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二课时 耳与听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知道耳的结构与各部分功能,学会自主学习
(2)会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会总结归纳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耳的结构”与课件,让学生说出耳的结构和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耳的结构”立体模型组装培养学生的三维立体观念
(3)通过课件演示“听觉的形成”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耳的卫生保健知识,对学生进行良好卫生习惯的教育。(2) 通过对聋哑人的介绍,呼吁关心爱护残疾人,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注健康、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前一课时学完“眼与视觉”的知识之后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容”内的延续,是神经系统知识完整性的充实。
学情分析
这节课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中耳、内耳的结构及听觉的形成以动画、影片的形式展现适合于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容易掌握。大多数学生为独生子女,对他们进行爱心和责任心教育非常的必要。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述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描述听觉形成的过程。
2.难点:描述耳的结构以及各个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课前准备: 音叉、耳的结构模型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耳的结构和功能和听觉的形成 感受振动产生声音,鼓膜的振动,观察听小骨的模型,描述声音在耳中的传递过程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总结。
用耳卫生 讨论引起耳聋的原因,以及保护听觉的措施 总结同学发言,引导同学思考调动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认识。
[新课引入]以邰丽华领舞的“千手观音”的舞蹈图片,感慨这些舞者虽然生活在无声的世界却给别人带来了这么美妙的舞姿,创造了世界上的奇迹,引入耳与听觉
[讲授新课]
一、耳的结构与功能
教师出示课件上的耳的结构的挂图,让学生自主看书学习,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记录下来。学生看书过程中,教师巡视,督促学生把问题记下来。学生埋首阅读教科书上的文字内容,并用笔在书上勾划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并将自己的疑问在书上作上符号或用问题的形式记录在笔记本上。(学生看完书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分组互助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要求将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学生讨论、争论、交流、帮助。记录下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让学生的问题得到很快地解决,这比老师的讲答好得多。因为学生天生喜欢与同龄人在一起玩耍、游戏,比较看重同伴的影响和作用,同学龄人之间)的影响要大于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在一起互相学习,之间(或同相互解答问题,会感觉到很有劲、很有趣。在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合作共事,学会了虚心请教,学会了取长补短,这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我采用洋思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先内化知识点,再检测巩固。
你说的对吗?
教师用鼠标点击课件“耳的结构”中的各个结构,课件随即对所指结构突出显示出来(或用教棍指挂图),让学生说出结构名称及功能,学生答对一个,课件即显示出正确的答案,如学生没有答对,教师要督促学生查找书上的相关内容,然后再继续下去,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中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即使进行巩固。学生认真观察并作出不同正确率的回答。
动手实践
请你们快速组装耳模型,比一比哪一组装的最快、最准确!分组完成组装游戏(如果没有事件分组的话可让学生到前台组装并向学生展示),确立耳的立体结构,为听觉的形成打基础。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适时创设“游戏”这一环节,会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同时可调节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学生在熟悉耳的各部分的结构。
然后让学生根据模型说出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在讲述外耳廓的功能时,可以加一个小活动,请同学们用手掌托在耳廓后边有什么感觉?生答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得更大了,进而说明耳廓有收集声波的作用。然后让学生用手指堵住外耳道,会立即觉得外边传来的声音变小或听不到了,说明外耳道有传送声波的作用。
二、听觉的形成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复习以下知识: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光线→眼→视觉神经→视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形成视觉
然后学生分组归纳总结出:
外界声波→( 耳廓 ) →( 外耳道 ) →鼓膜→( 锤骨 ) →( 砧骨) →( 镫骨 ) →( 耳蜗 )内有听觉感受器→( 位听神经) →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然后课件展示听觉的形成、让学生总结出听觉的形成过程,也可再用模型演示。
三、耳的卫生保健
由邰丽华的耳聋经历引出耳的卫生保健,并向学生及时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体会残疾人的困难,学会关爱别人。
拓展创新
1、为什么人们认为晕车、晕船与内耳结构有关?
2、为什么要在遇到大的声音时要堵住外耳道或张开嘴巴?
爱心体验
分发资料给学生(本校所处社区向阳小区中生活非常困难的聋哑人的事例,并附有住址和联系电话)。组织同学们展开讨论说一说我们应该如何帮助他们?同学们在学习了本节课内容之后,纷纷发表见解。(如从生活上帮助他们,捐资捐物;从精神上帮助他们,帮他们学习,让他们能够从书籍中得到趣味和鼓励;调查医疗事故,举行爱护听觉知识宣传,进行耳的卫生保健宣传;学习手语,与聋哑人进行交流等等。)
最后在感恩的心的音乐中,老师与同学们用手语感受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感激结束本节课。
让志愿者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让同学们猜测。
教学过程
教师:本来一句话就可以说明的事情,却花费了大家这么多精力。可见,听觉对我们的重要性。我们怎么听见声音的?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打开录音机,要求一位同学将手放在音箱表面)
学生:当录音机播放声音时,音箱振动。声音越大,振动越厉害。
教师:我们再来振动一下音叉。
学生:可以听到“嗡嗡”的声音。用手终止音叉的振动,声音消失。
教师:可见,声音来自振动。可以产生振动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一根琴弦,可以是蚊子的翅膀,也可以是我们的声带。声带的振动可以振动空气。我们用手可以很容易感受到。
学生:将手放在口腔前,发出声音,感受空气的振动。
教师:展示耳的模型,请同学们观察,什么结构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
学生:鼓膜
教师:空气能振动鼓膜吗?让我们做个实验:用手指将一页书展开,向绷紧的书页吹气
学生:手指感受到纸张的振动,听到低沉的声音。
教师:我们的鼓膜比纸张薄得多,也紧得多。空气中微小的振动就能使鼓膜振动。鼓膜里面还有什么结构?
学生:有听小骨。
教师:观察耳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示意图,描述听小骨和鼓膜、耳蜗的关系。想象一下当鼓膜振动的时候听小骨和耳蜗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听小骨前面紧紧连接鼓膜,后面连接耳蜗。鼓膜振动时,听小骨和耳蜗也会振动。
教师:声波的振动经鼓膜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有对声音敏感的听觉细胞,和视觉细胞一样,这些细胞受到振动后可以把声音的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后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想一想,耳的那些结构受到损伤可能引发耳聋?又有哪些行为会导致这些损伤?我们如何避免这些损伤呢?请按小组轮流回答,看哪个小组想得最全面。
典型例题
1.我们能够听见声音,产生听觉的位置是在: ( )
A.耳朵 D.鼓膜 C.耳蜗 D.大脑
【答案】D
【分析】尽管没有出现这些术语,但本题实际上在帮助学生区分接受刺激的感受器和产生感觉的神经中枢,这是学生很容易混淆的。这道题目帮助学生认识到来自生活的单纯的感性经验和科学事实可能是不一致的。
习题精选
1听觉感受器位于( )
A.半规管 B.前庭 C.耳蜗 D.咽鼓管.
2. 声波形成到听觉形成需经过( )
①听小骨 ②鼓膜 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A.声波→①→②→③→④→⑤
B.声波→④→②→①→③→⑤
C.声波→④→①→②→③→⑤
D.声波→④→③→①→②→⑤
3. 中耳炎是因为病菌从( )
A.外耳道进入中耳 B.咽喉进入中耳
C.半规管进入中耳 D.耳蜗进入中耳
4. 判断题:耳垢是由外耳道皮肤里腺体的分泌物和脱落的表皮混合而形成的,对耳有保护作用。
参考答案:
1.C 2.B 3B 4.√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