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材简介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系统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主要内容如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形成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算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整体入手,形成“立体图形”研究的基本思路。
2.以概念理解为支撑点,探究计算公式,理解公式的意义。
3.重视体积单位、容积单位表象的建立。
4.重视想象,将空间观念的培养目标贯穿始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建立1
m3、1
dm3、1
cm3以及1
L、1
mL的表象,会利用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
3.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课时安排
建议共分12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7课时
探索图形
1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品质。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点、线、面的概念
(录像出示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这是什么平面图形?(长方形)它的特征是什么?长方形的大、小指的是什么?
2.初步认识体
(录像出示面动成体)观察:这是什么几何形体?(长方体)
通过上面录像,使学生理解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密切联系。
通过直观演示,形象、生动地使学生了解了点、线、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从二维空间观念发展到三维空间观念,为认识长方体做了有利的铺垫。
二、新课教学
1.列举日常生活中长方体形状的实物。
2.出示圆柱体的笔筒,问:这是长方体吗?它呢?(出示不规则的形体)
下面研究一个物体具备了什么特征后才是长方体。(板书:长方体的认识)
3.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观察实物长方体并动手摸。
摸长方体的面。(板书:面)
摸长方体的棱。体会两个面的公共边。(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板书:棱)
摸长方体的顶点。区分生活中的角与长方体的顶点。(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板书:顶点)
4.具体研究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各自的主要特征。
面:(1)有序地认识长方体的6个面。(板书:6个)
(录像出示长方体上、下面;左、右面;前、后画的位置关系:相对)
(2)长方体六个面的形状。(板书:都是长方形)
出示实物上、下两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板书:也可能有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
(3)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大小的特点。
观察学具,取出任意一组相对的面比较大小。(板书: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棱:(录像分三组长、宽、高分别出示长方体的12条棱。)体会长方体的12条棱分成三组,每组4条,这4条棱的位置关系是相对,长度是相等。(板书: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顶点:(录像出示长方体的8个顶点。)(板书:8个)
(录像出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体会三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板书:长、宽、高)
5.从不同角度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实物认识不同方位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平放、侧放、立放)
三、巩固练习
1.闭眼想一想长方体的特征,睁眼说一说脑中所呈现的长方体实物的特征。(4人小组互相说)
2.判断
出示投影片,正确的举“√”,错误的举“×”。
(1)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
)
(2)有六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图形一定是长方体。
(
)
(说明只有具备长方体的所有特征的图形才能叫做长方体,条件缺一不可。)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1、2、6、7题。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正方体的认识:教材第20页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2.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什么叫做棱?
2.什么叫做顶点?
3.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这个长方体的什么?
过渡:以上是长方体的特征及有关知识,你知道正方体有什么特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正方体的特征,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教学正方体的特征。
教师拿出正方形的实物(图):魔方、药盒等。
(1)观察并回答:
①它们的形状都是什么体?(正方体)
②正方体还有一个名称你知道吗?(立方体)
(2)分组讨论。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的正方体,观察和讨论一下正方体有什么特征。然后选一名代表说出你们观察讨论的结果,最后将学生的发言填入下空中。
正方体是由_____个______的正方形围成的______图形。正方体也有______条棱,它们的长度______。正方体也有______个顶点。
(3)做一做。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展开图的硬纸板,动手将它折、贴成一个正方体,再量出它的棱长,并标在所做的正方体上。
2.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
(1)请你观察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完下表。
面
棱
顶点
面的形状
面积
棱长特点
长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长相等
正方体
6个
12条
8个
6个面都是正方形
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
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2)想一想: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关系?
结论:正方体可以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用图表示。(投影显示)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页练习五第4题。
让学生观察后回答,并讲一讲是怎样看出来的。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1.正方体的特征。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21~22练习五第4、8、9题。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教材第23页内容、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应用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应用表面积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那么它们有什么特征呢?
生1: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捧长相等。
生2:正方体也有6个面,12条棱和8个顶点。6个面都是面积相等的正方形,12条棱的长度也都相等。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有关知识。
二、新课教学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师:把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展开是什么形状的呢?
