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制的“Y两优2号”百亩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 kg,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据此回答1~2题。
1.水稻长势监测依据的是植被指数图的对比,而植被指数图的绘制依据的是下图所示的某地理信息技术工作的主要环节,该地理信息技术可能是( )
→→→→
A.全球定位系统 B.遥感技术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实时监测和预报水稻病虫害所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
B.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数字地球
D.遥感技术、全球定位系统
解析:第1题,遥感技术由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装置、数字或图像处理设备等组成,其可用于估算粮食产量。第2题,对病虫害的实时监测可运用遥感技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需要运用地理信息系统。
答案:1.B 2.B
某年8月8日凌晨,甘肃舟曲发生了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舟曲县城20多栋中高层楼房和上百户民房被整体冲入白龙江河道,使河床抬高6~10 m,形成堰塞湖。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读图,完成3~5题。
3.图乙中三个聚落都受到堰塞湖的不利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 )
A.a、b、c B.b、c、a
C.b、a、c D.c、b、a
4.为了能快速获取山体滑坡及堰塞湖的有关信息,最需使用( )
A.RS B.GIS
C.GPS D.数字地球
5.与图乙中聚落分布规律最相似的地区是( )
A.青藏高原 B.江南水乡
C.东北地区 D.内蒙古高原
解析:第3题,依据题目文字材料和示意图可以推知,b聚落已处于堰塞湖中被水淹没。c位于堰塞体以下,容易受到垮坝的威胁。a位于河流上游,基本上不受影响。第4题,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山体滑坡及堰塞湖水情、水势的进展情况,为防灾减灾和快速反应提供依据。第5题,图中聚落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聚落有如此分布规律的地区是青藏高原。江南水乡聚落多沿河分布,东北地区聚落多分布在平原上。内蒙古高原聚落为蒙古包,具有迁移性。
答案:3.B 4.A 5.A
棉花遥感识别是棉花种植面积遥感估算的关键,以下是我国北疆地区不同日期棉花光谱信息与其他作物光谱信息的曲线分析图(下图)。图中前3个波段为可见光波段(分别为蓝波段、绿波段、红波段),第4波段为近红外波段。读图,回答6~8题。
6.容易将棉花从其他作物中识别出来的最佳波段是( )
A.蓝波段 B.绿波段
C.红波段 D.近红外波段
7.根据图中信息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6月份和9月份相比,棉花遥感识别最佳时期在6月份
B.盛絮期棉花反射率明显降低
C.北疆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D.棉花随着植株增高、叶片增多,叶面积系数增大,覆盖率增大,反射率逐渐降低
8.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会有不同的反射率,据此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监测的有( )
①近海赤潮灾害 ②人口分布 ③海上石油污染 ④工业生产总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第6题,第4波段为近红外波段,棉花与番茄、玉米反射率差异明显,故选D项。第7题,由坐标图可知,棉花盛絮期为棉花遥感识别最佳时期,这一时期棉花反射率明显降低。我国有三大产棉区,北疆地区是其中之一。棉花随着植株增高,叶片增多,叶面积系数增大,覆盖率增大,反射率逐渐升高。第8题,遥感不能监测人口分布和工业总产值,故选D项。
答案:6.D 7.B 8.D
读下图及材料,完成9~10题。
在卫星图像上可以判读水系的形态特征。水系的形态与地质构造、岩性和地貌有密切的关系,例如,树枝状水系表现为支流与主流以锐角相交,主要分布在岩性均一、基岩较软的地区(如砂岩、页岩、黄土及海岸平原沉积岩发育的地区)。格状水系表现为支流与主流以直角相交,主要分布在垂直交叉的断裂、裂隙发育的沉积岩地区。
9.关于上述判读卫星遥感影像的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判读水系形态只能利用间接解译标志
B.根据水系形成推断地质构造和地貌是利用间接解译标志
C.在洪水期和枯水期拍摄的卫星影像其水系形态完全相同
D.河流和道路在卫星影像图上都是线状,无法应用直接解译标志加以判别
10.放射状水系的分布地区一般不会出现在( )
A.海岛 B.火山
C.孤山 D.平原
解析:第9题,判读水系形态可以运用色调、形状等直接解译标志,借助某些地物信息推断其他相关地物,这属于间接解译标志。河流在洪水期水量可能增加而导致水系形态变化。河流和道路可以通过形状及其变化等直接解译标志区分。第10题,水系呈放射状,说明中部高四周低,海岛、火山、孤山都有可能。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出现的机会较少。这也是一个利用间接解译标志的例子。
答案:9.B 10.D
判读卫星遥感图像时常使用对比分析法,具体来说就是对不同时间、不同地面物体的卫星图像进行对比和分析。如下图所示,虚实两线分别代表玉米和大豆两种农作物在不同时间对两种不同电磁波的反射强度(图中符号分别代表播种30、75、100、140天后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强度)。读图,回答11~12题。
11.区分两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最佳遥感图像应拍自播种( )
A.30天后 B.75天后
C.100天后 D.140天后
12.该卫星图像可能拍自( )
A.江汉平原 B.松嫩平原
C.洞庭湖平原 D.太湖平原
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两种农作物反射的电磁波强度在30天后差别最大,对比最鲜明,所以区分两种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最佳遥感图像应拍自播种30天后。第12题,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大,是当地主要的农作物,而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太湖平原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主要油料作物是油菜。
答案:11.A 12.B
二、非选择题
13.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精准农业”是指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获取农田作物产量和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如土壤结构、地形、植物营养、含水量、病虫害等)实际存在的空间及时间差异性信息,分析影响农田产量差异的原因,并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效的调控措施,区别对待,按需实施定位调控的“处方农业”。
