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节课侧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将学生按照基础不同进行分层:A类学生为基础最好的学生,B类学生为基础中等的学生,C类学生为基础薄弱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表达与展示,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知道细菌和真菌培养的步骤。
2、能力目标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
1、细菌和真菌的区别,菌落的定义。
2、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四、教学难点
探究活动的组织教学,细菌和真菌的区别,菌落的定义;细菌和真菌的一般培养方法。
五、教学方法
教法:逐一提问,引导法。
学法:观察法 、 讨论交流法、 探究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出示变质的牛奶、米饭;“长毛”的面包;木耳、蘑菇等实物和图片,提出问题:1、牛奶、米饭为什么变质了?2、面包放久了为什么会“长毛毛”?3、木耳、蘑菇是什么呢?
学生积极观察,联系实际生活经验,C层学生尝试回答,A、B层学生进行补充,最后达成共识:自然界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尤其是C层学生)的学习兴趣
?
?
?观察菌落
区别细菌和真菌
变质的牛奶、米饭是由细菌引起的,咱们能看见吗?怎样才能让它露出“庐山真面目”呢?还有什么方法能区别细菌真菌呢?
同时多媒体展示不同的菌落,请孩子们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
提出问题:1、什么是菌落?2、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各有哪些特点?
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表扬、鼓励,同时多媒体展示菌落、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
跟踪练习:导学案p54例题、(1)、(3)p55(1)、(2)、(4)
高倍显微镜。菌落。学生仔细观察菌落的实物和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后,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别进行表达,其他学生倾听、评价、补充、总结。
?
观察展示的菌落,指认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并在学习活动的基础上及时做好笔记。
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等,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提高。
?
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
?
?
?
针对学生的总结利用多媒体展示“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提出问题:1、配制培养基时为什么必须加入营养物质?2、配制好的培养基为什么要进行高温处理?3、为什么接种前还要进行冷却? 4、什么叫接种?5、接种后进行高温灭菌可行?6、高温灭菌后配制培养基能否?
对学生的表达及时做出肯定,鼓励孩子进一步学习。
跟踪练习:导学案p54例题、(2)、(4)、(5)p55(3)、(5)
不能
自主阅读教材67页“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选派代表进行展示,其他孩子认真倾听、评价,达成共识。
针对问题,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C层学生进行展示,B层学生补充,A层学生总结归纳,达成共识。
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组合作交流,进入探究活动的状态。
学生产生认知上的疑问,激起学习探究的欲望。
利用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兴趣和欲望,进入探究状态,通过活动继续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细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
让生回忆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总结细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
举例:衣物或食物遇到潮湿的环境很容易发霉。
动脑、用逻辑思维说出基本条件:水、有机物和适宜的温度。
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知识理解。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呢?
C层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B层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A层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及时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什么进步,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菌落
一个 (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细菌和真菌菌落的比较
?
大小
形态
颜色
细菌
菌落
小
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
一般为白色
?
真菌
菌落
大
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红、褐、绿、黑、黄等
?
3.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 高温灭菌 →接种 →恒温培养→观察菌落(群体)
4.细菌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
九、作业设计
完成导学案小结展示;P55第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