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春夜喜雨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背诵这首诗。
2.运用掌握的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领略古诗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感悟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 导入新课,了解作者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导语:如果把我国古代的诗人比作夜空中的点点繁星,杜甫必将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春夜喜雨》。
2.关于杜甫,你知道些什么?
预设:六年级的学生对较出名的诗人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在此处引导学生回顾有关诗人杜甫的知识,一方面能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面也能锻炼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了解背景知识。
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杜甫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因陕西旱灾而来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的感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的诗作。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读古诗的题目,理解诗题。
预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读了诗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2)从诗题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诗题中的关键字“喜”来理解其含义。
明确:“春夜喜雨”一方面点明了诗人写诗的时间(春夜)、描写的对象(雨),另一方面奠定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喜)。
2.练习朗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读正确、读通顺。教师相机点拨。
教师点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qián)入夜,润(rùn)物/细无声。野径(jìnɡ)/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zhònɡ)/锦官城。
(2)指名读诗,师生共同评价。
预设:正确地朗读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但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到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
3.齐读古诗,感悟诗意。
预设:这首诗意境开阔,以写景为主,理解起来难度不大,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就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对于个别难理解的字词,可以在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情况下由教师补充解释。
◆难词预设:
[知] 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潜] 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 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晓] 天刚亮的时候。
4.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古诗,边读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三、研读诗句,深入感悟
1.学生齐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指名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明确:及时的好雨像知道时节似的,正当春天的时节就飘洒起来。
(2)思考:为什么说这场雨是“好雨”?从哪里可以看出它的“好”来?
①以农谚引出理解。农谚说:“春雨贵如油。”说明了春雨对于自然万物的重要性。
②教师结合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
预设:结合背景资料可以理解为杜甫由于经历过旱灾,所以更懂得雨水的可贵。
2.指名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重点理解“潜”字,说说为什么用“潜”而不用“飘、洒、落”呢?体会古诗炼字的妙处。
(1)理解诗句的意思。
明确:细雨随着春风在夜晚悄悄地下着,无声地滋润着万物。
(2)理解“潜”字。
预设:“潜”的学习要与“细无声”相结合:“潜”说明雨很细很小,很难让人察觉到。而且“潜”有“偷偷地,不想让人知道”的意思,说明春雨不想大张旗鼓,有心润物,无意讨好。所以它才选择了在夜晚,随风悄悄地来了。换成“飘、洒、落”等动词则显得太平淡,达不到这种效果。
过渡:寥寥二十字,既写出了春雨的及时与无私,又道出了作者对这场春雨的无限赞美与喜爱。 那第五和第六句诗又分别写了什么呢?
3.指名读“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理解诗句的意思,说一说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并想象画面。
预设:这两句诗是从视觉上描绘夜雨景色,非常具有画面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插图来展开想象。
明确:诗句的意思:田野与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边停泊的小船上透出明亮的灯光。
描写的景物:“野径”“云”“江船”“火”。
(2)这两句诗写景有什么特点?
预设: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找出表明景物特点的字词——“黑”和“明”,这里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4.学生齐读“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预设: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读懂诗句,明白诗句的意思;其次要让学生明白这两句诗不是写实,而是诗人的猜想;最后重点理解“重”字,进一步体会古诗炼字的妙处。
(1)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明确: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一定满是红色的花瓣,成都的大街小巷必将是万紫千红的景象。
(2)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花重锦官城”的猜想?
预设:引导学生紧扣诗题中的“喜”字来理解诗人产生“花重锦官城”的猜想的原因。“喜”表明这“好雨”来得及时,况且“好雨”下了整整一夜,万物都得到了滋润,就会繁茂地滋长起来,最能代表春色的花,就会更加生机勃勃,而显得“重”了。
(3)体会“重”字好在哪里。
明确:“重”字准确地写出了经受春雨一夜滋润之后,锦官城内花朵红艳欲滴、饱含生机的情态,寄寓了诗人对春雨的盛赞之情。
四、感悟情感,背诵积累
1.见诗如见面,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预设: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提示:杜甫同情人民,他创作的诗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他的诗多以普通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一段历史,被称为“诗史”。
2.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杜甫如此欣喜若狂。因为这场春雨带给诗人的是无限的希望,他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民而喜,大家说对吗?让我们带着欣喜之情再来读这首诗。
预设:学生练习朗读,把杜甫对春雨的喜爱、赞美之情读出来。
3.教师引导学生背诵古诗,同桌相互检查。
师: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读读、背背、想想,细细地体会,这样,古典诗文将会在大家纯真的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丰富大家的语言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