数量激增的原因。
解析:从地理位置分析,渤海湾是红腹滨鹬迁徙途中重要的驿站,需要觅食。从人类活动影响分析,渤海湾地区围海造地,红腹滨鹬的栖息空间减少,食物来源减少。原本分散在渤海湾不同区域的红腹滨鹬,为了获得足够的食物,只能向残存的南堡湿地集中,导致这里的红腹滨鹬数量激增。
答案:渤海湾是红腹滨鹬迁徙途中重要的驿站;渤海湾地区围海造地,红腹滨鹬的栖息空间减少;原本分散在渤海湾不同区域的红腹滨鹬,只能向残存的南堡湿地集中,争夺仅有食物,导致红腹滨鹬数量激增。
5.(2019年河北省省级示范性高中联合体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降尘,又称“落尘”,是指自然降落于地面的空气颗粒物,其粒径多在10微米以上,计量指标单位为一定时间内、单位面积上地表沉降物质的量。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汾渭平原三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方案中,对城市降尘量提出了明确要求(见下表)。
说明表中不同地区降尘量要求的差异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地区不同,降尘量要求不同,大体上,北方城市的降尘量要求高于南方城市,且越向南降尘量要求越低。这是因为南北方的气候、植被、土壤等条件差异大造成的。北方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低,裸露土壤面积较大,尤其在秋、冬季,降尘量总体高于南方城市;越向南距冬季风源地越远,风力越小,且植被覆盖率越高,降尘量越小;越向南降水越多,降水多有利于消尘,因此要求降尘量越低。
答案:差异:北方城市的降尘量要求高于南方城市,且越向南降尘量要求越低。
原因:北方气候干燥,植被覆盖率低,裸露土壤面积较大,尤其在秋、冬季,降尘量总体高于南方城市;越向南距冬季风源地越远,风力越小,且植被覆盖率越高,降尘量越小;越向南降水越多,降水多有利于消尘,因此要求降尘量越低。
6.(2019年河北省石家庄二中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若尔盖湿地草原是我国三大湿地之一,是我国红军长征经过的“草地”。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当地采取大面积耕翻草地种植粮食和牧草的措施,破坏了草原原生植被和土壤腐殖质层。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牧民不断增加牲畜数量。为提高载畜量和草场利用率,人为的开沟放水已导致大面积沼泽草地脱水而板结硬化。加上当地能源紧缺,泥炭作为燃料被大量使用,国内一些化肥厂以泥炭为原料生产复合肥,近年来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明显下降。
分析若尔盖湿地生态退化的原因及保护措施。
解析:湿地退化的原因和湿地的保护措施为本题主要考查点。若尔盖湿地生态退化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在于高寒的环境,生态系统脆弱,植被难以恢复。人为原因主要在于超载放牧、挖沟排水、滥垦滥伐、开采泥炭等。保护措施主要针对生态退化的原因入手,主要有设立自然保护区,退牧还湿,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管制力度,发展生态产业等。
答案:原因:自然原因:高寒环境,气候恶劣,多风少雨,生态系统脆弱;人为原因:超载放牧、滥垦滥伐、开采泥炭等。保护措施:设立自然保护区;退牧还湿;制定和实施保护湿地的法规,加强管制力度。
7.(2019年山东日照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游牧是干旱草原地区通过移动放牧的方式利用水草资源,以获取生活资料,并保持草场可持续利用的最佳方式。每年十月哈萨克牧民就像候鸟一样,浩浩荡荡地从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向百公里外的冬季牧场迁徙,到了六月,又从冬季牧场向夏季牧场迁徙,这样的传统转场生活已经延续了近3 000年。
与自然状态相比,说明冬季放牧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有利影响。
解析:从有利影响看,冬季放牧,枯草被啃食,使地面裸露,春季地温回升快,能够促进植被生长。牲畜粪便进入草场,增加了土壤肥力。牲畜踩踏使草籽进入土壤,避免被风吹走,有利于种子春季发芽。枯草数量减少和牲畜活动,有利于积雪融水渗入土壤,从而形成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答案:冬季放牧,枯草被啃食,使地面裸露,春季地温回升快,促进植被生长;牲畜粪便进入草场,增加了土壤肥力;牲畜踩踏使草籽进入土壤,有利于种子春季发芽;枯草数量减少和牲畜活动有利于积雪融水渗入土壤,从而形成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
8.(2019年山东省潍坊市模拟)白鹤是极危物种,全球仅存3 500-4 000只,其中约98%的个体在鄱阳湖越冬。以前白鹤主要在鄱阳湖浅水和泥滩中挖掘枯草的冬芽为食。近年来,鄱阳湖水生植被退化严重,农业用地已成为白鹤的重要觅食地,收割之后散落在农田里的稻谷和藕已成为白鹤的重要食物来源。鄱阳湖周边农业用地距离居民区较近,散养了多达1 400万只家禽,由于白鹤与家禽争食,养殖户会驱赶白鹤,干扰白鹤觅食。
分析白鹤生存环境变化对其生存的威胁并为保护白鹤提出建议。
解析:读材料可知,白鹤是极危物种,近年鄱阳湖水生植被退化严重,农业用地已成为白鹤的重要觅食地,由于湖周边居民散养了多达1 400万只家禽,导致白鹤与家禽争食,白鹤与家禽混群,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白鹤的重要觅食地是农业用地,农业生产使用农药会对白鹤的生存构成威胁;养殖户会驱赶白鹤,干扰白鹤觅食,增加觅食难度,栖息地减少等使白鹤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对其生存造成威胁。
