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下图中阴影部分为我国某种水果集中产区。读图,完成1~3题。
1.该产区种植的优势水果可能是( )
A.柑橘 B.香蕉
C.苹果 D.葡萄
2.该水果集中产区所处的温度带是( )
A.亚热带 B.暖温带
C.中温带 D.寒温带
3.与②水果产区相比,①产区的优势条件是( )
A.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B.光照更充足,廉价劳动力多
C.种植历史悠久,科技水平高
D.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山东丘陵地区、辽东丘陵地区种植的优势水果为苹果。第2题,苹果集中产区所处的温度带是暖温带。第3题,①产区位于黄土高原,与②水果产区相比,光照更充足,廉价劳动力多。
答案:1.C 2.B 3.B
读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完成4~5题。
4.田纳西河流域的农业带为( )
A.乳畜带、玉米带
B.小麦带、玉米带
C.小麦带、棉花带
D.混合农业带、棉花带
5.美国西南部成为全国水果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
①地处亚热带,热量较充足
②濒临海洋,全年降水丰富
③光照充足,尤其是夏季,高温干燥,多晴天
④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4题,把田纳西河流域图和美国农业带分布图相叠加即可得出正确答案。第5题,美国西南部的水果和灌溉农业带为地中海气候,属于亚热带,热量条件好,而且夏季干燥,多晴天,光照条件也十分优越,因此①③说法正确。
答案:4.D 5.A
读图,回答6~8题。
6.下列关于四个地区农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地处云贵高原,以畜牧业为主
B.甲、乙均是重要的粮棉产区
C.丙地粮食作物以春小麦为主
D.丁地区属于商品谷物农业
7.对甲和丙两个地区农业发展均有限制的主要因素是( )
①干旱 ②洪涝 ③水土流失 ④风沙危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对四个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正确的是( )
A.甲地区要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乙地区要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丙地区要重视对中低产田的改造,提高单产
D.丁地区要大规模开发沼泽地,大力发展机械化生产
解析:甲地处河西走廊,是我国重要的粮棉基地,水资源短缺是其限制性因素。因此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科技水平是该地区今后农业的发展方向。乙地处滇南地区,热量充足,是我国重要的热带作物产区,今后应加大科技投入,改良品种,提高经济效益。丙地位于黄淮海平原,其粮食作物主要是冬小麦,旱涝、盐碱、风沙是其三大制约因素。今后应重视中低产田的治理,提高单产。丁地位于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目前存在着黑土冲刷,湿地退化等生态问题,今后应加强黑土培肥,切实保护现有的湿地,提高单产。
答案:6.D 7.B 8.C
我国曾经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下图是我国“三大仓”分布示意图,①为“北大仓”,②为“西大仓”,③为“南大仓”。读图,回答9~10题。
9.关于“三大仓”优势农作物匹配正确的一组是( )
A.①冬小麦 ②棉花 ③柑橘
B.①春小麦 ②棉花 ③天然橡胶
C.①春小麦 ②玉米 ③天然橡胶
D.①大豆 ②棉花 ③水稻
10.关于改造三大荒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北大荒森林面积减小
B.西大荒土地酸化加剧
C.西大荒土壤污染加重
D.南大荒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第9题,从图中看到,①是东北“北大仓”,该地种植春小麦,②为“西大仓”,长绒棉种植较广,③为“南大仓”,是天然橡胶基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第10题,南大荒地处热带,降水丰富,开荒易造成水土流失,故D项正确。北大荒开荒会造成湿地破坏,黑土养分减少,森林面积变化不大,故A项错误。西大荒地处西北,所以开荒易造成土地沙化加剧,故B项、C项均错误。故选D。
答案:9.B 10.D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11~12题。
1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
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1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
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解析:第11题,由材料中庄园经济的概念可知,该经营模式依托农业资源,该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说明农产品的知名度和质量得到了市场认可,在此基础上才能扩大规模,故B项正确。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发达的交通网、高精尖的技术水平是可以促进茶叶发展的条件,不是前提条件。第12题,传统茶园的产品主要以茶叶为主,现代茶庄园以茶为中心,延长茶的加工、储藏、销售等各环节,增加了产品种类,同时还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茶文化发展旅游业,增加了农业的经济效益。
答案:11.B 12.C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节选》,完成下列问题。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1)诗中描写的这种农作物在美国也有广泛种植,其种植区主要集中在下图中的(填代表字母)( )
(2)这里种植该作物的有利自然条件是什么?
