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回延安
1.【读准字音】 给下列加点字和多音字注音。
糜子( ) 肩膀( ) 延安( )
树梢( ) 脑畔( ) 眼眶( )
肚 铺
2.【辨清字形】 根据拼音写汉字。
dēng( )时 油mó( )
一zhǎn( )灯 chì( )卫军
3.【识记词义】 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呼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打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5)________:一回又一回。
(6)就算罪犯逃到________,我们也要把他们抓住。
(7)和他在一起,觉得很自在,可以________地聊天。
4.《回延安》这首诗通过描写诗人回到延安的经历,展开回忆,展望未来,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以诗人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分为五个部分: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祝延安。
B.“一头扑在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无比激动的心情,可以从一个“扑”字看出来。
C.诗人描绘团聚场面时,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如米酒、油馍、木炭火、土炕、窑洞、白窗纸、红窗花等等,烘托了热闹的气氛。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是排比,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过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披彩虹”“迎春风”“换新衣”是拟人手法,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6.《回延安》一诗的感情线索是什么?
7.诗人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革命圣地延安的地方特色。请按下面的提示写出有关诗句。
(1)延安人特殊的居住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延安人喜爱的衣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延安人居室的装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延安人待客的方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诗歌的第一部分,诗人是怎样表达他回到延安时的激动心情的?
9.诗歌的结尾两句是:“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这首诗是1956年3月9日诗人于延安写的,当时诗人并没有离开延安。那么,这样的结尾,是不是不合适呢?
阅读《回延安》节选,回答问题。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
小米饭养活我长大。
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
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手把手儿教会了我,
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
革命的道路千万里,
天南海北想着你……
10.“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运用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故乡亲人______________。“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运用________的表现手法,强调“我”和延安之间________的关系。
11.“手把手儿教会了我”,延安到底教会了“我”什么?
10.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12.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有什么表达效果?
课时作业
[2 回延安]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糜子(mí) 延安(yán)
柳林铺(pù) 树梢(shāo)
B.心窝(wō) 白羊肚(dù)
油馍(mó) 脑畔(pàn)
C.肩膀(bǎng) 眼眶(kuāng)
登时(dēng) 赤卫军(chì)
D.气喘(chuǎn) 浪花(làng)
明镜(jìng) 高潮(cháo)
2.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历害 心窝 呼唤 红旗飘飘
B.羊羔 革命 脚步 天南海北
C.浪花 发展 高潮 鸡毛信
D.欢喜 窗花 头顶 杨家岭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立刻)
B.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头上)
C.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D.天南海北想着你……(相距遥远的不同地方)
4.2019·德州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它在纵横线条中凝聚哲思,于黑白方圆中演绎热情。
C.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
D.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
5.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聊起最近读什么书或喜欢什么作品时,很少有人提到《聊斋志异》《红楼梦》《骆驼祥子》等文学经典,这种现象确实令人担忧。
B.是天气比往年热呢?还是自己的身体虚呢?这么一想,他忽然不那么昏昏沉沉的了,心中仿佛凉了一下。
C.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D.近来,“共享经济”的概念大热,单车、汽车、充电宝等都打着共享的旗号在运营。共享设施如何配置?执法部门又该如何管理呢?
6.对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③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④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A.①对比 ②互文 ③拟人 ④夸张
B.①对比 ②对偶 ③拟人 ④拟人
C.①对偶 ②对偶 ③拟人 ④夸张
D.①对偶 ②互文 ③拟人 ④拟人
7.根据下面所给的上联,根据诗歌《回延安》的内容对出下联,要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
上联:独立寒秋,毛泽东追忆峥嵘岁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是知名度最高的红色旅游资源富集区。学了《回延安》后,班里开展了以“传承延安精神,感悟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根据相关要求回答问题。
(1)延安腰鼓号称“陕北独特的天下第一鼓”。腰鼓队员们舞起来苍劲刚健,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请你观察下面两幅图片,展开联想,描绘腰鼓表演的情景。
(2)请你结合下面的材料,为延安旅游写一则宣传语。
延安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相传人类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三黄一圣”(黄帝陵庙、黄河壶口瀑布、黄土风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誉中外。延安更是中国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现在,延安已成为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
