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考点12 稳态与免疫
超级预测
知识预测
稳态与免疫考点是建立在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基础之上的,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在2007—2009年新课标高考各考卷中皆有体现,预测2010年高考考点如下:21世纪教育网
1.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机制及破坏实例。如2009广东生物19和2009海南生物9都考查了人体稳态的维持机制;2008广东生物12通过内环境三种成分的转化关系考查了组织水肿的产生;2008宁夏理综4则考查了pH稳态的保持机制。21世纪教育网
2.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三个实例:水盐平衡、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一直是高考试题中的“常青树”。如2009广东生物l7、2008海南生物l0都考查了水盐平衡;2009
安徽理综30Ⅱ、2009福建理综26Ⅱ、2008山东理综3和2008广东文基74都对体温调节进行了考查;2009广东生物34和2007山东理综2都考查了血糖调节。21世纪教育网
3.“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过程与特点”考点在高考中频繁出现,如2009广东生物28、2009浙江理综2和2008广东理基51直接考查了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分析比较。2009广东生物29、2009海南生物23、2008海南生物l2等都考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分析与比较。预计2010年高考中还会出现。
4.“免疫有关的细胞及免疫相关设计”考点在高考中比较活跃,如2009广东理基54和2008广东生物28对免疫有关的细胞进行了综合考查。
能力预测
1.结合生活实际中的糖尿病、脱水病等实例,考查学生对人体稳态机制的理解,如2009广东生物34以妊娠期糖尿病筛检报告为题材,考查血糖调节知识。
2.通过免疫过程模型与生活实际中的病例分析考查考生的知识再现能力。如2009广东生物28和2009湖南理综4都通过HlNl流感热点考查免疫知识。21世纪教育网
赋分预测
新课标省份近3年高考试题中,本专题试题的赋分比重较大,2007年新课标四省份试题共有40分,2008年新课标五省份试题共30分,2009年新课标十省份试题共79分,预计2010年课标考卷可达50分左右。
题型预测
稳态与免疫考点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是常考的内容,也是命题的重点,2010年高考中选择题与简答题都有可能出现。
超值预测
知识能力储备
一、内环境与稳态知能储备
1.外界环境、体液、内环境及内环境各成分间的物质交换(理解能力·2009广东生物l9;2007山东理综4;2007江苏生物13·2010高考预测指数:★★★)
(1)体液、内环境与外界环境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内环境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体内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②与物质交换直接相关的器官是皮肤,直接相关的系统有呼吸、消化、循环、排泄四大系统,起间接调节作用的是神经、内分泌系统。
细胞内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图12—1所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2)正确理解内环境21世纪教育网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体内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 .
①“细胞外液”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所谓“细胞外液”;
②正常细胞外液中必定有活细胞生活;
③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泪腺等有孔道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应算作人体外部环境,如尿液、原尿、消化液等不属于细胞外液。
2.内环境的物质成分与生理过程(理解能力·2007全国Ⅱ3·2010高考预测指数:★★★)
(1)内环境的物质成分指存在于血浆、淋巴和组织液中物质成分,可分为三类:
①小肠吸收的需要在血浆和淋巴中运输的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等;
②细胞合成的分泌蛋白(如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的代谢产物C02、水、尿素等。21世纪教育网
(2)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物质一般指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和分泌到肠液中的物质。可分为三类:
①细胞合成的结构蛋白,如血红蛋白、载体等;
②胞内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呼吸酶(或者除消化酶之外);
③由于消化道属于人体外部环境,所以分泌到消化道内的消化酶不存在于内环境中。
(3)不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
①细胞内的呼吸各阶段发生的生理过程;
②细胞内蛋白质、神经递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
③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质、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
(4)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举例总结21世纪教育网
①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实现pH的稳态;21世纪教育网
②兴奋传导过程中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③免疫过程中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地结合;21世纪教育网
④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
3.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意义及稳态维持的机制(理解能力·2009海南生物9;2.1208宁夏理综4;2008上海生物35·2010高考预测指数:★★★)
(1)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保持相对的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稳态的维持机制:神经—体液一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体内酸碱度稳态的维持如图l2—2。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体温调节、水盐调节和血糖调节知能储备
1.体温调节[理解能力·2009福建理综26II(1);2009广东文基74;2008山东理综3;2008广东文基74.2010高考预测指数:★★★] 21世纪教育网
(1)调节过程如图l2—3所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2)过程分析
①寒冷时的体温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又有体液调节,而炎热环境下的体温调节只有神经调节。
②温度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接受的刺激是温度的变化,但冷觉与温觉的形成是在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
③热的“增加”“减少”是相对于调节前机体散失的热量而言的。
2.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及比较(理解能力·2009海南生物7;2009广东生物l7;2008广东生物35;2008海南生物l0·2010高考预测指数:★★★) 21世纪教育网
