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灯笼 课件(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4*灯笼 课件(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8 17:29: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第4课
灯 笼
吴伯箫

新课导入

学习目标
了解吴伯箫的相关文学常识,识记文中的重点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感受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毕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教育事业,著有《羽书》《出发集》《北极星》等。


背景材料
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写了他关于灯笼的记忆和联想,从不同方面表现了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重点字注音
斡旋(wò) 熙熙然(xī)
怅惘(wǎng) 锵然(qiāng)
褪色(tuì) 夜深星岚(lán)
焚身(fén) 神龛(kān)
犬吠(fèi) 霍骠姚(piào)

重点词语
神龛:供奉神像或祖宗牌位的小阁子。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斡旋:调停,调解。
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金吾不禁:指元宵节开放夜禁,允许人们终夜观灯。金吾,古代官名,掌管京城戒备防务。
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宫灯:八角或六角形的灯,每面糊绢或镶玻璃,并绘有彩色图画,下面悬挂流苏。原为宫廷使用,故名。

第一部分(第1段),写小孩子与大人都喜欢火和亮光,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第2—11段),写了关于灯笼的记忆和联想,由个人情感写到家国情怀。
第三部分(第12段),写火把、探海灯、烈火,由追忆过去转而表现国难现实,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整体感知

第1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内容:本段主要写了小孩子与大人都喜欢火和亮光。
作用: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文章情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写灯笼做铺垫。
问题探究
2. 第2段中“提起灯笼,就会想起……《司马懿探山》”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连用五个“想起”,将“我”由灯笼想到的一系列往事一 一道来,将“我”记忆中美好的乡村风俗呈现在读者眼前,令读者感受到浓浓的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
第3段:夜晚提灯接祖父
第4、5段:上下灯学打灯笼
第6段:乡俗还愿挂红灯
第7段:元宵节看灯猜谜
第8段:族姊远嫁看灯火
第9段:纱灯上描宋体字
3. 第3—9段写了关于灯笼的哪几件事?突出了灯笼的什么作用?
映照着祖孙深情


彰显着母子深情

慰藉着孤行客

装点着乡村的节日

记录着家族的兴衰

传达着乡俗
第10段:对宫灯的联想与想象,抒发历史幽情
第11段:引述古时战场上的灯笼,表达愿做“马前卒”的愿望。

4. 第10、11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由之前的个人情感转为家国情怀,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5.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1)灯笼承载着亲人的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怀念之情。
(2)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记忆。
(3)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4)灯笼记录、传承着民族历史。
(5)灯笼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境,激发爱国热情。

6.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结合文章,分析这段话。
作者热烈赞颂了古代将领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作者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抗击日寇。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他希望祖国人民有更强大的力量,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家卫国。

1.从小处写起,以小见大。
首先是事物之小、事件之小等。例如,课文中的“灯笼”,可以说是生活中的一种微小事物;而文中所述事件也大都是一些微末的小事,如夜晚提灯接祖父、纱灯上描宋体字等,但它们又都像珍奇的珍珠,闪着灵光,令人目不暇接。其次是情感的细微。课文用细小的事物传达出一些细微的情感,如温暖的爱、由衷的喜、不可遏制的神往等。

写作特色
?本文的以小见大,体现为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文章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文章真正的主旨所在。
2. 运用散文的自由笔法。
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写了他关于灯笼的记忆和联想。作者以“灯笼”为线索,顺着自己的思绪写了很多回忆,如夜晚提灯接祖父、上下灯学打灯笼、元宵节看灯猜谜、族姊远嫁看灯火等;还联想到宫灯和战场上的灯笼。文章虽写了很多事,但主题突出,形散神不散。
3. 运用诗文典故。
文中多处引用或化用诗文典故,如引用传统戏曲剧目《逍遥津》中的唱词、化用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化用贾谊《过秦论》中蒙恬抗击匈奴的典故,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

课堂小结


1.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飞蛾 焰火 人情事故
B.掌故 晃荡 张灯结彩
C.腊烛 思慕 垂珠联珑
D.元霄 燎原 夜深星阑
课堂小练

B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B.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C.若是纱灯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D.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