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考点l4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态
超级预测
知识预测
分析2007--2009新课标高考考卷命题趋势,预计2010年高考知识点如下:
1.“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命题专家最容易命制试题的地方,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如2009江苏生物17、2008海南生物24考查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特点及分流问题剖析;2009海南生物6、2009广东生物6和2008广东生物l8和2007广东文基73都考查了信息传递功能。
2.“生态环境的保护”由于和环保热点联系紧密,在高考试题中也非常多见,如2009广东生物l3、2008广东生物32都从不同的角度考查了生态环境问题。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维持”的考查亦有可能,2009福建理综2、2009天津理综5、2008海南生物6等题都曾经落脚于该考点。21世纪教育网
能力测试
1.一是联系生态农业,结合种群特征、群落结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问题,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2.联系实际,结合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典型问题,如水体富营养化、沙尘暴、酸雨、臭氧层破坏等,考查考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赋分预测
新课标省份近3年高考试题中,本专题赋分较稳定,2007年新课标四省份试题共有32分,2008年新课标五省份试题共40分,2009年新课标十省份试题共47分,预计2010年新课标高考考卷中,该考点内容赋分比重还会上升。21世纪教育网
题型预测
考查题型上,以选择题为主,简答题较少出现。简答题主要出现在广东、江苏等单科卷中,且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应用。21世纪教育网
超值储备
知识能力储备
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知能储备
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比较(理解能力·2008广东生物15·2010高考预测指数:★★★)
成分 各成分的组成 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地位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光、热能、空气、水、矿物质、土壤等 生物群落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根本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必需成分
生产者 ①绿色植物;②光合细菌、蓝藻;③化能合成细菌 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即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引入生物群落,为消费者、分解者提供物质和能量 必需的主要成分
消费者 ①绝大多数动物;②寄生生物 帮助生产者传粉、传播种子等 非必需成分
分解者 ①腐生细菌和真菌;②腐食动物和蚯蚓、蜣螂等 把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必需成分
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 http: / / www.21cnjy.com )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网和食物链(理解能力·2009广东文基73;2009广东生物l4;2007江苏生物40·2010高考预测指数:★★★)
①形成: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联系
②基本模式:生产者+不同级别的消费21世纪教育网
(1)食物链 ③书写原则:植物(起点)一植食性动物一小型动物一中型动物一大型肉食动物
④分类:捕食链、寄生链、腐生链
⑤环节:一般不超过5个环节
①形成: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植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吃
(2)食物网 多种植物,也可被多种肉食动物所食
②功能: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的渠道
(3)食物链、食物网的特点理解
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参与捕食链的组成。
②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⑧一种生物不是固定于一条食物链上。21世纪教育网
④食物链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实现的途径。21世纪教育网
⑤食物链在一定时间内和进化历史上可以发生变化。
⑥离基本能源(如生产者)越近的生物,受到捕食或取食的压力越大,因而,其种类和数量越多,生殖能力越强。
⑦食物网越复杂,最高营养级生物就越能获得持续稳定的能量来源。
⑧取食对象一般选取低营养级生物的原因:所含的能量多,不会因有毒物质富集对生物产生较强的毒害作用。
(4)食物链数、不同的营养级动物的种间关系判断
①任何一条食物链都是从生产者开始,止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中间任何停顿都不能算完整的食物链。
②同一种生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要根据此生物所在的具体食物链来确定。
③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有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教材中的蜘蛛与青蛙,二者之间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知能储备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析与碳、硫循环比较(理解能力·2008广东文基75·2010高考预测指数:★★★★) 21世纪教育网
(1)物质循环分析
范围 生物圈(全球)
物质对象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形式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问:无机物生物群落内:有机物
动力 能量
重要生物类群 生产者:物质、能量输入分解者:物质、能量输出
特点 全球性、循环性
(2)碳循环与硫循环的比较
比较项目 碳循环 硫循环
存在形式 无机环境中 CO2、碳酸盐和化石燃剁S02、硫酸盐
生物群落内 有机物 蛋白质
循环形式 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CO2 S02 、SO42-
