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3.2 大气受热过程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3.2 大气受热过程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2-08 15:4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大气受热过程

【教材分析】
本课为新教材湘教版第三章第二节内容,这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本节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1.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探究知识内在联系,认识事物是有普遍联系、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辨证唯物观。应用大气受热状况原理,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
2.综合思维: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性质,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并学会运用相关原理解释某些地理现象
3.区域认知: 能用各种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通过探究活动,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4.地理实践力:在室外不同天气,观察大气受热状况的差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难点:保温作用原理分析,大气受热状况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导入 1.低层大气有哪些成分?其功能是什么2.大气的垂直分层分为哪几层?各层有什么特点? 思考并回答提问 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准备
基础梳理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以下基础知识梳理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反射作用(1)表现:①云层: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②较大颗粒的尘埃:空气中较大颗粒越多,反射越强。(2)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3)现象: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白天的气温相对较低。2.散射作用(1)表现: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2)特点:大气的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3)现象3.吸收作用(1)特点:大气的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①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②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③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2)表现①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特别提醒:(1)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分布是不均匀的,由低纬向两极递减。(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并不能完全被地面吸收。其吸收的多少与地面性质(地面反射率)有关,反射率越大,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越少。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保温过程(1)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射向地面,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射向大气,大气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增温后,也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2)大气辐射中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2.表现: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云层越厚、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3.现象: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云层越厚、空气湿度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特别提醒:(1)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2)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阅读课本后归纳 为接下来的探究做准备
设置情景 实例1:晴朗的白天比多云的白天气温低实例2:《闯关东》中用制造烟雾来防霜冻。实例3:当地球位于近日点时我们这儿很冷,而位于远日点时,却很热。 回忆情境并思考原理 用实例帮助学生进入情景,简单思考有助于学生下面活动的开展。
小组活动 你能说明原理吗?为什么?指导学生以教材为参照,然后分为3组进行讨论。活动要求:前后四人为一组,各组选一位组长负责讨论的进度和质量,选一位记录员记录本组探究的结论,选一位发言人,发言时间为5分钟,各小组之间也可以相互咨询 先看书,然后分组活动。小组协作探究实例的成因并适当配备简单的板图加以说明。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整体参与,增强学生对知识原理的理解。通过配图说明,强化理解记忆。
反馈反思 创设让学生主动、积极发言的场景,激励学生将本组总结与其他小组总结进行交流。教师起主导作用,只对其中的科学性错误给予纠正。 各小组展示本组的讨论探究协作成果,小组间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完善本阶段学习成果,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小组交流,反馈自主学习效果和思维创作成果,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听取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弥补自身不足。
及时点评 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氛围、效果、创造性思维等做点评,激发学生对合作学习及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发掘其对地理学科的更深层次的学习欲望。 小组展示自主探究学习成果,适时补充完善知识结构网络。反思对知识的理解是否全面,综合分析理解能力是否完备。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师总结 在黑板上进行空格式板书,见板书设计。请学生根据刚才看书和讨论的结果将板书填写完整。 学生填写板书,没有邀请的同学将板书抄写在笔记本上。 对知识做系统全面概括、总结,学会学习、分析、表述,形成正确的逻辑观,完成对知识的吸收、运用和创造。
反馈反思 邀请学生完成,其他同学参与发言补充,将知识系统完善。 对自己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很好的了解 在反思中不断进步,在反思中更快成长。
探究反馈 针对所学内容,完成以下几个实例的分析一天中温度最低的时候为什么是日出前后?为什么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会导致全球变暖 学生个人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出发,正确运用地理原理寻找答案, 及时反馈,暴露问题,强化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学会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
课堂练习 教师课件出示下列习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考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1~3题。1.对图中箭头描述正确的是( )A.B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B.D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C.F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D.E表示大气逆辐射2.燃烧秸秆可减轻农作物的冻害,起作用的是图中字母代表的( )A.AB.BC.CD.D3.晴天比阴天气温高,是因为( )A.A强B.B弱C.E强D.D强解析:第1题,B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A错误;D是大气逆辐射,B错误;F表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C正确;E表示地面辐射,D错误。第2题,燃烧秸秆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增强了大气的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可减轻农作物的冻害,D是大气逆辐射,选择D。第3题,晴天比阴天气温高,是因为晴天大气中水汽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即B弱,选择B。答案:1.C;2.D;3.B考点二:气温及其影响因素下图为非洲大陆局部区域某月份平均气温(单位:℃)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4.控制图中①②③三条等温线基本走向及数值递变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B.洋流C.纬度D.海陆位置5.图中R地的气温数值可能是( )A.16B.20C.23D.27解析:第4题,由图可知,图中①②③三条等温线基本走向与纬线平行,数值从低纬向北极递减,所以主导因素是纬度。第5题,R地有一条闭合等温线,其数值可能是20或25;图中R地为尼日尔河的发源地,地势较高,故R地气温的值应小于20℃,选A。答案:4.C;5.A 学生思考后回答 以练促学 巩固提升
【教材反思】
1.把握教学重难点,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
2.要求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进行板书描绘更加直观便于记忆。
3.采取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视频展示、flash动画播放等方式加深学生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