生1:我沿着棱剪开,展开了长方体的纸盒。
生2:我展开了正方体的纸盒。
师:同学们做的很好。请同学们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上面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生:学生自己在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上面分别标出六个面。
师: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的展开图,看看哪些面的面积相等,长方体展开图中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生1:纸盒的6个面的面积相加的和就是纸盒的表面积。
生2:“上”、“下”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宽;“前”、“后”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长和高;“左”、“右”面的长和宽就是长方体的宽和高。
师:那么,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呢?
生: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出示教材第24页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
生:求的是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师:怎样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呢?
生1: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算式是:0.7×0.4+0.7×0.4+0.5×0.4+0.5×0.4+0.7×0.5+0.7×0.5=1.66(m2)
生2: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算式是:0.7×0.4×2+0.5×0.4×2+0.7×0.5×2=1.66(m2)
生2: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所以,算式是:(0.7×0.4+0.5×0.4+0.7×0.5)×2=1.66(m2)
师: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生1:长方体的表面积应该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系。
生2:第一种方法是一个面一个面的计算,有点麻烦。后面两种方法一组一组的算,相对比较简单些。
师:说得好。通过探究,我们可以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它的面有关,也就是跟它的长、宽、高有关系。在计算时,我们一定要找准每个面的长和宽。
师:我们计算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正方体的表面积怎样计算呢?
生: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它的表面积就是6×一个面的面积。
师:说得好。下面你们计算一下教材第24页例2,看看制作这个墨水盒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
学生计算,得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4、5、8题。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教材第25、26页练习。
教学目标
1.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结合实际生活,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2.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通过练习、操作发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与求知欲。
教学重点
使学生熟练地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根据生活实际,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会了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还记得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吗?
生1:长方体的表面积等于6个面之和。
生2: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
生3:长方体的表面积=(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生4:正方体的表面积=6×一个面的面积。
师:说得好,今天我们利用这些计算方法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二、新课教学
1.
实例分析
老师现在做了一个“长6cm,宽5cm,高4cm”的长方体架,要在它的六个面上贴上薄塑料片,你说应该准备多少平方厘米的塑料片呢?
(1)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要我们求什么?使学生明确:就是计算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2)学生分组研究计算的方法。
(3)找几名代表说一说所在小组的意见。
解法一:分别算出上、下,前、后,左、右面的面积之和,然后算总和。
6×5×2+6×4×2+5×4×2=148(cm2)
解法二:先算出上、前、左这三个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
(6×5+6×4+5×4)×2=148(cm2)
2.
教材25页第6题
本题是正方体表面积与棱的特征的实际应用。第(1)题求表面积,第(2)题求正方体的棱长和。
(1)他们至少需要的红纸是:46×46×6=12696(cm2)
(2)只在棱上粘贴胶带纸,最少需要46×12=552(cm)。所以一卷长4.5
m的胶带纸不够用。
3.
教材26页第7题
本题是巩固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练习,旨在加强基础练习,形成技能。学生可根据表格中的长、宽、高进行判断,然后计算出表面积填入表格中。
4.
教材26页第12题
本题是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的问题,首先要使学生明确:计算组合图形的表面积,两个图形重叠部分的面积不能算在表面积之内。
分析:前后面的面积是相等的,就是把3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相加。左右两面也相等,实际上就是求中间这个长方体左右的两个面。
5
教材26页第13题
第13题是表面积计算的拓展题。可以让学生分别计算出长方体和2个小正方体的表面积,再比较它们的表面积,看有什么变化。
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到:截完后,增加了两个截面,每个面的面积都与左(或右)侧面的面积相同,因此,增加的面积就是4×4×2=32(cm2)。
提示:把一个长方体从中间截断,就可以分成两个正方体。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讲到这里,通过练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26页练习六第9、10、11题。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材第27、2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加强学生空间概念的发展。
教学重点
认识体积,掌握常用体积单位。
教学难点
掌握常用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和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些知识。
二、新课教学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观察2:这只杯子里装满了细沙,现在把细沙倒出来放在一边,取一块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刚才倒出来的沙装回到杯子里,你发现了什么情况?为什么?
观察3:在1中把石块换成小一点的,你观察到什么?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洗衣机、影碟机和手机,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结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课题:体积)
加深理解:(1)你知道什么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2)你能说出身边的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较小?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①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并量出它的棱长。②看看我们身边的什么的体积大约1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出示一个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你知道它的体积是多少吗?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分米。
1立方米:出示1立方米的木条棱架,让同学们上来看一下1立方米的体积的大小。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1立方米?
