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课件:第二章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2020学年湘教版地理必修三课件:第二章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2-08 16:12:42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
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包括珠海、惠州、东莞、清远、肇庆、佛山、中山、江门、澳门等城市所形成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中经济最有活力、城市化率最高的地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面积及综合实力不及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但它是我国乃至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它以广东30%的人口,创造着全省77%的GDP。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3题。
1.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特点是(  )
A.以发展中等城市为主导
B.形成城乡一体化地带
C.由城乡一体化向由区域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D.城市与城市紧密相连,小城镇星罗棋布
2.下列关于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推动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B.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C.工业化扩展了农业生产的地域空间
D.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3.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B.城市占用耕地面积在不断增长
C.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水量大,因此珠江不存在水质变坏的问题
D.城市酸雨现象严重,且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解析:第1题,改革开放之初,珠江三角洲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工业企业的分布具有广泛性,因而形成城乡一体化地带。而C、D选项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情况。第2题,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工业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等的增加,农业用地会减少。第3题,珠江虽然流量大,但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大,对珠江的污染很严重,使珠江水质不断恶化。
答案:1.B 2.C 3.C
下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就业构成情况。读图,回答4~5题。
4.由图判断,区域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四个阶段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4题,由图可判断,③阶段第一产业比例最大,第二、三产业比重最小,应该处于区域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第5题,由图示可判断,①阶段第三产业比例最大,该阶段城市化水平应该最高。
答案:4.C 5.A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据此回答6~7题。
6.两个三角洲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
A.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丰富
B.长江三角洲土地价格低廉
C.珠江三角洲水能资源丰富
D.珠江三角洲毗邻港澳地区
7.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流的河口附近出现咸潮(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进内陆区域后,水中的盐分达到250毫升/升的自然灾害),下列措施有利于缓解咸潮的是(  )
①从上游水库调水,引淡压咸 ②大量引河水灌溉农田 ③抽取地下水,提高河水水位 ④植树造林,建设海防林绿化体系 ⑤发展节水产业 ⑥在河口清淤,降低河床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解析:第6题,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需要从外地大量运入;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土地价格高;珠江三角洲地势平坦,水能资源不丰富;珠江三角洲发展工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地理位置。第7题,咸潮主要是由于河流水量不足造成的,所以需要增加河流淡水量,②大量引水会使河流淡水量更小;③不可取;⑥更容易产生咸潮。
答案:6.D 7.D
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多年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危机重创了其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再工业化的政策,掀起了再工业化的浪潮。下图示意再工业化的动力机制。据此完成8~10题。
8.再工业化使发达国家(  )
A.新兴产业比例下降
B.资源环境问题加大
C.传统工业部门复兴
D.实体经济地位上升
9.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是(  )
A.延缓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
B.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C.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加大
D.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10.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我国应(  )
A.大量承接低端产业的转移
B.大力推进新型工业的发展
C.从“走出去”转向“引进来”
D.逐步取缔中小型民营企业
解析:第8题,再工业化会增加工业在国家总产值中的比重,则实体经济地位会有所上升。图示信息显示再工业化是升级制造业,并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部分复兴,也不会使资源环境问题加大;再工业化也包含新兴产业,则新兴产业比例不会下降。第9题,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会吸引一部分准备布局在发展中国家的先进工业转移到发达国家,则会延缓我国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第10题,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一般会发展新型工业,我国应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发展,提升我国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答案:8.D 9.A 10.B
目前的广州面临“垃圾围城危机”,2015年以后垃圾可能无处可去。近年来,广州垃圾产量年均递增7%,时刻面临垃圾围城危机。垃圾围城已成为严重的环境灾害之一。据此回答11~12题。
11.城市垃圾是指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  )
A.水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大气污染 D.噪声污染
12.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新产品的推广,废旧电脑等物品也加入了城市垃圾的行列。这主要反映了城市垃圾特点是(  )
A.数量不断增大 B.品种不断增多
C.变化大 D.治理越来越困难
解析:第11题,城市垃圾属于固体垃圾,其产生的污染为固体废弃物污染。第12题,废旧电脑等物品的加入说明垃圾品种的日益增多。
答案:11.B 12.B
二、非选择题
13.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该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地区差异。