(3)与我国相比,美国的这种作物在国际市场上更有价格优势,为什么?
解析:第(1)题,诗中的“五月”和“小麦覆陇黄”是关键词,说明诗人描述的是冬小麦收割时的繁忙景象;图中B处为春小麦的分布区,E处为冬小麦的分布区。第(2)题,E地位于美国中部的大平原上,属于密西西比河流域。这里种植农作物的有利自然条件可以从地形、土壤、气候等方面分析。第(3)题,机械化水平和专门化程度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技术和农药、化肥使用量影响作物质量;农业优惠政策可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1)E
(2)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光热充足、雨热同期、灌溉便利。
(3)美国小麦生产的机械化、技术化、专门化水平高,各项补贴政策高,滥施农药、化肥的现象很少,农作物的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均高于我国。
1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王国”。自1999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如图)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1 000多公顷,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1 000人,预计2020年种植面积达3 000公顷,年产剑麻纤维1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2)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
(3)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基洛萨靠近首都这一全国最重要的港口,有铁路相连接,交通便利;有河流流经,水源充足。第(2)题,剑麻产地气候湿热,剑麻收割后,不及时加工易腐烂变质,影响产品质量。第(3)题,中国公司在当地扩大剑麻生产与加工产业规模,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增加当地政府与民众收入,促进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
答案:(1)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2)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3)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课件53张PPT。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四节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01 课前 自主预习02 课堂 合作探究03 拓展 能力提升04 随堂 即时演练05 课后 限时训练一、美国农业生产条件
1.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温带机械耕作2.社会经济条件
(1)首要因素:追求效益。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__________起决定性作用。
(2)重要因素:__________条件、国家的政策与法规等。专门化交通运输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稳定性
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主要原因是错误地认为影响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是不变的,因此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具有稳定性。与社会经济条件相比,自然因素比较稳定,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和技术的提高,人类可以根据技术经济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例如人们利用塑料大棚、玻璃温室,可以对温度条件进行调节。二、美国的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专业自然经济效益自然资源劳动生产率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背景:农业发展过程中,曾因对农业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引发一系列严重恶果。如20世纪30年代的“黑风暴”。
2.目的:寻求适宜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保护__________和消费者的安全,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生态环境生态 精确 限耕 补贴 探究一 区域农业发展条件
材料一 美国本土气候类型分布图。材料二 美国本土地形与水系分布图。结合材料探究:
(1)美国发展农业生产有哪些有利的气候条件?
答案:美国本土大部分属于温带和亚热带,热量条件好,降水较多,且主要集中在夏季,水热条件配合较好。
(2)结合材料二,分析美国发展农业生产有利的地形、水源和土壤条件。
答案:美国本土中部是广阔的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和大规模经营。有密西西比河流经,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
(3)美国发展农业生产还有哪些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答案:科技水平高、机械化水平高、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等。美国农业生产条件及影响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读表,完成1~2题。1.表中的美国产区最可能位于( )
A.30°N~40°N西海岸
B.30°N~40°N东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D.五大湖区
2.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
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 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 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 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解析:第1题,根据表中美国苹果产区的气候资料可以判断其为亚热带气候,该地年降水量少于800毫米,不可能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美国30°N~40°N西海岸为地中海气候,表中的气候要素都与之相符合。第2题,因中国产区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都与北半球最适宜区的气候资料更为接近。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苹果的糖分积累,而非气温的年较差。美国产区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光照条件更优越。表格最后一列给出了三个地区的生产成本,不难看出中国产区的成本最低。
信息获取 由表中信息可知美国产区的1月平均气温为6~8℃,年降水量为470~520毫米,生产成本高于中国产区;中国产区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都与北半球最适宜区的气候资料更为接近。
答案:1.A 2.C探究二 美国农业带
下图是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结合材料探究:
(1)影响美国农业带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
答案:气候和地形是影响美国农业带分布的重要因素。如从亚热带作物带到温带的小麦带、玉米带等;从平原地区的商品谷物农业到西部山区的畜牧和灌溉农业等。
(2)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这些粮食主要是哪些农业带生产的?