对白鹤的保护措施与建议可以从加强保护爱鸟意识,进行宣传教育;进行家禽养殖与白鹤的重要觅食地相分离;控制白鹤重要觅食地的农业用地中农药的使用,推进生态补偿;保护白鹤栖息地环境,恢复水生植被,为白鹤提供安全、稳定的觅食环境;鼓励农民作物收割之后多留些稻谷和藕为白鹤提供充足的食物来源等。
答案:威胁:白鹤与家禽混群,增加了疾病传播的风险;农业生产使用农药,对白鹤的生存构成威胁;受人类活动干扰大,增加觅食难度,栖息地减少。
保护建议:加强宣传教育,让当地居民了解白鹤的濒危程度,培养爱鸟、护鸟意识;控制家禽养殖的规模、散养范围和农药使用,推进生态补偿(政府对受损农户进行补贴);恢复水生植被,为白鹤提供安全、稳定的觅食环境。

1.(2019年重庆市第八中学高三模拟)从上世纪80年代起,太湖开始围网养殖大闸蟹。“好水养好蟹”,随着太湖大闸蟹声名鹊起,养殖户为追求高产量高利润不断扩大围网面积进行高密度养殖,太湖养蟹最多时围网面积达20.43万亩。高密度围网养蟹导致了湖泊底部的水草剧减,围网区更无水草生长。人为投饵和控制病害是湖泊围网养殖快速提高水产品产量的重要措施,但是投喂的饵料通常有30%以上未被鱼类摄食。环保部门监测表明,太湖高密度围网养殖区水质已经严重恶化,直接威胁着湖区生态环境与供水安全。按照国务院及江苏省相关规定,将在2020年前全面取缔太湖围网养殖,恢复湖区原有生态面貌。下图为太湖养殖户在围网区进行日常管理。
简述太湖高密度围网养殖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过度养殖使水草减少,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养殖过程中未利用的饵料增多加速水体富营养化,控制病害的过程中投放药物,加剧了水污染,蟹类排泄物增多,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养殖户日常管理中的生活垃圾,渔船漏油等污染增多,引起水质下降。
2.(2019年武汉市高三调研)近年来,我国垃圾分类遇到了“有倡议、缺标准,有试点、少管理,进展迟缓”等一系列难题,城市垃圾分类迟迟无法落实推行。2019年1月19日,武汉市宣布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下图示意武汉市单位(公共机构和相关企业)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类别。
请列举两项“可回收物”垃圾,并为武汉市落实推进“垃圾分类”提出建议。
解析:可回收物明细:
纸质制品:报纸、书刊杂志、纸板纸箱、宣传单张、信封、文件袋、纸袋、包装袋、饮料及牛奶等纸包装(利乐包装)、打印机复印纸、传真纸、便条、月历、笔记本、其他纸类;塑料制品:塑料瓶罐盒、塑料盆桶、塑料餐具、塑料日用品、塑料玩具、塑料球类、其他塑料;金属制品:钢铝易拉罐、食品罐盒、餐具炊具、剪刀、铁定、衣架、金属办公室用品、其他金属等;玻璃制品:玻璃酒瓶、玻璃杯、其他玻璃;织物制品:废旧衣物、布艺沙发座套、其他织物。
答案:可回收物: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金属、废织物、废电器电子产品、废大件可回收物(任答2点即可);建议: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促进垃圾分类政策落实;加强宣传教育,充分调动公众积极性;设置(智能)分类设备,完善公共硬件设施;建立公众“绿色账户”,实行(积分)奖励制度等。(任答3点即可)

【2017年高考题】
1.(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解析:据材料可知,柽柳种子多,移栽易成活,繁殖快;东北引种的柽柳,生长良好,柽柳容易侵占当地植物的生存空间;柽柳侧向枝条多,会妨碍乔木幼苗生长,致使乔木向灌木演化,使森林结构发生变化;一些植食动物因食物链遭到破坏而数量减少。
答案: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2.(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Ⅱ)我国南方红壤丘陵地区因受人为干扰,地表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红色荒漠”(下图)。为治理这一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当地采用人工种植松树和自然恢复等方式造林育林,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观。
分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更好的原因。
解析:自然恢复的次生林比人工松林防止水土流失效果好的原因可从植被的结构、植被类型、根系作用等角度分析。
答案:植被结构更复杂,截留降水效果更好;地表植被更丰富,延缓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地表水下渗作用更强,涵养水源效果更好;地下根系更发达,固土能力更强;植被多样性更好,水土保持更稳定。
3.(2017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Ⅲ)人们受经济利益驱动,砍伐热带雨林,种植橡胶、油棕等热带经济作物。观测发现,在一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内湿度明显低于雨林。
分析这些地区人工种植的橡胶林比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解析:解答该题的关键是区别天然原始林与人工林的环境效益的差异。天然原始林森林茂密,涵养水源能力强,人工林树种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弱。原始森林,又称原生林,是指一个森林已经达到非常长久的年龄而没有遭到显著的干扰,从而表现出独特的生态特征,并可能被归类为顶极群落。原生特性包括多样化的树有关的结构,提供多样化的野生动物栖息地,增加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多样化的树结构的概念包括多层树冠和树冠间隙,很大变化的树的高度和直径,多样的树种和纲,和多种大小的木质残体。
