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件 (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件 (共4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8 15:30: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12 《诗经》二首
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吟唱
感受公元前东方文明辉煌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全诗感情基调,富有感情地诵读两首诗,读出韵律和节奏。
2.通过朗读学习重章叠句的写作结构,体会它音韵和谐的诗歌语言特色。
3.通过赏析品味学习古代诗歌的比兴等表现手法,体会诗歌含蓄美、朦胧美。
4.赏析品味诗歌细腻的思想感情,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null
资料助读:了解《诗经》
(阅读课文“补白”,学会自读识记有用信息)
了解关于《诗经》的以下信息
1.《诗经》的历史地位、文学地位:
(“五经”之一)(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诗歌滥觞)。
2.《诗经》的作品产生年代及规模:
汇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所有又称“诗三百”。
3.《诗经》作品的分类及表现手法(“诗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
null

孔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将其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null
学习 《关雎》

一读诗
读得准确:字音、节奏

1.读准字音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null
jiú
xìng
wù mèi

mào
tiǎo
hǎo

jiū

2.四言诗,“二、二”节拍,读出节奏韵律。如:
关关 雎鸠,在河 之洲。窈窕 淑女,君子 好逑。

参差 荇菜,左右 流之。窈窕 淑女,寤寐 求之。

求之 不得,寤寐 思服。悠哉 悠哉,辗转 反侧。
3. “鸠”“洲”“逑”为韵脚,要拖长读,先出音调的回环和谐之美。
4.听朗读,自己朗读体会。
null












二读诗
读出诗味:语速、语调、情感
活动任务1:根据注释,读懂诗意(同桌互说)
原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意:
雎鸠鸟不停地鸣叫,在河心小洲上。文静美好的女子,是男子的好配偶。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捞。文静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追求她。追求她却得不到,白天黑夜总是思念她。思念啊思念,竟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采。文静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亲近她。长短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挑。文静美好的女子,敲击钟鼓使她快乐。
null

活动任务2:有注释帮助,读懂诗意容易,但是翻译古代诗歌却不容易,除了要照顾诗意,还要考虑诗歌原来形式韵律上的特点。
学着自己也能翻译成白话诗。
null
原诗: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白话诗:
关关鸣春雎鸠鸟,在那河中小洲岛。
姑娘文静又秀丽,君子求她结情侣。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
文静秀丽好姑娘,朝朝暮暮把她想。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渴慕思如潮。
相忆绵绵恨重重,翻来覆去难成眠。
你喜欢吗?下一章你来试一试: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
文静秀丽好姑娘,琴瑟传情两相爱。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把它捡。
文静秀丽好姑娘,钟鼓齐鸣换笑颜。


null
心悟口诵:如何把握朗读语速、语调
活动任务3:全诗共三章,是讲述一个青年男子大胆追求自己意中人过程的故事。所以三章诗读的时候应该语速、语调上有不同,谈谈你对朗读体会。
null
心悟口诵:如何把握朗读语速、语调
第一章:全诗的序曲,是故事的缘起,以水鸟和鸣起兴,引出对美丽贤惠女子的爱慕之情,读得要:
语调平静一些,语速要慢一点。
第二章:写小伙子对意中人的思念追求和求之不得朝思暮想寝食难安的情形,所以读得要:
语调低沉一些,语速也要慢一点,读出忧思感来。
第三章:写小伙子想象中的与意中人热恋的美好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所以读得要:
语调上扬一些,语速略快一点,读出欢快感来。


null
三读诗
品读诗美:诗情美、形象美
形式美、音韵美
活动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可以从诗情美、形象美 、形式美、音韵美等方面,品一品说一说你能感受到的诗歌之美。
比如:诗歌表现的男女爱情……
比如:诗歌善于刻画人物形象……
比如:诗歌形式上的重章叠句……
比如:诗歌中的“比”“兴”手法……
比如:诗歌中的“参差”“窈窕”等词语……
null
诗情美
《论语》中多次提到《诗》(即《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作品,却只有《关雎》一篇,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关雎、参差荇菜这些洲上之物借物起兴,即景生情,从“求”这个全篇的中心到“友”“乐”二字的逐渐加深,表现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梦中求得的喜悦。
美在它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它感情率真、纯朴、健康。
null
形象美
诗歌刻画人物形象,尤其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非常细腻生动。短短三章,就把青年男子的爱慕之情和相思之苦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大胆热烈的追求,表现的淋漓尽致。
如“窈窕淑女”表现女子既有外表之美也有内在之美;“辗转反侧”表现男子相思之苦也是极为恰切到位。
null
形式美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采之/芼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上下句或丄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换了其中几个字词,这样的重章叠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音乐美;也渲染气氛深化意境,强化感情突出主题,带给人一种委婉深长或激越澎湃的表达效果。
null
手法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开篇借物起兴,在河心小洲上“关关”鸣叫的雎鸠鸟,情谊深挚,互相唱和的样子,与君子、淑女和乐恭敬地相处非常相似。写雎鸠鸟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相关联想,也是以此做比喻, 然后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进入正题,抒写自己的倾心所思和强烈向往,提出文静美好的女子才是小伙子的理想配偶。
null
音韵美
本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联绵词,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语修饰动作,如“辗转反侧”;描摹形象,如“窈窕淑女”;描写景物,如“参差荇菜”,无不活泼逼真,声情并茂。
null
文言知识梳理总结
(一)古今异义
左右流之
古义:捞取;今义:液体移动。
(二)一词多义
之:在河之洲
钟鼓乐之
左右采之



