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教案、视频)(2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件、教案、视频)(2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2-08 11:04:24

文档简介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教学设计













课题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教师 班级 七年级(7)
设计理念 本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开展本课的学与教的活动。教学中以古丝绸之路、当今世界不确定性、“一带一路”为基础,通过古代—今天—未来的纵向实践线索贯穿整节课。以习近平《大道之行》中丝绸之路内容导入、以习近平对“一带一路”倡导和期望为结课方式,从结构与时间上形成呼应,使设计浑然一体;教学中,设置“凿空西域”、“探寻丝路”和“畅想丝路”三篇章,通过知识讲解,史料分析与历史剧表演等形式完成对凿空西域和路线的“探寻”,以“张骞”等的角色扮演、情景体验完成价值和意义的“体验”,以当今世界不确定性、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方案、西安发展变化和中学生的做法完成“展望”。整节课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感性到理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真正实现现代课堂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题,教师为主导”。
学情分析 对七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历史知识积累很少,尤其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分析还缺乏理性思考,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做相关的引导和说明。另一方面,七年级的学生相对来说年龄较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尚未具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和方法,对丝绸之路和“一带一路”战略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和探究学习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丝绸之路的内涵和张骞的人物事迹;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文明交流中的作用;知道“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成果。 能力目标:通过情景剧展示,提高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能力;通过综合授课,学会用学科思维分析问题;通过情景任务驱动,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对丝绸之路和丝路精神的认同,涵养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尊重不同文化,憧憬人类的和平与发展。
教学难点 张骞通西域的艰辛历程;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
教学重点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剪辑视频、改编历史剧本; 学生排练历史剧;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史料分析法、任务驱动法
步骤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观看,《大道之行》视频,思考:是什么让习主席感到如此亲切呢?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 以习近平主席的家乡下----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古今联系导入,让学生产生兴趣,进入历史情境。
第一篇章 凿空西域 1.阅读史料和历史地图,明确西域的地理位置。 2.猜一猜当时西域的情况是怎样的? 3历史剧表演:《张骞通西域》; 4.观赏历史剧: (1)了解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坎坷旅程; (2)思考张骞身上有哪些精神什得我们学习? 5.完成表格,对比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以及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6.对比秦汉地图比:发现不同点,寻找原因。 1.呈现问题:西域在哪里?展示地图和史料。 2.史料分析张骞出使的目的。 3.点评学生历史 剧表演,引出引问。 4.点评学生的回答,并总结张骞身上的精神。 5.介绍汉设西域都护加强管理以及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强调新疆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 运用历史剧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兴趣。 通过情景再现,提高对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历程和可贵精神的感知。 概括张骞的精神,为学生树立可供学习的榜样,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培养学生以历史的观点来解决问题,能够对古今史实进行有效的联系,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视野更大。
第一篇章 凿空西域
第二篇章 探寻丝路 试说对丝绸之路的理解。 阅读历史地图,熟识丝绸之路的线路图。 比较东西物种,判断中原与西方交流的物种,理解丝绸之路的桥梁作用。 1.介绍“丝绸之路”的名称。 2.地图呈现:动态丝绸之路的线路图。 3.图片展示:东西方交流的物种,探讨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交流史的重要地位。 通过地图、图片和史料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到丝路之“难”“险”。 通过向学生展示丝绸之路的文明成果,进一步探讨丝绸之路的意义。
第三部分 丝路 畅想 1.观看视频《当今世界的不确定性》,思考中国提出了什么方案。 2.说一说“一带一路”给西安带来了哪些机遇或变化? 1.点评学生答案,指出方案“一带一路”倡议。 2.点评学生答案,呈现西安的变化和举措。 结合历史分析现在局势,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反思历史。加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增强对中国智慧和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小结测评 展望西安的发展。 2.完成检测题。 1.总结本课内容 2.播放视频《一带一路》,点明古今天对接,点明丝路沟通了不同的文明。 2点评习题。 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憧憬,体会丝路精神。


(共29张PPT)

欢迎大家走进历史课堂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第一篇 凿空西域
狭义:阳关、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天山南北地区。
广义:今天阳关、玉门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和更远的广大地区。
西域在哪 ?


西域
是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
——[西汉]司马迁:《史记 大宛列传》
长安拜别
时间:BC138年
地点:长安城外
人物:汉武帝
张骞
甘父
张骞出使西域
剧幕1
时间:BC128年
地点:匈奴所在地
人物:张骞

塞外被俘
剧幕2
张骞出使西域
时间:BC125年
地点:长安城
人物:张骞
甘父
守门官员
远途归来
剧幕3
张骞出使西域
时间:BC119年
地点:乌孙国
人物:张骞
各国使节

再次西行
剧幕4
张骞出使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比较表
时间
目的
成果

第一次
第二次

公元前138年
联络大月氏,
东西夹击匈奴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各国的具体情况
公元前119年
访问西域各国,
建立友好关系
互派使节,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往来。

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中国出类拔萃之人物也!
-(历史学家)翦伯赞

你认为张骞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张骞)持汉节不失。
——《汉书? 张骞传》





西汉疆域图
秦朝疆域图
对比秦汉两朝的疆域,你发现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
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甘英出使大秦路线
班超—杰出的继承者

第二篇 探寻丝路


丝路由来

“遥远的东方丝国在森林中收获丝制品,经过浸泡等程序加工,出口到罗马,使得罗马开始崇尚丝制衣服。”

——罗马博物学家 老普林尼
鎏金铜蚕
【陕西历史博物馆·汉】




















































身 毒
欧 洲





亚历山大
亚 洲
葱岭
莎车
大秦
安条克
匈 奴
亚欧分界线
大月氏
疏勒




龟兹


鄯善
故楼兰
火焰山
玉门关
阳关
敦煌
长安
安 息



黑 海
地 中 海


江 水


丝绸之路主要路线


河西走廊
今新疆地区
中亚地区
西亚地区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
苜蓿
锄头
核桃
胡萝卜
良种马
葡萄
佛教
漆器
石榴



小麦
水稻
比比看,谁能用最快速度找出图中物品哪些是中原原有的,哪些是西域传入的?
生姜


冶铁
凿井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汗血马
乐器
歌舞
佛教等
西方输入中国
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
丝绸、漆器、金属工具、
四大发明等
中国传向西方
中国输出品是以手工业品和技术为主
西方输出品是以动植物品种和宗教文化为主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
陆上丝绸之路
政治融通
之路
经济交流
之路
文化传播
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

第三篇 畅想丝路
2013年9月7日
首次提出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
2019年2月24日
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一带一路


从长安到西安,跨越千年,古都再出发
“大西安”规划
陕西自贸区挂牌
中欧班列通车(西安-汉堡)
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
机遇 · 变化
从长安到西安,跨越千年,古都再出发—— 知 · 行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丝绸之路,熔铸古今,让我们发扬丝路精神,携手向着未来前进!
1 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 )
A 汉武帝 B 张骞 C 班超 D 甘英
2 新疆地区正式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
A 西汉时期 B 秦朝时期 C 战国时期 D 东汉时期
3 如果你生活在张骞通西域之前的汉朝,你不可能吃到的食物是( )
A 水稻 B 麦 C 葡萄 D 豆
B
A
C
课堂检测
4.张骞出使西域的历史意义在于( )
A.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B.控制西域各族
  C.密切了汉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D.设立西域都护
5.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是( )
   A.公元前138年  B.公元前119年
C.公元138年   D.公元 119年
C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