答案:(天然林层次丰富,林冠密度高,)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林冠密度较低,截留的降水量较少。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2018年高考题】
4.(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Ⅰ)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见下图)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约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该种子库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
有利条件:该岛位于北极圈以内,纬度高,终年严寒、冰冻;处于北冰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小。
环境风险:从全球气候变暖之后,气温和水分条件变化对种子保存的影响来分析。气温上升,种子易萌发,不利于种子保存;气温升高,冻土解冻,环境变得潮湿,不利于种子贮存。同时,全球变暖,冰雪融化,威胁种子库的安全。
答案:有利条件:该岛位于北极圈内(冰原地区),终年严寒、冰冻;处于北冰洋中,人类活动影响小。
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在极端高温天气下)该岛上的冰雪(永冻层)融化(融水可能渗入进出种子库的隧道),威胁种子库的安全。
5.(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Ⅱ)素有“华北之肾”之称的白洋淀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价值。白洋淀分布广泛的芦苇,曾是当地居民收入的重要支撑,但前些年由于其经济价值减弱,居民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雄安新区设立后,管委会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的指示精神,高度重视白洋淀的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行芦苇的资源化综合利用,大大提高了当地居民管护、收割芦苇的积极性。
(1)指出芦苇对白洋淀生态功能的作用。
(2)说明当地居民积极管护、收割芦苇对白洋淀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植物对湿地生态功能的作用。(1)芦苇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水体与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富营养化过程;同时还吸收有害物质,净化水体,提高水环境质量。芦苇长成后高出水面,能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2)注意材料中“管护芦苇的积极性下降,大量芦苇弃收,出现了芦苇倒伏水中的现象”,由此说明芦苇出现倒伏、腐烂现象,从而影响水质,降低湿地生态功能。管护、收割芦苇的意义,可从减少负面影响,提高水质角度分析。
答案:(1)吸收水体和淤泥中的营养物质,减缓水体富营养化进程;吸收污染物(重金属等),起到净化水体,稳定水体自净能力的作用,提高水环境质量;为鸟类等多种动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
(2)管护好芦苇,可维持芦苇对白洋淀水体的净化功能,利于改良水质,提高白洋淀生态环境质量;收割芦苇,能减少芦苇倒伏、腐烂数量。
6.(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Ⅲ)“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解析:“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说明这种模式会扩大秋冬季水域面积,从而增加候鸟觅食和栖息的范围。“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说明在候鸟迁离前,这些新增的栖息地已不能供候鸟生存了。改进措施应立足于使碟形湖水干鱼尽时间不早于候鸟迁离时间,则可从放水方式、时间、捕鱼方式以及对渔民进行补偿角度分析。
答案:积极影响: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栖息的范围。
消极影响: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
改进建议: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食物和栖息地。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2019年高考题】
7.(2019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注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下图示意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