(2)据统计,在2010年11月上海人口普查中,流动人口超过900万,其中务工、经商人员占78.3%。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和区域图可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差异大,中部高,南北低。第(2)题,城市化的拉力因素(就业机会、社会福利、经济水平、收入等)吸引人口向上海迁移。
答案:(1)城市化水平中部高;南北低。
(2)上海市工商业发达(或第二、三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所以吸引了大量经商、务工人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城镇化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受到区域发展基础条件、产业发展和体制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除传统的城镇化影响因素(如工业化)外,我国出现了许多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新动力(如区位优势、第三产业、户籍制度、建设资金投资主体多元化等)。我国大陆沿海各省区(市)推动城镇化的影响因子差异很大(如下表)。
影响因子
意义
第一因子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省外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交通干线公路网密度
反映人口从乡村向城市流动、跨区域流动的强度和便捷程度
第二因子
港口吞吐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外商实际投资额
反映城镇化中非工业化的拉动因素,即工业化水平不高情况下的城镇化
第三因子
人均GDP、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反映综合经济实力壮大从而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情况
(1)从工业结构差异入手,分析说明广东省和辽宁省的城镇化第一因子的差异。
(2)京津冀和福建的城镇化有明显的非工业化拉动特征。据此推测这些省区(市)三次产业共同的变化状况。
解析:第(1)题,影响城镇化的第一因子,包括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省外迁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交通干线公路网密度等方面,注意从工业结构入手,工业结构的差异影响经济的发展。第(2)题,京津冀和福建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答案:(1)辽宁省的重工业比重大,产业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小城镇发展慢,城乡居民收入较少,铁路交通网络密度大,而公路网密度较小,省外人口迁入少;广东省的轻工业比重大(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小城镇发展迅速,工业化发展速度快,城乡居民收入较多,公路网密度大,吸引大量外来人口。
(2)(第一产业比重降低,)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
课件41张PPT。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01 课前 自主预习02 课堂 合作探究03 拓展 能力提升04 随堂 即时演练05 课后 限时训练知识点一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
(1)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______下游。
(2)范围
①狭义的珠江三角洲:包括_____、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
②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_____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珠江广州香港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
城市化以发展__________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形成城乡一体化地带。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城市化逐步由城乡一体化向由区域核心城市_____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3.城市化水平高的表现:_____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城镇_____多,分布密度大;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_____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小城镇广州城镇数量外来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模式与我国主要城市化模式比较
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工业结构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知识点二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1.工业化问题
(1)大量占用______。
(2)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3) __________严重。
(4)产业结构层次偏低。耕地环境污染2.城市化问题
(1)城市__________建设亟待完善。
(2)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3) _____水质恶化。
(4)城市酸雨现象严重。
(5)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3.解决策略: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走__________道路。基础设施珠江可持续发展探究一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如今,该地区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内部交通网络和以香港为中心的外部交通网络,为珠江三角洲迅速融入全球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新一轮政府主导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的推动下,珠江三角洲将逐步成为城市主导区域,并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结合材料探究: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分为哪几个阶段?其工业结构分别有何特点?
答案:①夯实基础阶段: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建立了以电子、机械、家电、纺织、服装、食品、玩具和精细化工等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
②稳步发展阶段:工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是如何推动城市化的?
答案:见下表。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阶段特点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关系密切,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发展,城市化发展促进工业化。具体如下图所示。读珠江三角洲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完成1~2题。1.图中主要反映了该地区所经历的________过程。
2.试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对城市化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解析:第1题,城市化的标志之一:城市用地规模扩大。第2题,主要考查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加速了非农产业、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答案:1.城市化
2.工业化的发展对城市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表现为非农产业、人口向城市集中,并使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转变。探究二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目前,东莞2 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能够开发利用的所剩不多;东莞的1 200万人口中有1 000多万是流动人口,社会管理难度很大;东莞工业的产值很高,但污染也很严重。结合材料探究:
(1)材料中提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有哪些?