生物群落内 有机物 有机物
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 ①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动植物的呼吸;③微生物的分解作用21世纪教育网 ①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对环境的影响 温室效应 酸雨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特点及分流问题剖析(理解能力·2009广东理基51;2009山东理综4;2009江苏生物l7;2008海南生物24·2010高考预测指数:★★★★★)
(1)能量流动过程(如图l4—1所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过程图解说明:①大方框代表一个生态系统;②大粗箭头表示流经一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本生态系统中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③能量流动的方向(以箭头表示)为单向流动;④箭头由粗到细表示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逐级递减;⑤方块面积越来越小表示随营养级别的增加,贮存在生物体内的能量越来越少;⑥分解者体内的能量及呼吸产生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到系统外,成为不能再利用的能量。
(2)能量在流经每一营养级时的分流问题分析
①能量来源分析
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能;各级消费者的能量一般来自上一个营养级(同化量=摄入量一粪便中所含能量)。
②能量去路分析
a.每个营养级生物呼吸作用的能量一部分用于生命活动,另一部分以热能散失;
b.每个营养级生物一部分能量流到下一个营养级中;
c.每个营养级生物的遗体、粪便、残枝败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
d.未利用能量(最终被分解者利用,因此,也可归为c)。21世纪教育网
(3)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原因分析
①单向流动
食物链各营养级的顺序是不可逆转的,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如肉食动物以植食动物为食,而植食动物则不能以肉食动物为食,植物与植食动物的能量关系也是如此。 君
②逐级递减
各营养级的能量总是趋向于以呼吸作用产生的热能而散失掉。生态系统中可利用的能量贮存在有机物的化学键中,当它释放时,除一部分转变为可以做功的自由能外,大部分转变为热能。而各个营养级的生物能够利用的能量形式为光能(生产者)或化学能(消费者),均不能利用热能。
(4)能量传递效率
能量传递效率为10%一20%,“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大约只有10%一20%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这里“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应是指流入这个营养级的总能量,“流动到下一个营养级”应是指下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
(5)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①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利用;②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6)能量流动规律的应用
能量多级利用:多级利用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分层次多级别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物,成为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使废物资源化,从而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
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规律,要提高对能量的利用率,我们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借鉴下面的一些措施:①尽量缩短食物链;②充分地利用生产者;③充分利用分解者,如利用秸秆培育食用菌;利用植物残体生产沼气等。21世纪教育网
3.信息传递[理解能力·2009海南生物24(1)(2);2009广东生物l6;2008广东生物l8;2007广东文基73·2010高考预测指数:★★★] 21世纪教育网
(1)信息的种类及实例
类别 概念 传递方式 实例
物理信息 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音、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 物理过程 萤火虫的闪光、植物五颜六色的花
化学信息 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 信息素 昆虫的性外激素、狗利用其小便记路
行为信息 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能够通过其特殊行为特征传递的信息 植物或动物的异常表现及行为 昆虫的舞蹈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21世纪教育网
①调控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②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21世纪教育网
①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养鸡业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率;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木等的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获得增产;模拟动物信息吸引大量传粉动物,就可提高果树的传粉率和结实率。
②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黏虫成虫具有趋光性,对蜡味特别敏感,生产上就利用这一点,在杀菌剂中调以蜡类物质以诱杀之;人们还可以利用性引诱剂“迷向法”防治害虫。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知能储备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原理及维持(理解能力·2009福建理综2;2009天津理综5;2008宁夏理综6;2008海南生物l7;2007江苏生物ll·2010高考预测指数:★★★★)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前提条件与表现