材料二 水分含量对玉米叶子反射率的影响。
(1)据图可知,玉米叶子水分含量与反射率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监测玉米缺水状况,首要采用的现代化技术是( )
A.全球定位系统(GP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遥感(RS)
D.决策支持系统(DSS)
(2)玉米反射率较高的波段为( )
A.红外线 B.可见光
C.紫外线 D.X射线
(3)依据上述原理,举例说明遥感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解析:第(1)题,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及环境监测。第(2)题,由图可读出,反射率较高的波段在0.76~1.3微米之间,属于红外线。第(3)题,遥感在农业生产中可用于监测农作物生长环境及其生长状况、估产等。
答案:(1)玉米叶子水分含量越高,反射率越低 C
(2)A
(3)监测作物生长环境及其状况,如土壤湿度、作物水分含量、病虫害程度等;进行作物估产;监测土地利用状况及其变化等。(合理即可)
14.读黄河三角洲及附近地区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河三角洲及其附近地区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图中左下角为拍摄日期)。
材料三 黄河三角洲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本区发展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1)材料二中黄河口及其附近地区的卫星影像图主要是通过________技术获取的,入海口处陆地影像图颜色深浅不一,这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三张影像图中看出,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造成其变化的直接原因。
解析:第(1)题,通过同一地点不同时段遥感影像的对比分析,可以动态监测环境问题的发生,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势。第(2)题,对比分析黄河三角洲三幅图的差异,即可获知三角洲面积变化的特点。
答案:(1)RS(或遥感) 刚形成的陆地厚薄不均
(2)先扩大,后缩小 扩大的原因是中游河段输沙量在增加,缩小的原因是黄河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
课件41张PPT。第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第二节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01 课前 自主预习02 课堂 合作探究03 拓展 能力提升04 随堂 即时演练05 课后 限时训练知识点一 遥感技术
1.遥感概述
(1)原理:不同地物对电磁波发射、反射和_______的特性不同。
(2)概念:借助对__________敏感的仪器,在不与探测目标接触的情况下,记录目标物对电磁波的辐射、反射、散射等信息,揭示目标物的_____、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吸收电磁波特征瞬时成像 动态监测 遥感平台 (2)遥感分类航空主动式可见光遥感知识点二 遥感技术的应用
一、遥感与资源普查
1.重要应用领域:勘探_____资源,调查生物资源和水资源。
2.具体应用矿产假彩色图像反映的地物颜色不是其真实颜色
在成像过程中如果分类和还原没有按照对应关系,相片的色彩为人工合成,与天然实物色彩不同,就不可能为真彩色,而被称为假彩色,地物颜色并非其真实颜色。二、遥感与环境灾害监测高分辨率 灾害 探究一 遥感的工作原理
下图是遥感卫星接收不同地物反射信息示意图。结合材料探究:
(1)卫星上获取地物反射信息的装置是什么?
答案:传感器。
(2)图中不同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是否相同?
答案:不同地物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不同。
(3)遥感技术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案:不同的地物或同一地物的不同状况,辐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不同。遥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来探测地表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从而提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完成远距离判别物体。1.遥感的关键装置——传感器2.遥感的工作流程
(1)流程。(2)图示。方法技巧 图示法记忆遥感的原理拓展延伸 各种遥感影像的特征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读图,完成1~3题。1.图中,重度病害植物反射率高于健康植物反射率的波段是( )
①红外线 ②X光 ③可见光 ④紫外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2.根据图中的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①划分植物类型 ②判读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
③监测树木的生长状况 ④估计粮食作物的产量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3.不同的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根据这个原理,可以利用遥感的工作有( )
①判断水体污染 ②判断人口分布 ③分析城市大气污染状况 ④估算工业生产总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第1题,从图中重度病害和健康植物反射波率曲线可看出,符合题意要求的波段主要集中于可见光和红外线。第2题,依题意,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因为图中很明显地反映出不同生长状况的植物反射波率不同,由生长状况不难判断粮食作物的产量。第3题,不同地物和地物的不同状况有不同的反射率,则污染水体与未污染水体的反射率也会不同,城市大气的污染程度不同,其反射率也会不同。据此,能用遥感技术来判断水体污染和城市大气污染程度。
答案:1.D 2.D 3.A探究二 遥感的应用
中新网2016年6月22日电 针对2016年6月20日晚江西鄱阳县河堤溃口洪涝灾害,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紧急启动国内遥感卫星数据获取机制、国际空间与重大灾害合作宪章(CHARTER)机制和重大自然灾害应急无人机监测合作机制,对灾区进行持续动态监测,开展灾害范围与损失评估工作。结合材料探究:
(1)遥感在洪涝灾害监测中的应用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案:传统水文资料收集方式准确率低而且信息相对滞后,这样对洪涝灾害就不能迅速进行预测和及时作出有效的防治措施,而利用遥感影像对水文进行分析,可以克服传统方式的缺点,对灾害实行实时监测和及时预防,为各种预防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2)遥感在洪涝灾害监测中有哪些作用?
