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1、学习准备
? 学生在初三学过部分内容,寒假到国博进行了“古代中国”实践活动,对中国古代手工业制品如四羊方尊、青花瓷等有直观的体验;
? 学生基本了解古代通过丝绸之路将丝绸、瓷器送往西方的史实。
2、学习困难
对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特征区分不够清楚。
3、学生差异
我的学生来自于北京市各个学校,有重点校的学生,也有来自远郊区县的学生。各个学校的学习进度、学习深度都有所差异。从学生个体差异来看,他们的学习基础差异也很大,较好的学生除了能掌握课堂内容,在课外还有阅读拓展。较差的学生对基本的常识认识混乱,甚至连中国的朝代顺序都不能准确说出。针对这些差异,需要在教学的设计上进行适当分层,针对程度较好的学生,提供给他们视频、相关书籍、阅读文章等拓展资料,并且更多地给他们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去思考;针对程度一般的学生,通过填空、思维导图等加强其对基础知识的记忆。
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举例说明我国古代冶金、陶瓷、纺织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区分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的特征。
(3)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的史实,增长民族自信心。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与视频,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
(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及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和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增强民族自豪感。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我国古代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领域重要的生产技术;
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丝绸之路、“瓷器大国”。
●教学难点
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民间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区分。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与课程导入
1)观看央视纪录片《锦绣记》第2集“中国传统丝织工艺”中0:00-7:00,了解素纱襌衣的出土过程和后入仿制过程及编织工艺,体验古代纺织技术的高超工艺。
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这件素纱单衣,衣长160厘米,袖通长195厘米,重仅48克。经测算原料的纤度为10.2旦尼尔,即900米的纤维重1克。素纱襌衣出土后重量49g,握在手里约1个鸡蛋大小,折叠10层后放在报纸上,依然可以看到报纸上的文字。现代人仿制素纱襌衣,第一次仿制重量在120g,因为无法得到10旦尼尔的丝线。
2)展示素纱襌衣的图片和其他手工业制品的图片
图片简介:
图1,铜爵(夏代),高22.5厘米,1980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现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图2,唐朝时期秘色瓷碗,1987年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塔地宫出土,高7.1厘米、口径25厘米。法门寺相传始建于东汉,唐时建有护国真身宝塔及地宫,供养佛教舍利。地宫中的许多文物是唐皇室供奉的,其中的秘色瓷是作为贡瓷的越窑精品,属宫廷专用。因其釉色、形制少为人知,故以“秘色”相称。器物以青绿釉为主,釉内夹杂玛瑙细末,釉面润泽晶莹,釉层有透明感。
图3 素纱襌衣
2、课堂活动
问题1:我们刚才所展示的这几件文物都属于哪些行业呢?根据你的理解,什么是手工业?
师生互动: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随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脱离了农业,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
问题2:如何给手工业分类呢?
学生可能会回答分为制瓷、冶金、纺织等。
引导学生思考从经营主体的角度,应该如何分类?
活动1:完成古代手工业发展时间轴
1)教师向学生展示古代手工业产品并进行讲解
2)学生根据课本8-10页的内容,分别将不同历史时期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填入任务单的方框中。
3)讨论总结: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特征与发展状况。
材料一:展示的古代手工业产品
冶金业:
后母戊鼎: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鼎身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出盘龙及饕餮纹样,反映了中国青铜铸造的超高工艺和艺术水平。商王祖庚为纪念其母亲戊所制。
四羊方尊: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三星堆青铜面具
高炉炼铁:高炉生产时从炉顶装入铁矿石、焦炭、造渣用熔剂(石灰石),从位于炉子下部沿炉周的风口吹入经预热的空气。在高温下焦炭中的碳同鼓入空气中的氧燃烧生成的一氧化碳,在炉内上升过程中除去铁矿石中的氧,从而还原得到铁。炼出的铁水从铁口放出。这一技术在汉朝已经出现。
炒钢技术:炒钢因在冶炼过程中要不断地搅拌好像炒菜一样而得名。 炒钢的原料是生铁,操作要点是把生铁加热到液态或半液态,利用鼓风或撒入精矿粉等方法,令硅、锰、碳氧化,把含碳量降低到钢和熟铁的成分范围。炒钢的产品多是低碳钢和熟铁,但是如果控制得好,也可以得到中碳钢和高碳钢。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
制瓷业:商朝烧制出原始瓷器:陶尊与西周原始瓷豆陶尊,瓷器的前身,表面有印花图案太棕黄色玻璃釉,造于商朝中期,河南郑州出土,高28.2厘米。
西周原始瓷豆,高6.1厘米,口径13.8厘米,底径7.5厘米。萧山长河(今属杭州市滨江区)塘子堰出土。
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北齐双系罐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秘色八棱镜水瓶、五尖瓣白瓷盘
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五大名窑:汝窑出戟尊、定窑孩儿枕
明确瓷器种类丰富:青花八仙纹盖罐、青花珐琅黄地轧道绿彩三多纹牡耳尊
总结:我国制瓷业的历史发展说明,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制瓷工业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又从白瓷到彩瓷的几个阶段。中国古代制瓷业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
纺织业:
唐朝丝织技术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五彩鸟斜纹纬锦
宋朝品种繁多,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宋代缂丝花鸟展
明清水平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
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产量增多。
总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后来,丝织业不断发展,西周的丝织品除平纹织物外,还出现斜纹提花织物。战国时期,丝织品不仅产量高,质量也好。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开始大量外销,长盛不衰,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设有官商,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丝织品,明中期以后为市场生产的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使用的花楼机结构复杂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以妆花缎最为精美,清中期以后又从中发展出“金宝地”的新品种,辉煌富丽。
材料二:古代手工业发展时间轴任务单(附后,打印)
活动1讨论:
讨论问题1:在以上的手工业制品中,哪些属于官营手工业?根据你梳理的时间轴,说一说官营手工业有哪些特点?
