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的春节 课件+素材(2课时,20+39张ppt,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1 北京的春节 课件+素材(2课时,20+39张ppt,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2-08 18:55:00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1 北京的春节部编六年级下册教学课件第一单元第1课时 同学们,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来领略北京的年味儿。老舍:字舍予,笔名老舍,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品有《茶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等。作者简介 认真听范读,圈出不认识的字,画出难读的句子。醋饺拌擦眨宵彼燃蒜贩摊贺骆驼恰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宵摊恰骆驼醋饺拌擦眨燃贩彼左中右结构贺蒜cù 书写指导:“昔”上部两横上短下长,“日”不宜过大。部首:酉组词:陈醋 米醋音序:C醋书写指导:“又”的捺改为点,右部四横间距均匀。部首:扌组词:地摊 摊开音序:T摊tān书写指导:右边的“合”不要写成“台”。部首:忄组词:恰当 恰好音序:Q恰qià规矩:画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借指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造句:按照规矩,每年正月初三我都去姥姥家拜年。悬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造句:?春节就要到了,家家户户悬灯结彩,非常热闹。
清一色:全部由一种成分构成或全部一个样子的。造句:照片上的人清一色穿着白上衣、红裙子。各形各色:不同形状、不同颜色,多用来形容种类很多。造句:站在十字街头,你可以看到各形各色的人。彩绘:器物、建筑物等上的彩色图画。造句:车站大厅的彩绘非常漂亮。分外:超过平常;特别。造句:秋天,天空分外晴朗,白云也绽露笑容。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叙述老北京的春节的? 时间顺序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初六、元宵节、正月十九。2.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作者主要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哪几天的情景? 作者详细介绍了“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天的情景,简单介绍了“正月初六、正月十九”这几天的情景。
蜜饯(jiàn xiàn)   饺子(jiǎo  jiāo)     
正月(zhēng zhèng)   掺和(cān  chān)      1、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2.比一比,再组词。醋( )腊( )饺( )娇( )米醋腊月饺子娇嫩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老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2、练写生字词。课件39张PPT。1 北京的春节部编六年级下册教学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时 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以什么为叙事线索的。 课文是以时间(腊月——正月十九)为线索叙述的。默读课文,完成表格。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预备过年的物品。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王,吃糖过了二十三大扫除,把吃的准备充足。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祭祖、守岁。 正月初一店铺关门,男人们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逛庙会。正月初六放鞭炮,店铺开张,可以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正月十五悬灯结彩、看花灯、吃元宵,小孩放花炮。正月十九春节结束。续表默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腊月初八这一天人们都做些什么,有哪些风俗习惯?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腊七腊八,冻死寒鸦”,这是一年里最冷的时候。总起句 北京的春节开始得早。引用 北京的春节从最冷的时候开始。详写腊八 在腊八那天,家家都熬腊八粥。这种特制的粥是祭祖祭神的,可是细一想,它倒是农业社会一种自傲的表现——这种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杏仁、核桃仁、瓜子、荔枝肉、桂圆肉、莲子、花生米、葡萄干、菱角米……)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产品展览会。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也说明腊八粥用料之丰富。熬腊八粥腊八粥 腊八这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到高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北京,过年时,家家吃饺子。 腊八这一天的另一个习俗。 从颜色和味道两方面简练、形象地写出了腊八蒜的特点。泡腊八蒜 自由读第4-7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北京人是如何准备过年的?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事是买杂拌儿。这是用各种干果(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与蜜饯掺和成的,普通的带皮,高级的没有皮——例如普通的用带皮的榛子,高级的就用榛仁。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即使没有饺子吃,也必须买杂拌儿。他们的第二件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和年画。
孩子们忙乱,大人们也紧张。他们必须预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一切,也必须赶快给孩子做新鞋新衣,好在新年时显出万象更新的气象。孩子们的角度: 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因为过年是孩子们最盼望的节日,对于他们来说,节日中的吃喝玩乐就是他们的大事了。
大人的角度:紧张地准备过年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一切。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在老年间,这天晚上家家祭灶王,从一擦黑儿,鞭炮就响起来,人们随着鞭炮声把灶王的纸像焚化,美其名曰送灶王上天。在前几天,街上就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大小瓜形,按旧日的说法,用糖粘住灶王的嘴,他到了天上就不会向玉帝报告家中的坏事了。现在,还有卖糖的,但是只由大家享用,并不再粘灶王的嘴了。 说明过小年很热闹,也预示着过春节更加隆重。 写人们过小年的情景。详写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了,春节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 写人们过完小年后,更加忙碌地准备过年的情景。贴春联、大扫除 、准备充足的吃用 指名读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课文是怎样来表现除夕热闹的?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中心句 具体介绍除夕白天人们的活动,说明节日气氛浓郁,人人都在欢庆除夕。详写除夕这天人们的活动 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详尽描述除夕夜晚的热闹。 诠释了人们对除夕夜“吃团圆饭”的重视。饱含浓浓的亲情,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朗读指导 在朗读这一段时,语调轻快上扬,读出喜庆的语气来,“除非、必定”要读得稍重些,突出除夕夜吃年夜饭对于中国人过春节的重要意义 。 自由朗读第9、10自然段,体会元旦与除夕的气氛有什么不同。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除夕夜,“闹”;元旦,“静”。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详写正月初一人们过年的情景 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儿,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顾及。到了初五初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孩子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 元旦人们的活动。略写正月初六 多数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黎明到清早,全城鞭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去逛庙会、逛天桥和听戏。 初六:商铺开张,放鞭炮,伙计们轮流逛庙会、逛天桥、听戏。略写这一天人们的活动。 自由朗读第12、13自然段,体会元宵节的热闹。元宵(汤圆)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详写人们如何过元宵节的 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正月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独运。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大年初一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说明灯的数量多。 说明灯的种类多。 让我们体会到元宵节的热闹、火炽热而美丽的情景。
悬灯结彩 精彩绝伦
五彩缤纷 流光溢彩
丰富多彩 光彩夺目
带有“彩”字的词语 说明灯的种类多。 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啊!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小孩子们在这一天的活动。 让我们体会到元宵节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看花灯放鞭炮齐声朗读第14自然段第一句话,思考:什么是残灯末庙?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春节在正月十九结束了。 残灯:快要熄灭的灯;
末庙:庙会的最后一天。 这句话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正月十九到了,这“美好快乐的日子”也“一眨眼”就过去了,作者恋恋不舍的心绪跃然纸上。这个句子还与课文的首句“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在腊月的初旬就开始了”相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年”的由来 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早的时候,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每年冬尽春来的时候它就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很大威胁。人们为了对付它,就在腊月三十晚上,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屋子里彻夜点着灯来赶走怪兽。第二天一早,人们为此互道平安,彼此祝贺,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节日了。1.读一读,连一连。熬腊八粥悬灯结彩过小年腊月二十三腊月初八除夕元宵节守岁2.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还虽然不仅但(1)在腊八这天,家家( )要熬腊八粥,( )要泡腊八蒜。(2)北京( )是城市,( )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3.文中详写了“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这几天过年的情景,其他时间则是简写,说说这样详略安排的好处。这样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点面结合地来写北京的春节,可以使人对北京过春节的特点和习俗印象深刻。1.写一写你是怎样过春节的。注意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把主体部分写具体。
2.对比课后的“阅读链接”想想与老舍下笔下的春节有什么不同。腊八除夕腊月二十三正月初一北京的春节元宵节正月十九热闹、喜庆、团圆、祥和主次分明详略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