答案:可以观测到河堤溃口的位置、获得受灾区域的分布及面积,为分洪和灾后重建提供决策依据。1.遥感技术在资源普查中的应用2.遥感技术在环境灾害监测中的应用3.遥感技术在林业和农业方面的应用下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2.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解析:第1题,遥感一般指运用传感器对物体发射、反射和吸收电磁波的特性进行探测。主要获取的是地表的信息,对地下的物体无法观测。第2题,农业生产主要考虑的是水系、土壤、地形、地下水等自然因素,所以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②③④⑥。
答案:1.A 2.C图表判读(六) 遥感影像图片的判读
(1)特点:遥感影像图片主要呈现的是面状地物的分布变化特点,在命题中常以两幅或两幅以上的图片呈现,通过对比获取相应的信息。
(2)判读方法
①首先要明确遥感影像图片的主题内容。这是进行准确判读的前提。如格陵兰岛冰原面积变化遥感图,需要我们判读的是格陵兰岛的冰原面积的变化特征。②了解掌握遥感影像图片的基本解译标志、解译过程及注意事项,从而了解影像图片中的各种地物的差别及特征。包括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案、位置和布局等。如上图中我们可以抓住色调和形状两个要素进行判读,依据色调可确定图中的白色区域为冰原部分,依据其形状的变化可确定冰原面积的变化。
③对主题判读地物进行分析、推理,得到我们想要的结论。如对上图中两幅图的对比,可以发现格陵兰岛的冰原面积大大减小了,说明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其冰原面积的减少必然会对全球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典例] 据英国《每日邮报》消息:最新卫星照片显示,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岛屿。结合下图,完成(1)~(2)题。(1)要监测北极冰川面积的变化,应运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
(2)要想动态显示北极冰川面积近30年的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需要应用的技术手段为(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 D.数字地球[答题思路]
[答案] (1)A (2)C下图是2015年卫星拍摄的京津地区夜景照片,从中可以看到所示城区的( )
A.空间形态、道路格局 B.耗能状况、商业区分布
C.空间结构、经济水平 D.人口密度、功能区分布解析:该照片为卫星遥感图片,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可以看出京津地区的城市空间形态和道路分布格局,但不能反映出城市空间结构中各功能区的空间分布差异。
答案:A1.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物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地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遥感工作流程通常包括信息的获取与传输、接收与处理、分析与应用几个主要环节。卫星遥感系统中,直接接收、记录目标地物电磁波特性的仪器设备是( )
A.人造地球卫星
B.传感器
C.卫星信号地面接收器
D.制作遥感图像的高性能计算机
解析:卫星遥感系统中,直接接收、记录目标地物电磁波特性的仪器设备是传感器。
答案:B2.在科学考察中,利用遥感技术可以( )
A.获取卫星云图
B.查询地理数据
C.选择考察路线
D.对科考船实时导航
解析:获取卫星云图,利用的是遥感技术;查询地理数据、选择考察路线,利用的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功能;对科考船实时导航利用的是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功能。
答案:A3.下列各组遥感类型中分类方法不一致的一组是( )
A.航天遥感 航空遥感
B.主动式遥感 被动式遥感
C.微波遥感 大气遥感
D.环境遥感 地质遥感
解析:微波遥感是按电磁波的波谱范围划分的类型,大气遥感是按应用领域划分的类型。
答案:C4.在农业方面,运用遥感技术能够( )
①监测耕地变化 ②调查作物分布 ③估测粮食产量
④跟踪产品流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遥感技术能够迅速获取信息,在农业生产中可以监测耕地变化、调查作物分布、估测粮食产量,因此选择A项;跟踪产品流向需利用GPS技术。
答案:A5.同是遥感图像,飞机图像比卫星图像清晰度更高,主要是因为( )
A.飞机上的传感器更为先进
B.飞机的高度远小于卫星,受云量阻隔小
C.飞机上的图像比例尺大
D.飞机上的相片质量优越
解析:遥感按运载工具可分为航天遥感和航空遥感,在传感器相同的情况下,因飞机飞行高度远比卫星高度低,探测范围小,使得飞机遥感图像比卫星遥感图像比例尺大,图像清晰度高。
答案: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