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古丝绸之路跨越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这几大流域孕育和发展了人类文明。
的产生
文明
与早期发展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
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课程标准
了解文明诞生的标志,能在地图上找到不同文明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借助考古发现认识世界不同地区的文明(唯物史观、时空观念)。结合不同文明对世界的认知进一步分析不同文明的联系与多元性(历史解释)。感悟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承不断的精神动力(家国情怀)。能说出考古发现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精神(史料实证)。
教学目标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二、溯源:感悟古文明的多元
三、探究:揭开古文明的面纱
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Q:阅读课本P2-3,结合材料,完成表格。
农耕畜牧产生
手工业、商业
剩余产品出现
阶级产生
国家形成
文字产生
城市出现
经济
政治
文化
文明的产生
公元前8世纪
山多地少,小国寡民。
前3500年产生最初文明,《圣经》中的“伊甸园”。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尼罗河的馈赠”
公元前3千纪
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是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
Q:如果要研究世界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了解?
考古发现、神话传说、文献典籍、史家研究……
因时间久远,文献记载缺乏或难以破解,神话传说又一时难辨真假,考古发现成为研究古文明的重要手段。
1.从《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看两河流域文明
《汉谟拉比法典》石柱,高2.25米,为黑色玄武岩石柱,现存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因刻有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而得名,该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1.从《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看两河流域文明
这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半部的浮雕,右边为太阳神,左边为汉谟拉比。雕像表明太阳神正在授予汉谟拉比象征权利的魔标和魔环。
Q:这体现了什么思想?
君权神授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1.从《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看两河流域文明
《汉谟拉比法典》第205条:倘自由民之奴隶打自由民之子之颊,则应割其一耳。
第53条 如果一个自由民因其懒惰而没有加固堤防,从而导致他所负责的那段河堤决口,水淹没了农田,那么此人必须赔偿因此被毁的粮食。
第25条 任何房屋失火,前来救火之自由民觊觎屋主之财产而取其任何财物者,此人应投于该处火中。
Q:这一规定反映了古巴比伦什么社会状况?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1.从《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看两河流域文明
第200条 倘自由民击落与之同等之自由民之齿,则应击落其齿。
第23条 如果没有抓获拦路的强盗,遭抢劫者须以发誓的形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然后由发生抢劫案的地方或地区的市长或地方长官偿还损失。
Q:感受《汉谟拉比法典》的法律文明?
同态复仇,朴素的平等、对等思想
国家赔偿,“类似福利国家”(斯塔夫里阿诺斯)
是现代西方各国法律的基础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1.从《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看两河流域文明
这是《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的文字。
Q:看图,分析文字的特点?
Q:文字的名称、出现时间?
Q:文字的历史地位?
线条笔直,形同楔形。
楔形文字
公元前3400年左右,雏形产生,
公元前3000年左右,文字系统成熟。
已知最古老的文字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1.从《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看两河流域文明
2
3
1
经济
重视农业发展
保护私有财产
商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
文化
楔形文字
史诗《吉尔伽美什 》
60 进位制
政治
君主专制
《汉谟拉比法典》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2.从金字塔看古埃及文明
金字塔,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和法老权力的象征,因外形像汉字的“金”字而得名,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2.从金字塔看古埃及文明
每一个埃及法老都认为自己是神明的子孙,是欧西里斯(古埃及神话中的农业之神和丰饶之神)的儿子荷鲁斯(法老的守护神,王权的象征)在现世的代表……现世中,成为欧西里斯的法老升天和成为现实的荷鲁斯的新法老即位的最好地点,无疑是本源之地的大金字塔。——张建明
Q:神话故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状况。“埃及法老都认为自己是神明的子孙”反映了什么社会状况?“欧西里斯是农业之神和丰饶之神”又说明了什么?
君权神授 重视农业发展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2.从金字塔看古埃及文明
胡夫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据统计,整座塔共用巨石230万块,平均每块重约2.5吨,最大的约重30吨。建筑技巧高超,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人们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
Q:组织大规模人工修建金字塔需要哪些条件?
物质基础(食物、原料供给)
政治基础(国家出现、政权的动员和组织能力)
技术基础等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2.从金字塔看古埃及文明
著名的狮身人面像脚爪位置的石雕上有“卡夫”二字,传统上据此认为是法老卡夫拉统治期间修建的。
Q:“卡夫”二字可能使用哪种文字?其历史地位?
象形文字,距今5000多年前出现,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古埃及文字
哭
走
2
3
1
经济
重视农业发展
奴隶劳动提供物质基础
文化
象形文字
纸莎草
太阳历
政治
法老至上权威
强大组织动员能力
2.从金字塔看古埃及文明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3.从阿旃陀遗址看古印度文明
阿旃陀,古印度佛教艺术遗址,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境内,始凿于公元前2世纪。佛教产生于古印度并在古印度存在了一千多年,是印度社会的产物,也对印度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3.从阿旃陀遗址看古印度文明
如果青年女子爱上比她种姓高的男子,国王应该使她缴付哪怕是最小的罚金;但如她恋恋于一个种姓低的男子,应被幽闭家中,严加看管。 ——《摩奴法典》
于一切众生身平等心,于一切众生业报平等心。
——《大方广佛华严经》
Q:佛教在古印度兴起的原因?