生态系统稳定性是一个发育成熟的生态系统所具备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①三大功能类群齐全,动植物种类及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即结构相对稳定)。
②能量输入输出稳定 功能相对稳定
③物质输入输出相对平衡
(2)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自我调节能力又取决于生态系统自身的净化能力(抗污染)和完善的营养结构(抗干扰)。
物理沉降
净化作用 化学分解
微生物降解
完善的营养结构使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反馈调节机制,进而抵抗外界干扰,维持自身稳定。
(3)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机制21世纪教育网
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凋节能力的基础,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①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21世纪教育网
实例:如图14—2所示的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
②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若—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污染并引起更多鱼类死亡。因此,由于正反馈的作用,污染会越来越重,鱼类的死1L涑度也会撇来越陕。21世纪教育网
(4)自我调节能力与生态系统成分和营养结构的关系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其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程度成正比。一般来说,生态系统成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反之就越小。21世纪教育网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理归纳(如图l4—3所示) 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2.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理解与综合运用·2008山东理综27·2010高考预测指数:★★★) 21世纪教育网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和功能的协调。21世纪教育网
四、生态环境的保护知能储备
1.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理解与综合运用·2008山东理综27·2010高考预测指数:★★★)
(1)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21世纪教育网
①人口增长不同于自然种群数量的增长21世纪教育网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但是,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特别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等。所以,生物种群的消长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21世纪教育网
②人口增长对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能源和环境污染等五个方面的压力,具体影响如图14-4所示。21世纪教育网
( http: / / www.21cnjy.com )
(2)我国人口急剧增长的主要原因
①生育率较高和逐渐下降的死亡率,形成了巨大的“落差”,从而使人口增长加快。
②人口基数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2.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理解能力·2009广东生物13;2008山东基能40;2008广东生物32;2007广东生物24;2007广东生物30;2007山东基能36;2007江苏生物40·2010高考预测指数:★★★★★)
生态环境的特点:生态环境具有全球性,主要原因是物质循环的全球性。
主要的污染情况 成因 危害
酸雨 大气中过多S02 伤害叶、芽;使水体酸化,危害水生生物
温室效应 大气中C02等温室气体过多 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
富集作用 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 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浓度高
富营养化 水体中富含N、P等营养素 水体缺氧,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臭氧层破坏 氟利昂等物质大量排放 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植物光合作用要抑制
3.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理解能力·2009江苏生物27(1);2007江苏生物25;2007广东生物l4·2010高考预测指数:★★★]
(1)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及意义
①内容: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
遗传的多样性构成了物种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如图14—5所示。
DNA(基因)多样性转录翻译蛋白质多样性体现生物性状多样性21世纪教育网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生物多样性) 21世纪教育网
图14—5
②意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
(2)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价值
①直接使用价值
a.药用价值,如人参、冬虫夏草、青蒿素、五灵脂、蝉蜕等。21世纪教育网
b.工业原料,如芦苇为造纸原料,霍霍巴种子可提炼油脂代替鲸油脂作为高级润滑油原料。
c.科学研究价值,如基因工程、仿生学(生物多样性是培育新品种的基因库)。
d.美学价值,如陶冶情操、美化生活、激发文学艺术创作灵感等。
②间接使用价值21世纪教育网
野生生物的间接使用价值是指它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包括:保护水源、维护水体的自然循环,减少旱涝,调节气候;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泥石流 滑坡等自然灾害;吸收和分解环境中的有机废物、农药和其他污染物;为人类身心健康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娱乐环境等。
③潜在使用价值21世纪教育网
潜在使用价值是指目前人们还不清楚的但肯定具有的巨大的使用价值。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也就是一个基因库消失了,就无法再生,它的各种潜在的使用价值也就不
