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1~3题。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②所谓依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④等你随船从海深处回来,当潮汐卷走我的心事和无奈,我把信封好邮进大海
1.诗句描述的是湿地景观的是( )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诗句描述的地理事物具有调蓄洪水功能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目前,诗句①描述的景观在不断减少,这将造成周围区域( )
①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增加 ②旱涝灾害加剧 ③生活质量下降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第1题,诗句描写的依次是河流、河流、湖泊和深海,海洋中只有浅海区才是湿地。第2题,湖泊具有调蓄洪水的功能;河流是洪水通道;大海是洪水的归宿。第3题,湿地减少将造成旱涝灾害加剧、土地退化等,导致耕地的质量下降,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答案:1.D 2.C 3.A
“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是对洞庭湖现状的真实写照。据此完成4~5题。
4.造成洞庭湖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①泥沙淤积 ②蒸发加强 ③围湖造田 ④降水减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治理洞庭湖萎缩的主要措施有( )
①长江流域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②洞庭湖区退田还湖,平垸行洪
③洞庭湖区开挖湖泊,加大湖盆
④长江干流修筑堤坝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4题,洞庭湖面积缩小的主要自然原因是泥沙淤积,而人为原因主要为围湖造田。第5题,治理措施一般从原因分析,结合上题分析,治理洞庭湖的萎缩主要从减少上游的来沙,即做好河流上游的植被保护和退田还湖两方面分析。
答案:4.C 5.A
印度洋海啸给世人敲响了警钟。专家指出,为防御海啸,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除加强防波堤建设外,最重要的是尽快恢复沿海的红树林(如图所示)。据此回答6~7题。
6.红树林是一种重要的沿海生态系统,其重要作用在于( )
①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 ②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
③抵挡波浪,防御海啸 ④调节水温,降低盐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红树林生命力极强,涨潮时即使遭受没顶之灾,也数日不死,下列关于红树林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红树林生长所需要的能量来自海洋能 ②红树林生长需要的能量来自太阳能 ③红树林生长所需要的肥力来自土壤 ④红树林生长所需要的肥力来自海洋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第6题,红树林可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可抵御海啸等自然灾害。第7题,“万物生长离不开太阳”,故红树林生长所需能量来自太阳能,而生物生长的肥力主要来自土壤。
答案:6.B 7.C
读某区域图,完成8~10题。
8.下列关于图中河流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补给方式以冰川融水为主
B.河流有凌汛现象
C.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
D.含沙量小于黄河
9.下列说法与图中沼泽的形成原因不相符的是( )
A.地势较高,排水不畅
B.处于峡谷地区,地势低洼,易积水
C.气温较低,蒸发较弱
D.有永久冻土层,不利于水的下渗
10.下列关于图示区域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山地为主 B.以河谷为主
C.以高地为主 D.以丘陵为主
解析:第8题,该河流位于欧亚大陆内部,补给方式以雨水和积雪融水为主。第9题,根据图中河流的位置和等高线数值可以看出,图示区域河流流经谷地,地势低洼,容易积水;图示区域纬度高,气温低,因此蒸发微弱,且有永久冻土层,不利于地表水的下渗。第10题,图中河流两侧等高线数值相等且向两边逐渐增加,由此可判断是河谷地貌。
答案:8.A 9.A 10.B
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平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该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1.图中反映的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气温曲线、流量曲线分别是( )
A.甲和丙 B.乙和丁
C.甲和丁 D.乙和丙
12.下列关于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土壤侵蚀,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大增
B.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速度加速
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道
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
解析:第11题,湿地具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作用。人类对湿地破坏后,气候大陆性会有所增强,则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都会增大;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也会增大。第12题,三江平原原来是“北大荒”,后来被开垦成为“北大仓”,在粮食增产的同时也导致湿地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
答案:11.B 12.D
二、非选择题
13.读我国某地区地形图(单位:m),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湖泊A为________;湖泊B为________。
(2)A湖曾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却是对其现状的真实写照,试分析其原因及危害。
(3)试对如何合理利用和保护A湖提出自己的看法。
解析:第(1)题,根据湖泊形状及所在地区判断湖泊名称。第(2)题,题干中描述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湖泊面积萎缩和泥沙淤积造成的。湖泊面积缩小甚至消亡会降低其调蓄能力,加剧洪水灾害,影响航运,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第(3)题,针对湖泊萎缩的原因提出保护措施。
答案:(1)洞庭湖 鄱阳湖
(2)原因:一方面,由于上游地区植被破坏,入湖河流带来大量泥沙,使湖泊淤浅;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长,大规模地围湖造田,使湖泊萎缩。危害:由于大片湖泊湿地的消亡,调蓄洪水能力降低,使湖区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现象时有发生;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增多。
(3)在上游山区植树造林,保护植被,保持水土;退田还湖、退耕还林;利用湿地资源合理发展水产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等。
14.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准备材料:一个塑料浅盘;同样大小的两块干海绵;适量的自来水;一个喷水壶;适量的黏土。
实验过程:
第一步:①把盘子放在桌子上,取一块干海绵弄湿,小心地挤出水分使海绵不滴水,但仍是湿的。把湿海绵和干海绵并排放在盘子里。②用书抬起盘子的一端(注意书的厚度不要太大),用喷水壶给两块海绵同时加水,观察、比较盘子内海绵吸水速度的快慢。
第二步:①将黏土放入水中搅拌,使其浑浊。②将湿海绵恢复到第一步未加水前的状态(海绵不滴水,但仍是湿的),放在盘子里,将制作的浑浊水倒入湿海绵,观察流出的水。
(1)此实验中“湿海绵”代表的地理环境是____________。
(2)第一步实验中,你观察到“降水”后,盘中海绵吸水速度干海绵________(大于或小于)湿海绵。
(3)第二步中,将浑浊的水倒入湿海绵中,你观察到流出的水________。
(4)结合前面的实验过程及观察结果,总结“湿海绵”所代表的地理环境发挥的作用。
(5)“湿海绵”代表的地理环境除在实验中所体现出的功能外,还有哪些?