简述该工程对当时环境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答案: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邻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8.(2019年高考·课标全国卷Ⅱ)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
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水污染防治及湿地的功能,主要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
答案:恢复自然河道,恢复水生态环境;对污水隔离处理,有利于河流水质改善;恢复自然河道,对局地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能有效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拆除高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1.(2019年云南省第二次统一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9年春,洪泽湖首次实施大规模人工增殖放流,将经人工培育的、国家检疫合格的十万公斤赤眼鳟,鳙鱼、鲢鱼、蟹等优质本地特色鱼种投入洪泽湖。通过放流鳙鱼,利用其食藻习性,可有效缓解湖区富营养化程度,降低湖区蓝藻爆发,抑制水草泛滥。今年,洪泽湖渔政部门还将分二十余次放流其它各类苗种两亿尾(只),其中含濒危物种,使其逐渐形成自然繁殖的野生种群。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增殖放流资金投入最多、放流规模最大、放流效果最显著的国家之一。
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洪泽湖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分析材料中有关放流鳙鱼的好处及放流其它各类苗种使其逐渐形成自然繁殖的野生种群的做法,从而体会放流带来的好处。
答案:补充各种鱼类数量,恢复鱼类种群;丰富渔业资源种类,保持生物多样性;利用部分鱼类食藻食性,抑制水草泛滥,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改善水质;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改善湖区生态环境。
2.(2019年广东省肇庆市检测)外来植物是指在一个特定地域的生态系统中,不是本地自然发生和进化而来,而是后来通过不同的途径从其他地区传播过来的植物。外来植物如果能够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生长和繁殖,就构成了外来植物的入侵。下图为根据文献报道统计的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的外来入侵植物种数。
比较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差异并分别说明成因。
答案:(1)差异:入侵植物种数西藏自治区少于云南省。成因:西藏自治区地处高寒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地理环境单一,土壤发育差,植物生长繁殖的条件差;与区域外的交流较少。云南省纬度低,受季风影响,水热丰富;地形多种多样,垂直地带性明显;适合大多数外来植物生长繁殖,与区域外交流频繁。

1.(2019年郑州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心粘土砖俗称红砖,是传统的墙体材料。红砖的生产需要大量粘土,其生产主要包括挖表层粘土、和泥、压制成型、干燥、高温烧制等工序。目前国家已经全面取缔红砖,同时大力推广以粉煤灰、煤矸石、石粉、炉渣、竹炭等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墙体材料。
分析我国推广新型墙体材料替代红砖的主要原因。
答案:红砖的生产需挖取表层粘土,且耗土量大,破坏大量耕地资源;大量取土,破坏地表植被,易加剧水土流失、荒漠化及地质灾害;高温烧制消耗大量煤炭,加剧大气污染。新型墙体材料的推广利于废弃物回收利用,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利于保护耕地资源,减少生态破坏。
2.(2019年山东省青岛二中检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智利属于中等发展水平国家。该国矿业、林业、渔业和农业资源丰富,安第斯山脉有世界上最大的地下铜矿,以盛产铜闻名于世,素称“铜矿之国”。智利是世界上铜矿资源最丰富,开采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
分析智利在铜矿开采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答案:铜矿埋在地下,开采首先要破坏地表植被,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地下采矿,如果不及时回填,容易造成地表塌陷;铜矿是有色金属矿,开采过程中废水排放,易造成水体的重金属污染;开采过程用水量大,易造成水资源紧张;开采后矿渣堆放,破坏生态环境。
课件47张PPT。二轮专题复习 地理 引领高考/把握考试 第二部分 核心主题探究篇14 选修6 环境保护高考分析知识体系温示提馨高考对点 (点击进入)word板块 考向一 环境污染要点精讲温示提馨针对训练 (点击进入)word板块 考向二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要点精讲温示提馨针对训练 (点击进入)word板块 考向三 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要点精讲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