null
(结构助词,的)
(代词,她)
(代词,指“荇菜”)
(三)词类活用

1.左右流之

2.钟鼓 乐之


3.琴瑟 友之

null
名词作状语,在左、右两边。
名词用作动词,敲击钟鼓。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名词用作动词,弹琴鼓瑟。
名词用作动词,亲近。
学习 《蒹葭》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蒹葭的意思是 ,皆生于水边。
null
《秦风》
“芦苇”
读诗
按照前一首学习《关雎》的方法自己朗读学习。
一读,读得准确:字音、节奏。
蒹葭
蒹葭(jiān jiā)/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sù)洄/(huí)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qī),白露未晞(xī)。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méi)。?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ī);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ì)。?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ǐ)。

null
读懂诗意:根据注释,读懂诗意
原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诗意:
一片芦苇很茂盛,露水珠儿结成霜。心上人儿,正在水的那一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难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央。
null
原文: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意:
一片芦苇又密又繁,露水珠儿不曾干。心上人儿,正在那岸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高难。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高地上。
一片芦苇密茫茫,露水珠儿还没有完。心上人儿,正在那水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险阻又曲折。顺流而下去寻她,恍若站在水中的小块陆地上。

null
读出诗味:韵律、舒缓。
如:“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速要慢,要读出怅惘之情,韵脚的三个字要读得饱满有力。

null
读出诗美
可以任选一个角度谈自己的朗读体会。
1.含蓄美
2.意境美
3.朦胧美
4.音乐美
5.手法美

null
1.诗歌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诗歌写主人公从白露“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时间的变化,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时空的变化,既写出了主人公不畏艰难的一路追寻暗示其思念之苦,也暗示“伊人”之踪迹飘忽无处不在又难以寻觅。执着追寻爱情的情感表现的既含蓄又热烈。。
2.每章的前两句写景,金秋之际,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透明,水上烟波万状,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以蒹葭、白露、秋水,给人萧瑟凄冷之感,既营造了凄婉的意境,又流露出主人公凄苦的心绪。

null
3.每章三、四句,写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表现主人公的惆怅之情。每章五到八句,写道路的险阻,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怅惘情怀。这样构思,给诗歌增加了朦胧美。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缥缈之感。

null
3.朦胧美还表现在这首诗主题的多义性。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苦苦追寻爱情的青年,也可以理解为是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现实与理想的距离。“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null
4.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诗人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既增加了诗歌的节奏韵律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也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干完的过程,表现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的执着,也在这种一唱三叹中得到了尽情的宣泄。
5.本诗同样采用了“兴”的艺术手法。每章的开头两句即以秋景起兴,引起正文。
本诗在虚实结合方面运用恰当,诗中实写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虚实结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null
文言知识梳理总结
(一)古今异义
1.道阻且长
古义:艰险;今义:阻挡,阻碍。
2.道阻且右
古义:弯曲;今义:方位词,跟“左”相对。
3.蒹葭苍苍
古义:茂盛的样子;今义:头发灰白或苍茫的意思。
null

(二)一词多义
右:左右采之
道阻且右
null
(名词作状语,在右边)
(形容词,弯曲)
总结深化
《关雎》《蒹葭》两首诗在内容上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内容上:这两首古诗都是爱情诗,都写了对所爱之人的追求。
《关雎》里有“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诗句。主人公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现了对“淑女”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求。
《蒹葭》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现了主人公追求所爱之人的坚强意志。“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说明追求爱的路上困难重重,道路曲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表现了伊人的可望而不可即。
null

写法上:《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难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之灯的情感状态。
null

在表现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