解析:该实验所用材料较多,操作技巧要求较高,但材料易找到,也较为直观,只要规范、认真操作,应该能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在该实验中,“湿海绵”代表“湿地”这一地理环境,主要是验证其涵养水源和净化水中污染物质的作用。
答案:(1)湿地 (2)小于 (3)变清
(4)涵养水源;净化水中污染物质。
(5)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维持生物多样性。
课件43张PPT。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01 课前 自主预习02 课堂 合作探究03 拓展 能力提升04 随堂 即时演练05 课后 限时训练知识点一 湿地的功能
一、湿地概述
1.定义: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___________的土地。
2.分类浅水覆盖沼泽水库二、“地球之肾”
1.湿地的价值3.特点:地表______或经常有水,属于陆地与水体之间的过渡地带。
4.我国湿地的分布
从寒温带到_____,从沿海到内陆,从_____到高山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常年热带平原2.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知识点二 湿地资源问题与湿地保护
一、湿地资源问题
1.原因:人类对于资源、环境的_____________。
2.表现:天然湿地的数量在不断减少,______在逐渐下降。
3.危害: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明显降低。过度开发利用质量4.案例:洞庭湖的萎缩。泥沙淤积 围湖造田 调蓄洪水 断航 二、保护湿地
1.意义: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2.措施:长江流域实行退耕还林、封山育林、____________、平垸行洪、以工代赈、移民建镇、_______________、疏浚河道。退田还湖加固干堤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
洞庭湖地区在20世纪50~80年代,人口迅速增长,引发了大规模的围湖造田。围湖造田虽一时得到了耕地,但因湖泊面积明显减小,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降低,导致长江发生洪水灾害的频率增加,对湖区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隐患。因此,洞庭湖地区实行“退田还湖”,恢复千顷洞庭的局面,充分发挥湖泊湿地的生态作用,以减少洪灾的发生,同时避免因湿地的丧失而造成气候的变化。探究一 湿地及其价值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洼平坦的平原,是我国重要的湿地分布区。结合材料探究:
(1)分析图中三江平原湿地的形成原因。
答案: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故地面长期潮湿、积水。
(2)指出湿地对改善和保护该地生态环境的作用。
答案:调节气候,调节河、湖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或保护生态系统)。湿地的功能拓展延伸 我国典型的湿地资源阅读图文资料,完成1~3题。
记者从四川省石渠县湿地科考交流研讨会上获悉,中外湿地专家在石渠发现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缓坡泥炭湿地等多种湿地,其中在位于长沙贡玛乡的扎加坝湿地发现的平均深度约5米、至少30万公顷保存完好的泥炭湿地最为珍贵。石渠县属青藏高原主体的一部分。境内气候具有典型的季风高原型特征。气温低,日照长,昼夜温差大,雨量集中,长冬无夏,四季不分明,无绝对无霜期,垂直差异明显,光热水资源组合配套性差为境内气候显著特点。1.简要分析在该地区形成草本泥炭沼泽的自然条件。
2.人们大面积开挖沼泽中的泥炭,会导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3.研究表明,湿地比传统意义的绿化更具有环境效益。目前许多城市在加强人工湿地建设,试分析人工湿地对城市生态所起的作用。
信息获取 由材料可知石渠县海拔较高,气温低,雨量集中,长冬无夏;由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的湿地位于山间谷地,地势较为低平。解析:第1题,草本泥炭沼泽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从地形、水系状况、沉积环境、蒸发量、下渗等方面分析。第2题,人们大面积开挖沼泽中的泥炭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沼泽面积、地下水位、生物多样性等产生影响。第3题,可结合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人工湿地对城市的环境质量、热岛效应、水质、生物等方面意义重大。
答案:1.水源充足,排水不畅;处在一定时期的沉积环境下;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2.生态平衡被破坏、沼泽萎缩、地下水位下降、生物多样性被破坏。
3.美化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缓解城市热岛效 应,调节城市气候;降解有毒有害物质,净化水质等。方法技巧
1.“三看法”判断一地是否为湿地
一看水位,湿地水位应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如海或洋不属于湿地,但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等属于湿地。
二看水体,湿地水体应为液态水,属水陆之间的过渡带,如青藏高原上的冰川不属于湿地。
三看成因,湿地可以人工形成,如三峡水库、长江下游的稻田。2.如何分析某一湿地的成因
(1)自然因素。①地形:地势平坦或因山脉等阻挡,排水不畅;②气候:降水量大或蒸发弱;③土质、土层:有冻土层,不利于水的下渗,地面易形成积水;④水文、水系:河水流至下游失去明显的河床;⑤某些河流的凌汛现象,使河水泛滥成湿地。
(2)人为因素。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人工湿地,如稻田、水库、池塘。
3.歌诀法记忆湿地的价值
湿地价值有经济,农副产品多鱼米,航运旅游富价值。生态功能有意义,调蓄洪水调大气,生物多样净污质。探究二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
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19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98.21万公顷,受灾人口1 490.17万人,紧急转移133.37万人,倒塌房屋1.81万间,直接经济损失约229.33亿元,因灾死亡47人,失踪10人。有关专家表示,洪水灾害属于气象灾害,但人为因素也不可忽视。土地用途的改变,以及因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对洪水易发区进行的开发,特别是湿地的减少,都使得洪水的风险和危害性不断提高。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此前公布的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我国湿地面积减少了339.63万公顷,相当于减少了两个北京市的国土面积。结合材料探究:
(1)湿地面积的减少,对环境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气候失调,旱涝灾害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保护湿地资源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禁止开垦湿地,退耕还湿地,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等。1.我国湿地面临的威胁2.湿地破坏的危害及其保护
湿地的破坏,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其危害和相应保护措施如下图所示。拓展延伸 东北地区湿地利用的问题及对策阅读材料和图,完成1~3题。
昔日银川水系发达,湖泊湿地资源丰富。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银川的湖泊湿地大幅萎缩。通过扩湖整治和沟道水系连通等工程的实施,湿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同时也出现了乱垦乱牧、水体污染等问题。1.指出银川湿地的主要类型,简述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2.分析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银川湖泊湿地大幅萎缩的主要原因。
3.请提出保护银川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解析:第1题,昔日银川水系发达,湖泊湿地资源丰富,由材料可知银川的湿地类型主要是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湿地具有非常强的生态效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降解污染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银川的年蒸发量远远大于年降水量,气候干旱是湿地萎缩的一个原因;黄河流经宁夏平原,水流减缓,河流泥沙淤积造成湿地萎缩。人为原因:人口增加,围湖造田,城市和交通建设用地等增加,使得河漫滩、湖泊面积萎缩。第3题,保护银川湿地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是退耕(牧)还湿;防治湿地污染;制定和实施保护湿地的法规,从法制上约束不合理的行为;生产(农业、工业)、生活要节约用水;做好环保宣传,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等。思维建模(三)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典例] 读我国某地农业建设模式示意图,回答(1)~(2)题。(1)该模式最有可能位于( )
A.华北平原 B.南方低山丘陵区
C.内蒙古草原 D.黄土高原
(2)该模式主要治理的环境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壤盐碱化
C.森林减少 D.荒漠化[答题思路]
[答案] (1)D (2)A [思维模板] 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五步法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1)~(2)题。(1)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
A.泥沙淤积 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 D.黄河来水量减少
(2)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 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 ③美化城市环境 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
答案:(1)C (2)B1.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最主要的原因是湿地具有什么功能( )
A.调节气候 B.美化环境
C.净化水中的污染物 D.保护生物多样性
解析:湿地可以起到净化水中污染物的作用,具有像“肾”一样的功能。
答案:C新华社消息,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渺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泊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据此完成2~4题。
2.使“八百里洞庭”退居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
①围湖造田 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蒸发和下渗 ④引水灌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3.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
A.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
B.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C.水土流失加剧
D.水资源减少
4.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
B.冰雪融水量不足
C.引水灌溉,蒸发、下渗量增大
D.围湖造田解析:第2题,长江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洞庭湖湖床抬升,加之围湖造田,使得洞庭湖水面缩小。第3题,湖泊环境恶化后水灾频发,主要是因为湖泊蓄水能力下降,其调蓄功能降低。第4题,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主要是由不合理的引水灌溉,以及西部地区蒸发旺盛、植被稀少、下渗量增大等引起的。
答案:2.A 3.B 4.C为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我国第一个大规模退牧还草工程日前开始实施,今后5年间三江源头地区已退化的1.5亿亩天然草场将借助这项工程得以休养生息。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不属于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表现的是( )
A.草场退化、沙化速度加快
B.冰川湿地萎缩
C.生物多样性增加
D.水土流失明显6.该区退牧还草采取的措施有( )
①牧民整体搬迁或部分搬迁 ②以草定畜 ③长期或定期封育保护天然草原 ④大力植树造林 ⑤加大政府资金补贴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解析:第5题,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后,生物多样性只能减少而不能增加,其他三项所述的现象都会发生。第6题,三江源地区气候条件不适合大力植树造林,④措施不切合实际,①②③⑤都是可采取的有效措施,因此正确选项为C项。
答案:5.C 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