界限森严的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不满。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抨击种姓制度高下分明的等级体系,赢得了大批信众。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3.从阿旃陀遗址看古印度文明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3.从阿旃陀遗址看古印度文明
最终完成霸业的摩羯陀王国来说,其三个王朝中的离车王朝和难陀王朝的建立者均出身卑微,难陀王朝的建立者甚至是首陀罗种姓。
——摘编自《印度佛教兴衰进程中的政治印度研究》
Q:佛教在古印度兴起的原因?
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印度社会分化加剧,旧等级关系开始遭到破坏。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2
3
1
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
文化
佛教、1-9数字、
按位计值、《摩诃婆罗多》、《罗摩衍耶》
政治
种姓制度
3.从阿旃陀遗址看古印度文明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4.从普尼克斯遗址看古希腊文明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城邦:小国寡民
独立自治
普尼克斯(Pnyx)是雅典卫城西面的小山丘,是古希腊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址。
4.从普尼克斯遗址看古希腊文明
普尼克斯山上有一巨石平台,古称BEMA,是演说者所站的平台。雅典的政治家们经常在这里集会,他们雄辩的声音不时从山上传来。
Q:哪些人可以参与或聆听公民大会上的辩论?举例说说哪些事情可能被放在公民大会上辩论?最终由谁通过什么方式作出决定?
公民大会讲演台遗址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4.从普尼克斯遗址看古希腊文明
每年春季举行的公民大会上有一个特殊环节:陶片放逐。公民将其认为可能危害民主政治的人的名字记于贝壳(或陶片)上;某人票逾半数(通常认为是六千票),则被放逐国外十年。
Q:陶片放逐法的作用?
陶片上的文字被称什么文字?
雅典瓶画:陶片放逐投票的一个片段(点票)
投票用的陶片碎块
用民主的方式
对付民主的敌人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4.从普尼克斯遗址看古希腊文明
普尼克斯公民大会会址能容纳约6500人,经扩建后能容纳约8000人。因此人们推断,通常出席公民大会的人数约在6000-8000。而据学者计算,雅典成年男性公民在25000-40000人之间。
Q:结合上述材料,评价古希腊民主。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2
3
1
经济
奴隶制经济
文化
神话、演说、戏剧、哲学、文字
政治
城邦
民主政治
寡头政治
4.从普尼克斯遗址看古希腊文明
一、探秘:考古发现看古文明
? 巴:两河流域
埃:尼罗河的馈赠
印:印度河与恒河
希:山多地少,三面环海
地理环境
政治
? 巴:君主专制、法典
埃:官僚系统、法老权威
印:等级森严
希:城邦、民主政治
经济
文化
? 巴:农业
埃:农业、奴隶制经济
印:奴隶制经济
希:商品贸易
? 巴:楔形文字、史诗、60 进位
埃:数学、纸莎草、象形文
印:佛教、1-9数字、史诗
希:戏剧、演说、哲学、文字
二、溯源:感悟古文明的多元
Q: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几大古文明间有明显差异。试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原因。
西周时期,周王自称“天之子”,其所居之地称为“中国”(即中央之国),文献准确记载的区域大致在黄河流域。古希腊人认为,他们的主神宙斯的居住地就是世界中心,文献中明确记载的地理范围不超过地中海周边地区。罗马人则说,众神选择并指引罗马成为世界中心,罗马帝国初期所能明确认识的地理范围已远远超过了古希腊,但仍限于欧洲、非洲北部和亚洲中西部。上述三个文明对于远离其统治区域的地方则认识模糊。
Q:概括材料中各文明对世界认知的共同之处。(8 分)试分析形成这种共同认知的原因所在。(4 分)
二、溯源:感悟古文明的多元
共同之处:各文明都认为神灵在世界中占有统治地位;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能清晰认知的世界范围相对狭小;与其他文明之间缺乏交往和认识。 形成原因: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局限,各大文明区域范围有限;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大文明相对孤立、分散。
Q:结合本课所学,谈谈考古发现对历史研究有什么作用?
三、探究:揭开古文明的面纱
支持这样的建筑工程需要5000万人的劳力……当时埃及人口至多为200万……有人就揣测是外星人参与。——苗枫
考古学家马克·莱纳博士曾经领导过一个著名的试验:采用古希腊的技术,12个人仅用3周时间就用同样大小的巨石建起了一座5米多高的小型金字塔。建造大金字塔估计在2-4万人。
Q:1.三人讨论的核心话题是什么?各自的观点?分别用了什么证据来支撑观点?这些证据属于什么史料?
2.如果要搞清楚这一问题,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寻找史料?
三、探究:揭开古文明的面纱
希罗多德根据传闻,记述了修建胡夫金字塔的情况:“(胡夫)强迫所有的埃及人为他做工……分为10万人的大群来工作,每一个大群要工作3个月……建造用了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