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7下生物 7.2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7下生物 7.2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08 18:37: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尿液的形成和排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人体产生的主要代谢废物和排出的主要途径。
(2)概述肾脏的结构。
(3)理解肾单位与尿的形成相关的结构特点;
(4)能描述尿液的形成过程和排出过程;
(5)说出泌尿系统的组成器官和各个器官的功能。
2、能力目标
(1)在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和排出的主要途径的学习中,学习用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
(2)在血液、原尿、终尿三者成分中,学习用比较法对肾单位血液流动特点进行分析、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肾单位的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建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事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肾脏的结构。
(2)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
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一、导入新课的设计 通过回忆“血液”的组成和血浆的功能之一是运输代谢废物等,由人体产生的废物等必须得及时地排出体引入第五章“人体内废物的排出”;接着由学生总结出人体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废物种类,由我讲解排泄和排遗的概念;再由排泄主要是以尿的形式进行的来引入第一节“尿的形成和排出”。这样的导入顺其自然,合情合理。 二、新课的设计 1.制作flash动画“进入肾脏的三管液体的流动”及视频资料“肾的结构等”,引导学生从中获取与肾脏相关的知识。由flash动画“进入肾脏的三管液体的流动”作出推想:⑴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⑵尿液的形成与血液循环有关系 2.将课本中的资料分析分解为三分资料,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作出假想、得出结论等。在其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等。这是突破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一。 3.制作flash动画演示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过滤与重吸收”,由此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这是突本节难点的策略之二。 4.教学内容的顺序更动为:先讲尿液的形成,再讲尿液的排出,再总结出泌尿系统的组成。目的是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更多的时间获取信息,更多的时间去分析数据,以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巩固练习和布置作业的设计 由于本节内容量大,学生自始到终都处在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地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状态,实际用于练习的时间不多,故此环节我将之设为由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教师则用彩色笔勾出重点的方式,然幻灯片显示两道思考题供学生课后思考。所设计的思考题,其中一道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题(见幻灯片7),另一道为拓展练习题(见幻灯片8),要求学生能够灵活地将本节知识与上一章血液循环的内容联系起来。 ?[教学理念] 采用认知发现说的问题解决法进行教学。即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或推想,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信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智能。在这种方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的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新的认知结构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并将新旧知识相联系而建构起来的。学生的学习属于接受式的探究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新旧知识的整合。是新课程所倡导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能力目标: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作出推想的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体验肾脏结构的精巧,感悟生命的宝贵和人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尿的形成, ?[难点分析] 一、本节难点为:尿液是如何形成的。可分解为两个难点 难点之一:肾单位——尿液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的单位 难点之二: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 二、难点的突破策略 1.制作视频剪辑(见幻灯片3)引导学生认识肾单位的结构 2.制作肾单位(见幻灯片4,设置为自定义动画),巩固学生对肾单位的认识。 3.设计学生活动材料,通过资料分析二和三,得出尿液的形成经历了过滤和重吸收等两个生理过程。 4.自制flash课件演示“尿液的形成”将过滤和重吸收两过程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问题解决法,讲授法等 ?[课前准备] 教师课件的制作,学生活动材料的设计。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 1.血液有哪两部分组成? ? 2.血浆的作用是什么?? ? 讲授: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等必须得及时地排出体外。?学生思考并作答: ? 1.? 血液有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 2.血浆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代谢废物。?提问引入 ? 复习旧知识,准备建构新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