(3
)建立表象,感知大小
投影显示教材第28页第(1)(2)(3)题,让学生感受1立方厘米、1立方分数、1
立方米的体积。
3.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投影显示第28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8页“做一做”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让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2页练习七第1~4题。
第6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材第29、3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总结出体积的公式。
2.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新知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推导。
教学难点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什么叫体积,怎样才能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呢?
本节我们就通过实验来发现长方体体积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二、新课教学
1.
长方体体积的实验。
实验:用体积为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
教师指导学生用准备好的1cm3的小正方体木块,任意摆出不同的长方体,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拼摆。
(1)把小组内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入下表:
长
宽
高
小正方体的数量
长方体的体积
(2)观察填好的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在学生填写数据后,让学生观察表格,谈谈自己的发现。
有几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多少立方厘米。
我发现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长×宽×高的积。
……
2.
探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观察表格,发表见解。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得出结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写成:V=abh
过渡: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3.
探究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启发。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积公式,想一想正方体的体积应该怎样计算。
(2)引导学生明确。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用字母表示:V=a·a·a=a3(a表示棱长)(a3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
三、巩固练习
1.
运用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abh计算体积。
教师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让学生观察左图,理解题意,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然后计算。
明确:V=abh=7×4×3=84(cm3)
2.
运用正方体的体积公式V=a3计算体积。
教师出示教材第30页的例1,让学生观察右图,理解题意,说出题中所给信息,和所求问题,然后计算。
明确:V=a3=63=216(cm3)
四、课堂小结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a3)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2、33页练习七第7、8题。
第7课时
教学内容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材第31页内容及教材32、33页练习七。
教学目标
1.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的方法,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
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能较熟练的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3.
能解决体积计算的变式问题,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体会转化思想在解题的作用。
教学重点
1.
知道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统一成“底面积×高”的方法。
2.
进一步理解体积的意义,能较熟练的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体验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的教学。
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V=a·a·a=a3
二、新课教学
1.
统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1)什么是底面积?
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的计算公式
长方体的底面积=长×宽;正方体的底面积=棱长×棱长。
(3)用底面积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所以长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计算: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所以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计算: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如果用字母S表示底面积,上面的公式可以写成:V=Sh。
2.
课堂作业
(1)教材32页练习七第6题。
本题是对体积意义的进一步巩固。如果个数不变,新组成的长方体都是由9个棱长为1
cm的正方体组成的,那么它的体积都是9
cm3。所以有长、高都是3个小正方体形成的大正方体和9个小正方体并排平放所形成的长方体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体积相同,形状不同。
(2)教材33页练习七第10题。
本题是把长方体的体积平均分,这是用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来解决问题。平均分成4份有多种分法。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分得的每块蛋糕长、宽、高分别是多少,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教材第33页练习第11题。
本题是横截面的面积乘以长得一根方木的体积,再乘以500得这些木料的体积,这道题重点是要注意单位的换算,教师教学时要提醒学生注意。
(3)教材第33页练习第12题
本题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V=Sh)这个公式的应用以及变形的应用。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31页“做一做”第1、2题。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33页练习七第9、13题。
第8课时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第34页例1。
教学目标
1.
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及体积单位间名数的变换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初步学会应用体积单位名数间的变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应用不同的计量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及体积单位间名数的变换方法。
教学难点
会应用体积单位名数间的变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应用不同的计量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口答。
(1)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什么叫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用手比划它们的大小。
(3)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
2.
填空。
(1)棱长3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
)立方分米。
(2)1米=(
)分米,1分米=(
)厘米。
(3)5米=(
)分米,54分米=(
)米,0.54平方分米=(
)平方米。
(4)3分米=(
)厘米,68厘米=(
)分米,3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进行名数的变换的。
二、新课教学
1.推导进率(教学例2)。
我们已经知道了常见的体积单位,那么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怎样进行体积单位间的变换呢?这是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出示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说明它的棱长是1分米,同时提问:
(1)它的体积是多少?(1立方分米)
(2)如果它的棱长用厘米作单位是多少厘米?(10厘米)
(3)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10×10×10=1000(立方厘米)]
(4)那么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呢?(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5)1立方米等于多少立方分米呢?
