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
【三维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描述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的免疫过程;
(2)能区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能描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4)能举例说明免疫对人体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尝试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体验、关注人体免疫的作用过程,形成关爱生命健康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的免疫作用;
(2)区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3)免疫的意义。
2、难点:
(1)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的免疫过程;
(2)抗体、抗原的关系。
【过程(教学或学习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回忆巩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
二、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小调查:得过水痘的同学……
激发兴趣
(二)人体第三道免疫防线的免疫过程
1.提供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引导、启发学生理解人体内对水痘病毒免疫作用及特点。
3、及时点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提高认识。
1.课前:“走进生活”,围绕提纲,进行自主探究“人体内对水痘病毒免疫作用?”
(1)水痘病毒与抗原之间是什么关系?
(2)什么是抗原?抗体是如何产生的?
(3)当侵入人体的水痘病毒被清除后,抗体也随之消失吗?
(4)当水痘病毒再次入侵时,原来的抗体还能清除他们吗?淋巴细胞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5)水痘病毒的抗体能消除其它病毒吗?为什么?
2、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解决问题……
3、在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中:
(1)逐渐构建新知,理解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作用及特点,提高认识。
(2)关注并认同人体的第三道免疫防线对维护我们的健康重要性。
(三)区别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比较,归纳,提高认识。
(四)人体免疫系统组成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及时点评。
课前:自主学习“人体免疫系统组成”。
课堂上观看视频,进一步获取信息,梳理知识。
(五)免疫的意义
1.提供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及时点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提高认识。
1、课前:“走进生活”,围绕提纲,自主探究“免疫的意义?”
(1)人类的生存环境存在着许多病菌,为什么生活在自然环境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健康的?
(2)人体内的细胞在不断衰老、死亡、又不断产生新的细胞。如红细胞平均寿命为120天,白细胞寿命为9-13天,血小板寿命为8-9天。为什么人体内不会出现新细胞过剩或死细胞堆积呢?
(3)为什么老年人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肿瘤发病率较高?
(4)过敏反应的发生与免疫功能有关吗?如何防止发生过敏反应?
(5)最初进行的器官移植,为什么总是不成功?为什么做过器官移植的人要服用免疫抑制剂药?
(6)免疫都是对人体有利的吗?请举例说明。
2、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解决问题……
3、在师生、生生相互交流中:
(1)逐渐构建新知,理解人体的免疫功能对人体的意义,提高认识。
(2)关注并认同人体的免疫功能对维护我们的健康重要性。
三、
巩
固
新
知
知识回顾或知识检测
教学反思:
1、教学设计思路清晰,课堂结构安排严谨。
教学设计思路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特别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学生现有的基础水平上建构新的知识。在充分发挥教材优势的基础上去开发教学资源,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不拘泥于教材,进行有效的取舍、组合、拓展、加深。抓重点,奔主题,化繁为易,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难点的渗透。教学思路层次脉络清晰,课前通过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自学,课上教师提供丰富资源,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最后通过课堂小结的形式来概括本节课的内容,同时有反馈评价。
2、教学过程中注重穿插知识的归纳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一切机会对所学新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事实证明他的这种教学方法在实际运作的效果很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将知识点落实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
3、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生活是生物学习的资源,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一旦与生物学习实践发生联系,不仅会促进感悟的深入,而且还会带来经验的提升和情感的升华。能够准确捕捉生物与生活的联系点,通过唤醒生活,使生物在鲜活的“生活”嫁接中获得生命活力。本节课的内容、理论与实际联系较强。让学生当场体验,加强了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感性认识,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对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总体来说,本节课是成功的,体现了我校“四有”课堂模式,完成了教学设计中的教学任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生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