(3)以下是本次活动的构思框架提纲,请把这个构思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80字左右。
(4)假如你也参加了本次社会实践活动,请在你的QQ“说说”里写一段话,谈谈你的收获或体会。要求:主题明确,感情真挚,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乡愁四韵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蜡梅香啊蜡梅香
母亲一样的蜡梅香
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蜡梅香啊蜡梅香
9.说说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它们有什么特点。(4分)
10.试分析“一瓢、一张、一片、一朵”等词语的准确性。(4分)
11.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3分)
12.阅读诗的第一节,我们可以联想到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__。”读诗的第三节,我们可以联想到杜甫《春望》中的诗句:“烽火连三月,______________。”(2分)
13.有人说余光中的《乡愁四韵》“无理而妙,富于别趣”,如按照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请你谈谈自己的理解。(4分)
14.贺敬之在表达自己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时,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如“抓”“贴”“搂”“扑”等,可谓生动、形象、传神。请你也准确运用动词,写一个小片段。
详解
1.méi bǎng yán shāo pàn kuàng dǔ dù pù pū
2.登 馍 盏 赤 街 衔 楼 缕
3.(1)召唤。(2)立刻。(3)派。(4)鸡毛信 (5)几回回 (6)天涯海角 (7)天南海北
4.歌颂延安、歌颂延安人民、热爱延安
5.[解析] D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不是排比。
6.这首诗的感情线索是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诗人以饱满的激情,回忆延安的战斗生活,赞颂延安的巨变,展望延安的未来,表现了诗人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诗人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7.(1)满窑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2)白羊肚手巾红腰带。(3)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4)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8.①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反映其内心的激动,如“抓”“贴”“搂”“扑”等。“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外在的动作,传神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②省略号的运用,能启发读者想象,使人觉得诗歌除了文字内容之外,还有不尽之意,无法一一陈说,而是让读者去体味、联想。③拟人化的环境描写,反映出的恰恰是诗人内心的感受;与其说是“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还不如说这是诗人的心在歌唱,在欢笑。
9.合适。①“再回”紧扣开头和题目中的“回”字。由“回”开头,又回到“回”字,首尾呼应。②虽然诗人还未离开延安,但离开延安是必然的。诗人不舍得离开延安,因此用了这样富有浪漫色彩的结尾,来表示诗人与延安无法分割的感情。③这样的结尾,还包含了诗人对延安必定会与祖国各地一样,飞速发展,大步前进的预见。因此,人虽未离,思想已飞到了将来,诗人顺着历史的合乎逻辑的发展,预见了未来延安的更为动人的情景,因此,他希望到了那时,“再回延安看母亲”。这样的结尾,正是言简意深,意深而情更深。
10.拟人 热烈欢迎诗人 比兴 被养育与养育
11.延安教会了“我”生产、斗争的知识和本领。
12.诗歌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来描写当年的延安生活。“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兴中兼比,以“树梢”“树枝”“树根根”的一体关系,引出并喻指自己和延安山水、延安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兴中兼比,以“羊羔羔”吃奶长大,引出并喻指延安人民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兴中兼比,以“东山”“西山”的茂盛庄稼,引出并喻指自己投身革命锻炼学习。这三个兴中兼比的诗节,逐节递进地表现出诗人和延安、延安人民的亲密关系。
【作业】
1.[解析] D A项,“糜”应读“méi”;B项,“肚”应读“dǔ”;C项,“眶”应读“kuàng”。
2.[解析] A “历害”应为“厉害”。
3.[解析] B “脑畔上”在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4.D
5.[解析] B “是天气比往年热呢”和“还是自己的身体虚呢”之间应该使用逗号,这是选择性问句,而非直接问句。
6.A
7.示例:重回延安,贺敬之表达思念深情
8.(1)示例:陕北汉子,脚踏厚厚的黄土,忘情地舞了起来。他们前进,后退,踢腿,转身,辗转腾挪如入无人之境,勇猛如虎,翻卷如龙,酣畅淋漓,飞扬激越。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热烈的舞蹈。
(2)示例:品味延安风情,游览革命圣地。
(3)本次活动以“红色主题”为中心,分准备和实施两个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制小红旗和排练节目两个步骤;实施阶段分走长征路、看老红军、表演节目三个步骤。
(4)示例:本次活动收获很多,我真正领会了毛主席的那句话:“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深刻领会了长征精神的内涵。
9.意象有“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蜡梅香”。这些意象都是思乡的代表,是故乡的象征,是思念故乡之情的载体。
10.这些词语均言量之小,从而突出思乡情之深,因为只要有一点点就能解思乡之渴。而且,这样的词语与它们各自的宾语中心语搭配得十分恰当,读来让人觉得很有意味。
11.诗歌运用比兴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乡愁。“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蜡梅香”等意象兴中兼比,引出并喻指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12.举杯销愁愁更愁 家书抵万金
13.示例:诗人的匠心在于:用“一张海棠红”来强调“红”,以突出红得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用“一朵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用“一朵蜡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蜡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
14.示例:百米短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仔细观察着我们班的“短跑猛将”23号运动员:他的脸绷得紧紧的,眼睛注视着前方;很快,他双手叉腰,左脚后跟抬起,脚尖着地用力转自己的脚腕,然后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活动了右脚腕。紧接着他又在原地高抬腿跑步。最后,他双手按住膝盖,活动膝关节。听到“各运动员做准备”的口号,23号马上来到自己的起跑地点,身子成蹲姿前曲,左脚尖顶住起跑线,右膝盖着地,双手四指并拢,与拇指叉开在腿的两侧压住起跑线。这时发令员高喊“各就各位”,23号立刻抬起臀部,两腿伸直身子成弓形。随着“砰”的一声枪响,23号像离弦的箭冲向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