引导学生利用上面的方法推导,可先分组讨论,然后指名发言。
1米=10分米,10×10×10=1000(立方分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小结:通过以上的推导,得出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0,并强调必须是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才是1000。
2.
比较进率。
教师提问: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有意识地把前面复习过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整理成下表。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
米、分米、厘米
10
面积
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00
体积
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1000
教师提问,它们相邻的单位间的进率为什么不同?
可组织学生讨论,达到共识。
(1)长度单位是线段。一个高级单位的长度等于10个低一级单位的长度。如1米=10分米,因此相邻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是10。
(2)面积单位是正方形。根据正方形面积公式,1个高级单位的面积的大小等于(10×10)个低一级单位面积的大小。如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因此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3)体积单位是正方体。根据正方体的体积公式,1个高一级单位的体积的大小等于(10×10×10)个低一级体积单位的大小。如: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因此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三、巩固练方米=(
)平方分米(400)
4立方米=(
)立方分米(4000)
2.5平方米=(
)平方分米(250)
2.5立方米=(
)立方分米(2500)
3400平方分米=(
)平方米(34)
3400立方米=(
)立方分米(3.4)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6页练习八第1题。
第9课时
教学内容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第35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学会应用体积单位名数间的变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灵活应用不同的计量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认真计算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应用体积单位名数间的变换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不同的单位进行计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内容,导入新课的教学。
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二、新课教学
1.应用进率。
(1)教学例3:(1)3.8
m3是多少立方分米?(2)2400
cm3是多少立方分米?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长度单位间、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试着解答。订正时,要引导学生说清换算的方法。
如:3.8
m3=(
)立方分米。想:把立方米换算成立方分米,是把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用乘法计算。方法是用进率乘以高级单位的数。列式是:1000×3.8=3800,因此,3.8
m3=3800立方分米。
2400
cm3=(
)立方分米。想:把立方厘米换算成立方分米,是把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用除法计算。方法是用低级单位的数除以进率。列式是:2400÷1000=2.4,因此,2400
cm3=2.4立方分米。
(2)教学例4。
学生理解题意明确箱子上的尺寸是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请学生说出这个箱子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解答,指名板演。
V=abh=50×30×40=60000(cm3)=60(dm3)=0.06(m3)
5.解决实际问题。
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学生自己审题,试做,可能有两种解法:
解法一:先算钢板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再换算单位。2.2×1.5×0.01=0.033(立方米)0.033立方米=33立方分米
解法二:先换算,再求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2米=22分米
1.5米=15分米
0.01米=0.1分米
22×15×0.1=33(立方分米)
订正时,注意让学生明确:两种方法都对,但解法一只经过一次换算,过程比较简捷。解题时选用哪种方法,还要看具体题目来决定。
三、巩固练习
1.
模仿练习。
(1)580立方分米=(
)立方米(0.58)
(2)1.2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1200)
(3)1立方米30立方分米(
)立方米(1.03)
(4)2.47立方分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2,470)
订正时,注意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讲解,然后组织讨论进行体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方法是什么。经过讨论,明确:
体积单位间的换算与长度单位间、面积单位间的换算方法基本相同,即:一审二定三想四算。一审是审题,弄清单位的换算是从高到低还是从低到高;二定是定方法,从高到低用乘法(乘进率),从低到高用除法(除以进率);三想是想进率是多少;四算是算出结果。
2.
基本练习。
(1)0.3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300)
(2)1.08立方米=(
)立方分米(1080)
(3)4600立方分米=(
)立方米(4.6)
(4)3450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3.45)
(5)52.64立方米=(
)立方米(
)立方分米(52,640)
3.
解决问题。
(1)80根方木,堆成一个长2米、宽2米、高1.5米的长方体。平均每根方木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合多少立方分米?
(2)一段方钢,长2米,横截面是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这段方钢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已知1立方厘米的重量是7.8克,这段方钢重多少克?(订正时,说明要先把米换算成厘米比较简便)
(3)立新农具厂要砌一道长15米,厚24厘米,高3米的砖墙。如果每立方米用砖525块,一共要用砖多少块?(订正时说明,先把厘米换算成米较简便)
参考答案:
(1)2×2×1.5÷80=0.075(立方米)0.075立方米=75立方分米
(2)2米=200厘米,5×5×200=5000(立方厘米)7.8×5000=39000(克)
(3)24厘米=0.24米525×(15×0.24×3)=5670(块)
四、课堂小结
1.