(1)水平衡的调节(如图l2—4)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粪便中排出的水分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来自食物、饮水,没有进入内环境中;另一部分来自内环境,是以消化液的形式进入消化道中的。
②由皮肤排出的水分包括汗液及无明显出汗时由皮肤表层蒸发的水汽。
(2)Na+、K+的平衡及意义21世纪教育网
Na+、K+的平衡调节如图12—5所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①Na+可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K+对维持细胞内液的渗透压起决定作用,同时还维持心肌舒张,保持心肌正常兴奋性。
②N8+、K+对维持神经兴奋的传导还具有重要作用。
(3)水和无机盐的平衙叱掂
相同点 ①原理相同:摄人量=排出量;②调节途径:神经一体液调节;③主要来源:饮水、食物;④主要排出途径:肾脏排尿
不同点 ①水可来自体内物质代谢,而无机盐不能;②水可经肺以水蒸气的形式排出,而无机盐不能
3.血糖平衡的调节(理解能力·2009广东生物34;2008广东生物20·2010高考预测指数:★★★★★) 21世纪教育网
(1)下丘脑是血糖调节的中枢,其调节过程如图12—6所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2)过程要点分析
①血糖调节中既有体液调节,又存在神经调节。21世纪教育网
②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因素有血糖含量升高、有关神经兴奋及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③胰岛素的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
三、人体免疫调节知能储备
1·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细胞的起源与分化(理解能力·2008广东生物28;2008广东理基51.2010高考预测指数:★★)
(1)免疫系统的组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3)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功能
B细胞 造血干细胞(骨髓中发育)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
T细胞 造血干细胞(胸腺中发育) 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浆细胞 B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 T细胞或记忆细胞 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记忆细胞 B细胞或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
注意 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靶细胞)的功能,吞噬细胞虽能识别抗原,但不具有特异性,而浆细胞则不能识别抗原。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理解能力·2009福建理综26Ⅱ(2);2008广东理基51·2010高考预测指数:★★] 21世纪教育网
免疫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区别 建立时间 先天性的,生来就有,其建立过程无需抗原刺激 后天性的,其最初的建立需经特定抗原刺激
物质基础 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等;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免疫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作用特点 强度小、时间短、范围广(不针对特定抗原) 强度大、时间长、具特异性(针对特掌抗原)
联系 ①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建立的基础;②特异性免疫的建立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注意 ①吞噬细胞不仅参与非特异性免疫,还在特异性免疫的感应阶段和效应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②第三道防线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结构和物质有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抗体等。21世纪教育网
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与比较(理解能力·2009广东生物29;2009海南生物23;2009浙江理综2;2008海南生物12·2010高考预测指数:★★-k")
(1)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如图l2—7所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比较21世纪教育网
免疫类型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源头 B细胞 T细胞
杀菌物质 特异性抗体 淋巴因子
作用对象 游离于体液中的可溶性抗原 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自身突变细胞(即癌细胞)和来自异体的移植组织器官
免疫时间 过程较迅速,所需时间较短 过程较缓慢,所需时间较长
作用方式 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21世纪教育网 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②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胞免疫作用
免疫异常疾病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关系 二者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又相互配合,具体情况是:①对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②对细胞内寄生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经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抗原;③若细胞免疫不存在时,体液免疫也将丧失
(3)初次免疫与二次免疫反应
类型 初次免疫 二次免疫
体内记忆细胞 免疫前无 免疫前有
效应B(T)细胞的来源 B(T)细胞的增殖分化 B(T)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
特点 反应慢、反应弱 反应快、反应强
抗体产生曲线图 ( http: / / www.21cnjy.com )
3.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理解能力·2008广东生物13;2008广东理基41·2010高考预测指数:★★) 21世纪教育网
(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免疫缺陷
概念 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物质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 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 由于机体免疫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疾病,可分为两类:先天性免疫缺陷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发病机理 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其释放组织胺而引起 抗原结构与正常细胞物质表面结构相似,抗体消灭抗原时,也消灭正常细胞 人体免疫系统先天不足(遗传缺陷)或遭病毒等攻击破坏而致
举例 消化道、呼吸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艾滋病
(2)艾滋病的发病机理
艾滋病是由HIV病毒引起的,这种病毒能特异性地侵犯T细胞,并在T细胞内繁殖,导致T细胞大量死亡,最终使患者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3)免疫学的应用21世纪教育网
①免疫预防和免疫治疗