答案:小麦带和玉米带。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和发展条件
美国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实行了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具体如下表所示。读美国本土农业带分布图,完成1~4题。1.A所代表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
2.B地从粗放的放牧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水果、蔬菜基地,其农业区位发生了哪些变化?
3.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好处是什么?
4.美国农业生产高度机械化,曾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粮食大量出口,是世界上输出农产品最多的国家。请分析美国农业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措施。解析:第1题,A位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市场广阔;纬度位置高,热量条件不足,不利于种植业的发展,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第2题,农业区位的变化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及农业技术因素方面分析。第3题,可从现有条件的充分利用和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两个方面分析。第4题,主要问题包括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过分依赖国际市场等。针对问题采取对策。可发展生态农业,实施轮作和休耕等。探究三 美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黑色风暴。风暴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 400千米,南北宽1 440千米,高3 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风暴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牲畜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结合材料探究:
(1)美国黑风暴的成因是什么?
答案: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多大风天气,地表裸露。
人为原因:过度垦荒、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导致植被破坏。
(2)怎样才能避免黑风暴的发生?
答案:保护草原,恢复植被,实行保护性耕作等。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方面的措施。(2)政策和法规方面的措施。(3)保护性耕作。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
①目的: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水和风对土壤的侵蚀,这样可保护耕地,提高土壤肥力。
②耕作方式:包括免耕、休耕、轮作等,其含义比较如下。阅读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免耕、休耕或轮作措施,并在粮食收割时,及时将作物秸秆粉碎后归还农田,或者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过冬。我国北方及美国的某些地区已实行了该耕作法。下表为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实验前后,冬春季节有关实验资料。材料二 东北平原某地生态农业示意图。1.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主要优点有哪些?
2.美国除实行“保护性耕作法”外,还有哪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政策?
3.生态农业作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东北大豆产区近年来得到一定的发展和推广,试分析图示生态农业模式的好处。解析:第1题,“保护性耕作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有效地改善土壤状况和对附近环境的影响。第2题,美国实行的可持续发展政策还包括限耕政策、休耕政策、补贴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第3题,可从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归纳生态农业模式的好处。
答案:1.①保持土壤水分,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②增加土壤的湿润程度,并且减轻了地表的松动,从而增强土壤抗风蚀能力,也会减轻水土流失的危害。
2.限耕政策、休耕政策、补贴政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3.①缓和饲料、肥料、燃料的矛盾,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②实现秸秆还田,增加土壤肥力,有利于作物产量提高;③利用农业剩余劳动力,发展副业,提高农民收入。拓展延伸 美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我国东北地区的借鉴意义思维建模(五) 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分析思路
[典例] 读东北地区中、西部的草业—畜牧—加工业发展模式图,回答(1)~(2)题。(1)为实现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东北西部草原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向是( )
A.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B.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做好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工作
C.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减缓退耕、退牧工作的实施
D.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2)下列关于此发展模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以有效地保护东北地区西部草原区的生态环境
B.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各自独立,发展专业化生产
C.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竞争关系
D.这种发展模式不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答题思路] 本题组主要考查我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第(1)题,A项是东北平原区农业发展的方向;C项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可推动退耕、退牧工作的顺利实施;D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是东北山区农业发展的方向。第(2)题,此发展模式可发挥内部不同区域的优势,相互协作,发展专业化生产;反映出了西部草原区与中部产粮区之间的一种密切协作的关系;有利于各自优势的充分发挥。