看书质疑。
2.
说说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解题时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36、37页练习八第3、4、7、8题。
第10课时
教学内容
容积和容积单位(1):教材第38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容积的意义,掌握容积的计算方法,知道容积与体积的联系和区别。
2.认识常用的容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3.
感受1毫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容积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容积单位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电脑、CAI课件、薄纸盒.学生每个学习小组准备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厚1厘米的长方体无盖木盒、细沙、药水瓶、墨水瓶、洗发水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请同学们拿出长方体木盒,四人学习小组的同学相互合作,先测量这个木盒的有关尺寸,再算出这个木盒的体积。
3.把准备好的细沙倒满木盒,请各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怎样计算木盒里面细沙的体积?
(学生反馈:计算木盒里面的体积.)
4.请四人学习小组的同学再次合作,先测量木盒里面的长、宽、高的长度,再计算出细沙的体积。
过渡;这个木盒里面装满的细沙体积,就是这个木盒的容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物体的容积和容积单位。(板书课题)
二、新课教学
1.认识容积。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8也内容,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①什么是物体的容积?
②容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
③计算容积,一般用什么单位?
要求:在阅读教材的同时,边思考边用笔在书上勾画出上面的问题。
(2)教师提出问题:有人说,刚才装沙木盒的容积就是这个木盒的体积,这句话对吗?为什么?请四人学习小组的同学再次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来说明上述说法的错误,也可以从前面计算的木盒体积和装沙体积的结果来说明其错误。
(3)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知道:一般来说,物体的容积比它的体积要小一些。
教师出示一个薄纸盒,告诉学生:当容器的壁比较薄,有时把壁的厚度忽略不计,这时容器的容积就近似的与体积相等。
2.认识容积单位。
(1)计算液体的体积,一般用什么单位?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再次自学课本第40页.
(2)多媒体演示。
①出示量杯和量筒图,指导学生分别认识量杯和量筒上的“升”和“毫升”的刻度。
②演示在量杯中装入1升红颜色的水,在量筒中装入1毫升红颜色的水,使学生认识1升和1毫升。
(3)请同学们拿出带来的药水瓶、墨水瓶和洗发水瓶,看一看它们的标签,一瓶药水有多少毫升?一瓶墨水和一瓶洗发水呢?然后请同学们估一估,一瓶纯净水大约有多少毫升?一个热水瓶大约能装水多少升?
(4)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继续看多媒体演示:
①出示一个容积是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把量杯中1升红颜色的水倒入这个容器中,正好装满。学生观察后得出:1升=1立方分米(板书)。
②再出示一个容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容器,同样把量筒中1毫升红颜色的水倒入其中,也正好倒满。学生观察后又得出:1毫升=1立方厘米(板书)。
(5)提问:1立方分米等于多少立方厘米?你能根据这个关系和上面所学的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推出1升等于多少毫升吗?分四人学习小组再次讨论。
(学生反馈,板书:1升=1000毫升)
三、巩固练习
教学例5。
1.
出示例题后,引导学生审题,弄清已知什么和要求什么,然后说一说解题思路。
2.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汇报,全班集体订正。
5×4×2=40(dm3)
40
dm3=40
L
答:这个油箱可装汽油40
L。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40、41页练习九第1、2、4、5题。
第11课时
教学内容
容积和容积单位(2)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材第39页的例6。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长方体和正方体容积的计算方法。
2.
能根据实际情况,应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3.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难点
运用具体方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什么是容积?
2.
容积的常用单位有哪些?
通过复习,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像橡皮泥、梨、石块等形状不规则的物体,怎样求得它们的体积呢?
例6:设法求出下面两种物体的体积。
1.
阅读与理解
教师让学生阅读例6,说一说知道了什么信息?要解决的什么问题?这些物体分别有什么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汇报。
提问:你能求出它的体积吗?
2.