免疫预防:患病前的预防,即把疫苗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产生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增强了人的免疫力。通过预防接种,人们能够积极地预防多种传染病,但不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治疗。即在人体患病条件下,通过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调整人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②器官移植: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器官供者与受者的人类组织相容性抗原(HLA)是否一致或相近。
方法技巧储备
1.下丘脑在生命活动调节中的作用分析(理解能力·3年高考未考点·2010高考预测指数:★)
下丘脑位于脑的腹面,大脑之后,下丘脑的部分细胞称为神经内分泌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有分泌激素的功能。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枢纽。下丘脑又是植物性神经功能十
分重要的中枢,它通过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把内脏活动和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营养摄取、水平衡、内分泌、情绪反应、生物节律等重要生理过程。下丘脑部分调节作用如图12—8所示: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1)作为神经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的中枢,下丘脑通过分泌多种促激素作用于垂体,通过控制垂体的功能来控制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具体有:
①下丘脑内有血糖调节中枢,该中枢通过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调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②体温调节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通过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体温的恒定。
③水平衡调节的中枢位于下丘脑。
(2)作为感受器: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内环境中渗透压的改变,从而调节水分平衡。
(3)作为效应器:下丘脑可以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分平衡
[典题1] 8岁的小明因一次意外下丘脑受到损伤,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 ( )
①睾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②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 ③体温调节发生变化 ④血糖含量发生变化 ⑤细胞外渗透压发生变化 ⑥言语活动功能障碍
A.①②④⑤⑥ B.②③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 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通过垂体调节性腺、甲状腺等内分泌腺的功能;下丘脑中有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还能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水分平衡;下丘脑中有渗透压感受器,感受细胞外液中渗透压的变化;言语功能的中枢在大脑皮层。因此①②③④⑤正确。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D21世纪教育网
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种类的识别技巧I理解能力·2009广东生物29:2009海南生物23;2009浙江理综2;2008海南生物12·2010高考预测指数:★★★)
免疫过程的题目往往结合图解进行考查,如何从图解中判断免疫类型呢
(1)看抗原经吞噬细胞处理后的去向。如果大部分抗原需要一种细胞呈递才刺激相关细胞,则为体液免疫。如果抗原直接刺激相关细胞而不用另一种细胞呈递,则为细胞免疫。
(2)看免疫的结果。如果免疫引起靶细胞裂解并释放其中隐藏的抗原,则为细胞免疫。如果两种成分结合,形成了沉淀或细胞集团,则为体液免疫。
(3)看抗原的种类:不同抗原物质的免疫类型不同
①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液免疫,如蛇毒或过敏原引起的免疫属于体液免疫。
②胞内寄生菌、自身肿瘤、移植器官等引发的是细胞免疫。
③病毒感染先引发体液免疫,再引发细胞免疫。
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抗原。
3.生命活动调节模型解读(获取信息·2009山东理综3·2010高考预测指数:★★)
( http: / / www.21cnjy.com )
(1)若图l2—9表示人体内水平衡的调节,a表示下丘脑;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知渗透压的变化,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b(垂体后叶)释放,作用于c(肾小管和集合管)。
(2)若图l2—9表示反射弧结构模式图,a表示传人神经,b表示神经中枢,c表示传出神经,兴奋在其中的传递形式是神经冲动(电信号)、神经递质和特异性受体结合(化学信号)。
(3)若图l2—9表示预防接种一段时间后的再次体液免疫,若c为抗体,则a表示记忆细胞、b表示浆细胞。二次免疫反应中抗体产生的特点是更快、更多。
(4)若图l2—9表示血糖的调节途径,若a为胰岛,b则是胰岛素,c表示相应的靶细胞,当血糖水平升高时,a的反应及调节的结果是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减少,使血糖维持正常水平。21世纪教育网
[典题2] 图12—10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式
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该图若表示反射弧,兴奋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B.该图若表示突触的结构,则图中的b代表突触间隙
C.若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D.若图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则b为效应B细胞,c代表抗体
[解析] 该图若表示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细胞间以神经递质的形式传递。若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若图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则b为效应T细胞,C代表靶细胞。该图若表示突触的结构,则图中的b代表a、b细胞之间的间隙——突触间隙。21世纪教育网
[答案】 B21世纪教育网
易混易错储备
一、易混知识点储备21世纪教育网
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
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传递物质 神经冲动(生物电) 激素
调节方式 反射 激素一特定的组织细胞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作用对象 效应器 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
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
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
联系 神经调节对体液调节起调控和主导作用;体液调节也能影响神经调节,二者是相辅相成,共同协调的21世纪教育网
2.区别容易混淆的抗原与抗体
(1)抗原
①抗原的两种性能:免疫原性即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效应细胞;反应原性即能够和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 21世纪教育网
