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 13、挑战教皇的权威课程标准: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关于宗教 世界上三大宗教指的是什么?
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演变 基督教
一世纪诞生路德派
加尔文派
英国国教派 “原罪”“救赎”原罪:原罪是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命令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根源。
救赎:人类因有原罪而无法自救,上帝(天主)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世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类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资料卡片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教皇、教会的特权(或地位)政治:教权高于王权经济: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思想:控制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社会生活:人的一生离不开天主教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中心,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穿透黑暗的曙光(宗教改革的背景)荒淫奢侈贪婪从材料中,你能获得教士们的哪些生活信息?教皇利奥十世
天主教认为,世人“犯罪”后,就失落了上帝的宠爱,必须悔罪做善功以赎罪。但个人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补罪,教会可从功劳宝库中取而赠补之。14世纪以来,这类赠予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
在销售“赎罪券”时,他们到处宣扬:当钱币扔在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本人甚至已死亲属的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关于“赎罪券” 14至16世纪,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这是宗教改革勃兴的社会根源。当时西欧社会发生的变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在经济上,随着生产力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新兴的资本主义萌芽破土成长,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在政治上,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有力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在思想文化上,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神权的文艺复兴运动,极大推动人们的思想解放,构成对天主教神学的巨大冲击。 依据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分析说明14~16世纪的西欧发生了哪些变化?背景(1)政治:天主教会的堕落和残暴激化社会矛盾;民族国家兴起,天主教会成为欧洲强化王权的障碍。
(2)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3)思想: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
(4)导火线:教皇在德国兜售赎罪券。
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封建统治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教会十分猖獗,它一方面阻挠统一,一方面把德意志作为重要的搜括对象。流入罗马教廷的财富每年达30万金币,人们称德意志为“教皇的奶牛”。 1517年,通过行贿当上大主教的亚尔伯特为了偿还行贿欠下的巨款,自愿充当教皇的代理人,在德意志推销“赎罪券”。他宣扬道,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和死去的亲属的罪孽,死者的灵魂就能升入天堂。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发生的原因1、政治: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教权高于王权;
2、经济:德意志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素有“教皇的奶牛”之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导火线:教皇兜售赎罪券以搜刮民财。二、冲破樊篱的呐喊(宗教改革内容) 青年路德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然而一场暴风雨改变了他的命运,甚至改变了整个欧洲社会。 1505年7月2日 ,返校路上的路德突遇暴雨闪电,他吓坏了,脱口而出:“圣安娜,救我!
我愿意成为一名修士!” 修士路德发誓终身不婚,过着禁食、抑欲、守夜的苦修生活,希望得到救赎。
路德还获得了两次到罗马教廷参观学习的机会,然而天主教会、教皇的权威和腐败,却让他很失望甚至愤怒。1、开始: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揭开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马丁·路德在莱比锡神学论战中抨击教皇张贴《九十五条论纲》2、信徒们,只要购买一张赎罪券,即使你罪大恶极,灵魂也可以直飞天堂,快给钱吧! 2、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当钱币投入钱柜叮当做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1、如果没有 “圣礼”,没有教会和神职人员,你们的灵魂就永远不能得到上帝的拯救。1、信仰耶稣就能得救, 无须经过烦琐的仪式。只要真诚,每一个信徒都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3、我命令你在60天内收回《九十五条论纲》,否则你们这些异教徒一定会被处死!3、我的良心出于上帝的命令,我不会撤回任何意见。 这是我的立场!依靠购买赎罪券通过“圣礼”(七种)通过教会和神职人员赎罪券功效微不足道反对烦琐的宗教仪式;信仰耶稣就可得救,主张只要真诚,就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因行称义情境剧场本质是为树立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本质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自主权因信称义罗马教会马丁·路德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教徒神职人员上帝间接对话、得救直接对话、得救本质是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使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自主权 ——人文主义色彩 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
——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是为封建宗教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上帝路德的主张体现了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资产阶级要求摆脱神学束缚,打破天主教会精神独裁,争取精神自由和反封建的强烈愿望。—马丁·路德的基本思想3、简化宗教仪式,建立“廉价教会”2.基本思想主张2、《圣经》是唯一神圣的权威,人人有权读《圣经》4、王权高于教权 1、因信称义、信仰得救——核心君主可处罚教士甚至教皇3.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意义:
(1)性质:是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2)人文主义的体现:否定教皇、教会的绝对权威,使人获得了精神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欧洲宗教格局的变化: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改革后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1967年路德荣登《时代》封面人物2013年教皇方济各当选年度风云人物获选评语:他把教皇的权威拖出宫殿走向大街,访饥问苦,关注现世的生活和幸福,财富与贫穷,公平与正义,挑战了天主教的传统观点,推行了宗教改革,成为新的道德之音。!加尔文(1509—1564),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的创始人。加尔文比路德更为激进,被称为是“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如果说路德点燃了欧洲宗教改革的烈火,那么加尔文则是一个伟大新教的实践者,他创立了更符合新兴资产阶级需要的民主教会。二、冲破樊篱的呐喊(宗教改革内容)改革深入——加尔文改革 结合教材和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丁·路德思想的?天主教会和罗马教皇信仰得救把“信仰得救”发展成为“先定论”著作: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
宗教思想
(1)信仰得救: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2)思想核心:先定论。即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与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
(1)先定论否定对教皇的盲从,也否定封建主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2)他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广泛传播于西欧资本主义发达的国家、地区,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特别提醒:这一时期的反封建斗争采取了宗教异端形式(在宗教改革外衣下开展的反封建斗争、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主要原因是:天主教会在西欧垄断一切;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反封建的思想理论不够成熟。特别提醒:西欧宗教改革只是改革信仰的形式,并没有否定基督教教义,也没有否定上帝权威。只是用一种宗教形式代替另一种宗教形式,并不是反对宗教的信仰。
按照传统理解,宗教改革是一场改革,但现在新史观更认为它是一场革命, 一场心灵深处的革命。
那么,这场心灵深处的革命,究竟给近代欧洲带来了什么?
史观前沿三、宗教改革的影响材料一:宗教改革后,有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路德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是最早找到“德意志”的人,他将整个民族的嘴和心用德语这条线连在一起,使德国开始了艰难的近代化之路。
政治:神权受到打击,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材料二:宗教改革时,亨利八世没收教会财产出售给贵族和农场主,他们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这部分土地的资本主义化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经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材料三加尔文创办的日内瓦大学路德用德语翻译的圣经思想、文化: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文化教育的发展。 宗教改革的影响
1.政治:神权受到打击,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宗教改革后的新教为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2.经济: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3.思想文化:摧毁天主教的精神独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文主义更加深入人心,为启蒙运动做了思想上的准备;推动了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近代自然科学发展扫除了障碍;
4.社会: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实质: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思想解放和社会政治运动。加强天主教会权威,为宗教神学精神垄断服务合作探究1:因行称义和因信称义的比较。从神学角度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我的信仰,你做主我的信仰,我做主我奋斗,我成功教皇:因行称义路德:因信称义加尔文:先定论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解救的自主权相同点:都属于基督教的教义,目的都是为实现灵魂得以升入天堂。“因行称义”、“因信称义”和“信仰得救” 的比较在因信称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进行辩护,是对因信称义的继承和发展。相同:都主张信仰得救,反对因行称义。否定教皇的权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推动了西欧宗教改革。不同:加尔文将信仰得救发展为先定论,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探究2:比较路德和加尔文宗教观的异同探究3:作为14-16世纪的两场重要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有哪些异同?相同:
①背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②性质: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③对象:封建教会和封建神学
④核心:宣扬人文精神
不同:
①对人的认识:文艺复兴运动强调人的伟大,肯定人的价值及尊严;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伟大,一切以神为中心。
②借助的形式:文艺复兴借助了文学艺术的形式,而宗教改革借助了宗教的形式。③表现领域:文艺复兴运动主要表现在思想文化领域和社会的上层;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④对待宗教态度:文艺复兴运动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和解的态度;宗教改革直接否定教皇权威。
探究3:作为14-16世纪的两场重要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有哪些异同? 无论是马丁·路德强调的因信称义学说,还是加尔文提倡的先定论,都是人文主义宗教观的体现。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基本思想是相通的,只不过它侧重宗教领域的思想,主要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欧洲宗教改革家以人文主义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影响了西欧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小结:在宗教外衣掩饰下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天主教会的思想解放和社会政治运动。
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性质——
根本目的——欧洲宗教改革 人文主义永放光芒 结束语
人性是什么?
是尊重、是宽容、是创新
是对自由的不懈追求。
尊重展示了人性的尊严,
宽容展示了人性的魅力,
创新促进了人性的发展,
自由激发了人性的追求,
世界在变,
但是,唯一不变的是
人类对自由,对美好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