答案:大量占用耕地,城市规划和管理滞后,环境污染严重。
(2)材料中提到的污染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案: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其解决措施读图,完成1~3题。1.分析澳门经济快速发展的优势区位条件。
2.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其相应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3.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但近几年来,出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开始向长江三角洲一带转移的现象。试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主要从澳门的地理区位、政策、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主要从人地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城市间的恶性竞争等方面分析面临的问题,并依据问题分析对策。第3题,主要分析长江三角洲的竞争优势及珠江三角洲的劣势。图表判读(四) 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曲线图和饼状图等形式。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对于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方法可以概括如下:(1)结合图例,看产业比重的变化
①看增加还是减少
阅读图例,分清三次产业,读出数据,观察不同年份其比重的变化及变化的数值。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都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更高。
②看变化的速度
结合图示的数据变化,观察其变化的速度大小。(2)抓主导产业,分析其内部的变化
根据数值,可以找出一个地区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内部并不是完全不变的,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第二产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
(3)关注地区差异,探究产业结构转变的阶段
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典例]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1)~(3)题。(1)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有多大变化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为主
D.1990年之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1990年后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快(2)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原因是(  )
①矿产资源贫乏 ②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③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导 ④工业比重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3)下列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年以后发生的现象的是(  )
A.该地区就业机会大增,吸引大量民工涌入
B.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出现了大量城乡交错分布的景观
C.工业发展迅速,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
D.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答题思路] 第(1)题,解答该题的关键是:
a.读图例,观坐标,看变化。对照第一、二、三产业所代表的图例,观察第一、二、三产业的变化,即可判断第一产业迅速下降,第二产业有所上升,看坐标可以计算,第三产业从30%上升到50%。观察不同年份,看工业总产值的变化。b.联实际,系教材,析现象。联系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生产实际,随着经济发展,对花卉、蔬菜等经济作物需求量增加,粮食作物种植比重降低。工业结构也发生较大的变化,第三产业主要以商业和旅游业为主。各产业结构变化的快慢,可以通过看柱子的长短变化来判断。第(2)(3)题,要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分析,1990年以前,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导,附加值低,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2000年以后,工业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对农民工需求量减少,工业增长缓慢,第三产业增长相对较快。
[答案] (1)A (2)B (3)B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1)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990~2010年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其间有小幅上升现象;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但并不是始终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稳步提高,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第(2)题,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不能大量引进化工项目,这容易引发环境污染问题;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仅仅针对农业结构;将廉价劳动力指向型产业转移可以提升产业层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能更好地优化产业结构。
答案:(1)D (2)B推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促进广东率先实现现代化,是现阶段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大课题。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有利条件的是(  )
A.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B.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C.原有工业基础较好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2.一个地区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表现的特点有(  )
①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②城乡差别很小
③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④非农业人口向农业人口转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珠江三角洲酸雨问题严重,不是由下列哪种因素造成的(  )
A.工业生产放出大量的酸性气体
B.生活用煤过多
C.多阴雨天气
D.大规模地围湖造田,滥伐森林解析:第1题,改革开放之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基础并不好。第2题,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城镇人口的比重增长将趋于缓慢,城乡差别很小,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第3题,酸雨问题严重的前提是雨水多,主要原因是排放的酸性气体多。
答案:1.C 2.A 3.D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共同带来的问题的是(  )
A.大量占用耕地 B.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C.环境污染严重 D.产业结构层次高
5.珠江三角洲地区要想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重点发展(  )
①劳动密集型工业 ②资金密集型产业 ③技术密集型工业 ④加工基地向制造服务基地的转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第4题,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5题,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建立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一是初加工向深加工发展,二是从加工基地向制造服务基地转变,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答案:4.D 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