分析与解答
生:把橡皮泥捏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用尺子量出它的长、宽、高,就可以算出它的体积。
师:说得好,那么怎样求梨的体积呢?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并汇报。
最优方法:把它扔到水里求体积。
教师给每个小组一个量杯,一个梨,一桶水,请大家动手实验,把实验的步骤记录下来,然后汇报试验过程:
先往量杯里倒入一定量的水,估计倒入的水要能浸没梨后,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接着把梨放入量杯,要让其完全浸没再看一下刻度,并记下。最后把两次刻度相减就是雪花梨的体积,即
450-200=250(mL)=250(cm3)
3.
回顾与反思
(1)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梨的体积?学生展开讨论后并回答。
(2)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要注意什么?要记录哪些数据?(要注意把物体完全浸入到水中,要记录没有浸入之前的刻度和完全浸入之后的刻度)
(3)想一想,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测量乒乓球、冰块的体积吗?为什么?(也是可以的,但必须把它们完全浸入水中)
三、巩固练习
1.
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7题。
本题是求珊瑚石的体积。求珊瑚石的体积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总体积-水的体积=珊瑚石的体积;
方法二:上升部分的水是一个小长方体,求小长方体的体积。
2.
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8题。
本题是巩固用排水法求体积的基本数量关系,其数量关系是:上升水的体积=假山石的体积。
2.
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13题。
本题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体会等量代换思想。教师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共同计算,得出结果。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材第41页练习九第9~11题。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
探索图形:教材第4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正方形的特征。
2.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获得一些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有趣,激发主动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学会从简单的情况中寻找规律,采用化繁为简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规律的归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征?
复习正方体的特征,导入新课的教学。
二、新课教学
1.
提出问题。
用棱长1
cm的小正方体拼成如下的大正方体后,把它们的表面分别涂上颜色,①、②、③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块?按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④、⑤个正方体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呢?
2.
探索规律
教师让学生四人一组,小组合作研究,
活动要求:①用小正方形摆出相应的图形;②观察每类小正方体都在什么位置;③把结果填写在表格中;④观察表中的记录,寻找规律。
各小组进行实验,填写表格。
三面涂色的块数
两面涂色的块数
一面涂色的块数
没有涂色的块数
①
8
0
0
0
②
8
12
6
1
③
8
24
24
4
④
⑤
(1)三面涂色的块数: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原来大正方体的8个顶点的位置。
(2)两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原来大正方体的棱的位置(除去顶点的8个位置其他都是两面涂色的)。
①中是0个;②中是12个(每条棱只有1个两面涂色);③中是24个(每条棱中有2个两面涂色:2×12)。
(3)一面涂色的块数:正方体没一面的中间位置。
①中是0个;②中是6个(每一面中间只有1个一面涂色);③中是24个(每一面中间有4个一面涂色:4×6)。
(4)没有涂色的块数:总块数-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
①中是0个;②中是1个;③中是4个。
通过交流,学生初步发现规律:
三面涂色的块数
两面涂色的块数
一面涂色的块数
没有涂色的块数
①
都是8个
0
0
0
②
1×12=12
12×6=6
13=1
③
2×12=24
22×6=24
23=8
3.
验证猜想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你能猜想一下第④个、第⑤个大正方体的结果吗?
学生根据上面的规律进行猜想,列表如下:
三面涂色的块数
两面涂色的块数
一面涂色的块数
没有涂色的块数
④
8
36
54
27
⑤
8
48
96
64
教师课件演示,验证学生猜想。
4.
总结规律。
(1)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都在大正方体的顶点的位置。因为正方体有8个顶点,所以都有8个。
(2)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棱上除去两端的位置,因为正方体有12条棱,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12个。
(3)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在每个面除去周边一圈的位置,因为正方体有6个面,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2×6个。
(4)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在大正方体里面除去表面一层的位置,所以有(每条棱上小正方体块数-2)3个,或者,用总块数-三面涂色的块数-两面涂色的块数-一面涂色的块数。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44页第(2)题:数正方体的个数。
第1个图形的小正方体总数:1+(1+2)=4
或1×2+2×1=4
第2个图形的小正方体总数:1+(1+2)+(1+2+3)=
10或1×3+2×2+3×1=10
第3个图形的小正方体总数:1+(1+2)+(1+2+3)+(1+2+3+4)=20或1×4+2×3+3×2+4×1=20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参照第44页第(2)题,如果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4、5个图形的小正方体是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