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7下地理 8.4澳大利亚 教案(word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7下地理 8.4澳大利亚 教案(word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2-08 17:08: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澳大利亚》
课标内容     
1.在地图上指出澳大利亚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澳大利亚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课标分解     
目标与策略    
重点与难点    
重点:澳大利亚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经济特征。
难点: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原始古老的原因,农牧业分布与地形和降水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教学流程】
一、以图激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创设独特、新颖的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是导课的目的。本教学设计力图以“图”为突破口,从“图”上找到学生的兴奋点,以图激趣,由图导课,突出了地理学科的特色。学生对澳大利亚的轮廓较为熟悉,但是对旋转180°后的澳大利亚轮廓图却很陌生,而旋转180°后的澳大利亚轮廓图上部又像绵羊的背部,与“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框题巧合。因此,设计了以下情境来导入新课。
情境1:“猜猜看”——这是谁?
出示旋转180°后的澳大利亚轮廓图。
问题引导:
1.这是哪个国家?
2.旋转180°后的澳大利亚轮廓图有什么特点?像什么?与本节课的框题有何联系?
设计意图: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以图为突破口,在图上找到学生的兴奋点,由图导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倒过来的澳大利亚轮廓图”来导入新课,别致新颖,视角独特,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活动:学生的注意力瞬间集中在图上,并质疑教师这么做的目的。快速浏览课本,互相讨论。观察旋转180°后的澳大利亚轮廓图好似羊背,暗合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框题。学生会为这一发现而感到振奋。
二、图示导航,自主学习
图示导航以“图”为主线,围绕“图”设计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介绍动物特征、读图、填图落实基础知识。将自主学习和学科特色结合起来,是本环节的设计意图。首先,通过自主学习,学习澳大利亚的位置、范围、地形等知识,夯实基础,为后面学习作好铺垫。设置以下情境:
情境2:夯实基础——“我来描画”
问题引导:
1.在图中描画澳大利亚大陆轮廓和南回归线。
2.在图中填注:塔斯马尼亚岛、大分水岭、墨累河、悉尼、堪培拉。
3.绘制沿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
学生活动:
按照要求完成描图、填图、绘图。此处可分层次施教,大部分学生完成前两个任务即可,优等生要完成三个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描图、填图、绘图,使学生识记澳大利亚的位置、范围、首都以及主要地形、河流,掌握基础知识,为下面的学习作好铺垫,打好基础。
三、由图探因,释疑解惑
“由图探因”以“图”为载体,学生通过读图、描图、绘图、析图等手段,以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释疑解惑”,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世界活化石博物馆”框题,设计了以下两个情境:
情境3:“小导游”——活化石之旅
问题引导:
1.请你当导游,说出以上动物的名称,并简要介绍其特点。
2.这些动物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3.澳大利亚为什么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
学生活动:
可以自告奋勇当导游,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发言,介绍几种动物的特点。然后讨论澳大利亚的动物有何共同特征。(古老——“活化石”)
设计意图:
通过“小导游”活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情境4:“顺藤摸瓜”——假说推理[]
由大陆漂移假说和澳大利亚地理位置推理澳大利亚动物古老的原因。
针对“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框题,设计了以下两个情境:
情境5:“见多识广”——羊之趣闻
问题引导:出示以下几个词句。猜测或解释其含义,并分析这些词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情境6:“我会描述”——理清关系
问题引导:参照方框A的描述,完成图中B、C的描述。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完成上述任务,然后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将地形图、降水图、农牧业分布图三图叠加,综合分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合作突破难点。教师利用小组评价手段,及时调控教学节奏和课堂气氛,主要起引导、点拨、督促作用,由“讲解员”变成“指导者”和“帮助者”。而采用参照A描述B、C的方法,则旨在培养学生用地理语言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针对框题“坐在矿车上的国家”,设计以下两个情境:
情境7:“我会概括”——读图归纳
问题引导:读图归纳澳大利亚的矿产资源特点、工业部门及工业布局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图片和资料卡,自主完成上述任务,然后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归纳和语言描述能力。
情境8:“我来研究”——比较分析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题为“中澳铁矿石贸易”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假如你也是其中的一员,请共同完成下列要求。
问题引导:
1.我国铁矿石储量居世界前列(第三位),为何还要从国外进口铁矿石呢?
2.我国进口的铁矿石主要来源于哪些国家?
3.澳大利亚在铁矿石开采方面的哪些做法值得我们国家学习?
4.为保障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铁矿石供应方面谈谈你的见解。
 
2000~2010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
 
      2010年我国进口铁矿石来源示意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分析、探究,完成上述任务,然后进行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澳大利亚和中国的铁矿贸易作为结合点和兴趣点,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我国铁矿现状,借鉴澳大利亚开采铁矿的先进经验,探究我国铁矿供应方面的措施,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图文纲要,提升拓展
课堂总结既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又是对本节课的概括提炼,起着画龙点睛、统领全局的作用。采用图文结合的纲要信号式总结,一幅图,几个字,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问题引导:本节课学习了一个特殊国度——澳大利亚,你能从哪几个方面说明澳大利亚特殊?请在空白轮廓图上完成纲要信号图。
拓展:
问题引导: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很多古老特有的动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学生活动:课下收集资料,利用地图,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举一反三,由点带面,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变通能力。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仍然以图为主线,始终突出地图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好习惯。
教学与反思    
本教学设计是基于《课程标准》下的设计,对内容标准进行目标分解,目标分解中既有分解,又有评价,突出了“评价优先于教学设计的”理念,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学习目标。整个教学设计围绕“图”展开,以图激趣、图示导学、以图探因、纲要提升,“图”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和主线。小组合作学习早已运用于课堂教学,但是由于缺乏评价机制,小组合作的优势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此设计的教学评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欲望。教师通过小组评价手段对课堂进行调控,进行基础知识的落实和重点难点问题的探究交流,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总之,本设计形式新颖,思路独特,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具有创新性。
课堂学习评价
一、慧眼识图
1.“独占大陆,动物古老,骑羊背、坐矿车的国家”是指(  )。
2.图中反映的是哪个国家的特有动物?(  )
A.美国
  
B.巴西   C.澳大利亚  
D.日本
读下图,完成第3~5题。
3.澳大利亚主要出口的农产品为(  )。
A.铁矿、羊毛、羊肉
   B.羊毛、小麦、羊肉
C.羊毛、铁矿、小麦
   D.铁矿、小麦、羊肉
4.图例③代表的是(  )。
A.羊、牛与经济作物混合经营带   B.绵羊与小麦混合经营带
C.粗放牧羊带           D.粗放牧牛带
5.关于②分布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势比较平坦,降水适中
B.拥有完善的灌溉系统,保障小麦稳产高产
C.牧草品质好,产量高
D.地形是高原,地势较高,利于小麦生长
6.图中阴影能够正确反映澳大利亚人口与城市分布的是(  )。
二、图说地理
7.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图
   
沿30°S地形剖面图
(1)澳大利亚东临④__________,主要由①__________岛和⑤__________大陆组成,①岛属于__________气候。
(2)图中②地形区是__________。根据沿30°S地形剖面图判断澳大利亚的地势特点。
(3)对照气候类型图,判断③处的气候类型,并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描述其气候特点。
(4)写出两个关于澳大利亚的美称。
答案:
一、1.A 2.C 3.B 4.C 5.D 6.B
二、7.(1)太平洋 塔斯马尼亚 澳大利亚 温带海洋性
(2)大分水岭 东西高,中间低。
(3)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4)“世界活化石博物馆”“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任答两个即可)
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