? 官营手工业把控手工业中的重要部门:冶金、制瓷、纺织
? 官府直接经营,利用国家权力征调最优秀的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 产品精美
? 主要供官府、皇家消费,不是商品
? 规模大,素来发到(明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规模才超过官营)
过渡: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了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在冶金、制瓷、丝织等行业中,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民间手工业的状况如何。
讨论问题2:请根据书本上的内容和你完成的时间轴,说说古代民间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为什么说民间手工业是“艰难发展”的?
民间手工业包括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作为农户的副业。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民间手工业发展历程:
发展——春秋战国和秦汉
遭受摧残——魏晋南北朝
恢复和发展——隋唐
艰难发展,城乡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主要出自民营手工业
产量增多,黄道婆推广棉纺织技术,棉纺织产品产量增多——元朝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
讨论问题3: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三者之间有何不同?
讨论问题4:中国的英文“China”,又有“瓷器”的意思。读教材最后一目,说说为什么中国获得“丝绸大国”的誉称?
我国先民从距今五六千年前,就熟练地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即“丝绸之国”。在古罗马,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购买丝绸。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竞值黄金12两,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
中国丝绸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国曾被外国学者誉为“丝绸之源”。丝的发明和丝绸的制作,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而西方,到很晚的时候才学会养蚕缫丝。
中国的丝绸、瓷器不仅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亚非欧,西汉时期通过中国丝绸“丝绸之路”远销亚欧,唐朝时中国瓷器大量输出海外,明清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的团,清代为欧洲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
“你得把瓷器放在餐桌上、书桌上,放到橱柜上,一直摞到天花板顶上。”
——笛福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以冶金业、制瓷业和丝织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工艺精湛、产品质量优良,长期居于世界前列;在封建自然经济下,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中国科技水平领先于世界,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也呈现出很高的水平。15世纪以后,商品经济发展,封建自然经济趋于瓦解,科技走向衰落,古代农业包括手工业生产逐渐衰落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中国科技包括手工业生产在近代落后的根本原因。
板书设计
四、课后练习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学业水平训练
一、选择题
1.“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曲礼》中的这段文字反映的是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哪种经营形态( ?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2.图中所示的工具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排的模型,其用途是( ? )
?
A.直接用来冶铁
B.利用水力鼓风冶铁
C.灌溉
D.播种
3.某博物馆陈列着下列三张图片。下列与图片相关的历史信息中不准确的是( ? )
?
A.唐朝时邢窑白瓷最负盛名
B.清代我国彩瓷生产水平提高
C.明朝中后期烧制出多种彩瓷
D.明清时期中国制瓷业走向衰落
4.“它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中国人把那个看似普通的泥土,在水与火的灵动下,在中国人心灵与精神的升华中,成就出这种美丽的器皿。”这描述的是中国的( ? )
A.青铜器
B.铁器
C.玉器
D.瓷器
5.《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贏。”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
A.生产方式落后,效率低
B.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低,自给内足
6.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求
B.同周边国家友好相处
C.加强对新疆及周边地区的管辖
D.向西欧国家传授制瓷工艺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天子之六工”可知应选C项。
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水排是东汉杜诗发明的利用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
3.D
4.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依据“泥土”“水与火”“器皿”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瓷器,故选D项。
5.D解析:材料意思是说:家里有织布机,不管织不织布,人总是要吃饭的,不算人工的成本,织布总归会有盈余。说明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生产成本低廉自给自足,因此D项符合题意。
6.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据所学知识可知,为适应国外客户的需要,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B、C、D项不符合题意。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管理,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再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