[答案] (1)B (2)A[思维模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部门,我国又是农业大国,农业地域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遇到区域农业发展问题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找出发展某种农业部门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①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广大;
③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熟的需求。
劣势条件表现在:
①水资源短缺;
②盐碱地、涝洼地占有较大比例;
③易受低温冷害的影响。(2)社会经济条件的分析
主要从当地居民的饮食习惯、工业基础、交通条件、劳动力状况、开发早晚等方面分析。
(3)农业布局特点的分析
农业布局必须因地制宜,不同区域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同一区域内部同样差别较大,如何合理利用土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般而言,平原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形成专业化生产基地;山区适宜发展林牧业、水果种植业、畜牧业等;水资源丰富地区适宜发展淡水养殖业;气候相对干旱区应该从育林、护草、改善生态、适当发展畜牧业等角度考虑;城镇周边地区应该布局面向城镇市场的蔬菜种植业、观光农业等。(4)农业发展方向的分析
农业发展方向要符合生态农业特点,要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应该把符合当地实际的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在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找准重点发展的方向。(5)农业区开发问题的分析
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对优势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对劣势条件进行改造,在开发和改造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我国目前部分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材料二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由南向北、由东向中逐渐转移。
(1)比较甲、乙两个商品粮基地,填下表。
(2)南方部分地区,如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社会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解析:第(1)题,甲为松嫩平原,优势是地广人稀,由于纬度高,故发展粮食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乙为江淮地区,纬度较低,降水较多,光热、水源充足。第(2)题,南方部分地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一是河网密布,地块小,不利于机械化耕作;二是城市发展,占用大量耕地,且城市周边发展面向城市市场的花卉、蔬菜等导致农业结构调整。第(3)题,中粮西运,一方面缓解西部地区粮食紧张的压力,利于西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另一方面也减轻了西部生态压力,有利于退耕还林还草。答案:(1)(2)地块小、河网密布 人口稠密、城市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障,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西部地区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该区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1.美国农业生产的优越条件是( )
A.美国本土大部分属于热带和温带,水热条件适宜栽培多种农作物
B.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属平原,地势平坦,土地广阔
C.中部为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区之一,土壤肥沃
D.平原地区人口众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解析:美国本土地处25°N~49°N之间,大部分属温带和亚热带,水热条件适宜栽培多种农作物。地形分为三大纵列带,在落基山脉与阿巴拉契亚山脉之间,是广阔的平原,约占本土面积的1/2。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机械耕作和大规模经营。美国热带地区少,中部平原人口较少,地广人稀,为大规模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答案:C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其具体表现就是形成了一个个农业带,如玉米带、小麦带、乳畜带等。据此回答2~3题。
2.对美国农业区域专门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追求生态效益
B.追求经济效益
C.便利的交通条件
D.完善的制度、法规3.有关美国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是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B.专门化生产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各地自然和社会经济优势,取得最大经济效益
C.美国有仅次于中国东北的玉米专业化生产区
D.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体现了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特征解析:第2题,美国商品经济高度发达,追求效益成为影响农业生产发展的首要因素。其中,经济效益对农业区域专门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第3题,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的特征是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所谓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是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实行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目的在于根据不同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对种植业和畜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可充分利用当地的条件,是农业生产具有地域性的一种体现。因此A、B、D三项均正确。目前,美国玉米带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专门化生产区,因此C项说法错误。
答案:2.B 3.C4.下面各项政策,属于保护性耕作方式的是( )
①免耕 ②休耕 ③补贴 ④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保护性耕作方式有免耕、休耕和轮作等。
答案:A5.为保护生态环境和消费者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尝试发展了哪些类型的农业( )
①生态农业 ②现代农业 ③有机农业 ④劳动密集型农业 ⑤精确农业 ⑥“处方”农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⑥ D.①③⑤⑥
解析: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政府在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