②抗原的特点:异物性(即“非己”成分,自身的组织或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癌细胞);大分子性;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③抗原的去向:在细胞免疫中,被免疫细胞识别并发生免疫反应;体液免疫中,被相应的抗体消灭。
④抗原既可是外来物质(异物性),也可来自体内衰老病变的组织细胞。出入人体的弹片因不具特异性,不能称为抗原。
(2)不同抗原物质的免疫类型不同
①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抗原引发的是体液免疫,如体液免疫发挥作用消除细胞外毒素。
②胞内寄生菌、自身肿瘤、移植器官等引发的是细胞免疫。
③病毒感染先引发体液免疫,再引发细胞免疫。
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物的散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抗原。
(3)对抗体的理解
①化学本质:免疫球蛋白。
②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③别称:抗毒素、凝集素、免疫球蛋白等。
④条件:只对抗原表面的抗原决定簇起作用;只对内环境中的抗原起作用(在抗原进入细胞后不起作用)。
⑤抗体属于分泌蛋白,与其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四种。
3.过敏原引起产生的抗体与抗原引起产生的抗体比较
(1)抗原与过敏原:过敏原具个体差异性,而抗原不具个体差异性。
(2)过敏反应必须是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第一次不会发生过敏反应。
(3)主要区别在于抗体分布和位置不同。
比较项目 性质 分布 反应时机 反应结果
过敏反应中的抗体 球蛋白 吸附在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黏膜、某些血细胞表面 机体第二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免疫反应 使细胞释放组织胺,从而引发过敏反应
体液免疫中的抗体 球蛋白 血清、组织液、外分泌液 机体第一次接触抗原就发生免疫反应 使抗原沉淀或形成细胞集团
二、典型易错题点拨
1.对内环境的概念一知半解,理解不透
[易错典题l] 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是 ( )
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
B.牛奶被饮入胃中
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
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
[解析] 内环境是指人体中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所组成的细胞外液,构成人体内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本题中输卵管腔、胃实际上可视为人体的外环境,而“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这是在细胞内,故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 D(易错选BC)
[错因分析] 学生对于内环境这一概念一知半解,因而碰到实际问题就不能正确解答。
2.不能全面理解下丘脑的功能
[易错典题2] 下丘脑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a引起下丘脑分泌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b引起下丘脑分泌②抗利尿激素
C.c引起下丘脑分泌③胰高血糖素
D.d引起下丘脑产生④电位变化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本题考查下丘脑的功能。下丘脑既是神经中枢,又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当人体过度紧张或寒冷时,相应的神经冲动传到下丘脑,下丘脑神经细胞产生兴奋,出现电位的变化,同时,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等,即图中的①;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抗利尿激素,即图中的②;当血糖含量降低时,直接刺激胰岛A细胞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
[答案] C(易错选A)
[错因分析] 本题易出错的主要原因是对下丘脑的生理功能模糊不清。同学们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同类知识的归纳总结。
3.混淆血浆蛋白和血红蛋白的概念
[易错典题3] 在下列物质中,一般不存在于内环境中的是 ( )
A.血浆蛋白 B.C02和02
C.氨基酸 D.血红蛋白
[解析] 内环境是指人体内细胞赖以生活的液体环境,内环境指的是细胞外液,主要包括淋巴、血浆和组织液。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C02和02是组织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交换的,所以在血浆、淋巴、组织液中都有。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中,只有当红细胞破裂时,血红蛋白才会进入血浆,但这是不正常的,此时血红蛋白已失去了运输氧气的能力,这种现象在临床上称为溶血现象,严重时会导致死亡。衰老、死亡的红细胞是在肝脏、脾脏中被吞噬细胞吞噬掉的。
[答案] D
[错因分析] 考生最容易混淆的是血红蛋白和血浆蛋白,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
4.对内环境稳态的范围理解扩大或缩小
[易错典题4]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 ( )
A.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B.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C.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激素的调节下,通过各组织、器官得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D.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解析】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生物体整体表现出的生理特性,包括神经和体液调节下的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答案]D
[错因分析] 考生对内环境稳态的范围理解扩大或缩小,造成答案的错误。A属于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一个方面——pH;B属于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除pH以外的内环境理化性质;C中的激素调节小于体液调节的范围,应为器官、系统的调节活动。
5.混淆抗原与抗体的概念
[易错典题5] 挪威科学家最新的研究显示,气候变暖将提高人类患腺鼠疫的可能性。这种疫病是由鼠疫杆菌(宿主为啮齿动物)引起的,鼠疫杆菌释放类毒素,使患者出现中毒性休克综合症。科学家从病愈患者的血清中提取的抗毒素对腺鼠疫患者有显著疗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类毒素是一种抗原,能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
B.抗毒素是一种抗体,是由效应T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
C.类毒素和抗毒素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该免疫过程属于细胞免疫
[解析] 类毒素的本质比较复杂,但不属于蛋白质类的物质,它是一种抗原,能刺激人体发生免疫反应;抗毒素是一种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毒素与类毒素发生反应的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答案] A
[错因分析] 考生由于不善于根据类毒素和抗毒素的概念推知其化学本质,而错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2 页 (共 1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