复存在了。例如:我们对苍蝇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为保持居住环境轻洁,扑灭苍蝇;在自然环境中留下它们的生存空间。21世纪教育网
(3)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21世纪教育网
①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 21世纪教育网
就地保护是以建立国家或地方自然保护区的方式,对有价值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②迁地保护21世纪教育网
迁地保护就是通过人工的办法,将要保护的野生物种的部分种群迁移到适当的地方,以人工管理和繁殖,使其种群不仅可以繁衍延续,而且不断扩大。其主要方法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
③离体保护
离体保护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尤其是低温技术,将生物体的一部分进行长期储存,以保存物种的种质资源。
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现代观点:两避免、两坚持。避免盲目掠夺式开发利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避免禁止开发和利用,坚持合理开发是最好的保护,如规定禁渔期和禁渔区、退耕还林(草、湖)等。
方法技巧储备
1.生态系统中因某种生物减少导致其他生物变动情况的分析与判断方法[理解能力·2009海南生物24(3);2009海南生物20;2009浙江理综6;2007江苏生物40·2010高考预测指数:★★★] 21世纪教育网
(1)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对其他物种变动的影响
食物链中,若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直接以其为食物的第二营养级生物因食物缺乏而数量减少,又会引起连锁反应,致使第三、第四营养级生物依次减少。
(2)“天敌”一方减少对被捕食者数量变动的影响
若一条食物链中处于“天敌”地位的生物数量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因此而迅速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是无限的,随数量的增加,种群密度加大,种内斗争势必加剧,再加上没有了天敌的压力”,被捕食者自身素质(如奔跑速度、警惕灵敏性等)必会下降,导致流行病蔓延,老弱病残者增多,最终造成密度减小,直至相对稳定,即天敌减少,造成被食方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21世纪教育网
(3)若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另一种生物的变动情况应视具体食物链确定。
如图l4—6所示的食物网中,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减少,蛇也减少,则鹰就更多地吃兔和食草子的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子的鸟减少。在这里必须明确蛇并非鹰的唯一食物,所以蛇减少并不会造成鹰的减少,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而维持数量基本不变。
( http: / / www.21cnjy.com )
[典题l] 图14—7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
( http: / / www.21cnjy.com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21世纪教育网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21世纪教育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21世纪教育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21世纪教育网
[解析]该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丙→丁→甲→乙;如果甲的数量增加,乙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减少,丙的数量增加。
[答案]C
2.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技巧(理解能力·2008海南生物24·2010高考预测指数:★★★)
在解决有关能量传递的计算问题时,首先要确定相关的食物链,理清生物在营养级上的差别,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解题时注意题目中是否有“最多”“最少”“至少”等特殊的字眼,从而确定使用l0%或20%来解题。21世纪教育网
(1)设食物链A—B—C—D,分情况讨论如下:21世纪教育网
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肼,则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20%)3;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M÷(10%)3。
已知A营养级的能量Ⅳ,则D营养级获得的最多能量=N×(20%)3;最少能量=N×(10%)3。
(2)如果是在食物网中,同一营养级同时从上一营养级多种生物获得能量,且各途径所获得的生物量相等,则按照各单独的食物链进行计算后合并。
(3)在食物网中分析如A→B→C→D确定生物量变化的“多”或“最少”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食物链越短,最高营养级获得的能量越多;21世纪教育网
②生物间的取食关系越简单,生态系统消耗的能量越少,如已知D营养级的能量肘,计算至少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应取最短食物链A→D,并以2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肘÷20%;计算最多需要A营养级的能量时,应取最长的食物链A→B→C→D,并以10%的效率进行传递,即等于M÷(10%)3。
[典题2] 某湖泊生态系统中有大型杂食性鱼类甲,其食物1/2来自浮游植物乙,l/4来自草食性鱼类丙,1/4来自以草食性鱼类为食的小型肉食性鱼类丁。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甲和丁存在着竞争关系
B.从理论上计算,甲每增加l kg体重,最少需要乙提供360 kg的物质
C.若湖泊中受到DDT污染,则DDT浓度最低的生物是乙
D.此食物网中占有三个营养级的生物是甲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功能以及分析和推理能力等。由于甲、丁均以丙为食,故两者间不仅有捕食关系,还存在着竞争关系;DDT是通过食物链而富集的,营
养级越低,体内DDT浓度越低,反之则越高;甲在此食物网中占有二、三、四三个营养级。从理论上计算,甲增重1 kg至少需要乙提供的物质质量应按20%的传递效率计算,则甲增重1 kg至少需要乙提供的物质质量是:l/2÷20%+1/4÷(20%×20%)+1/4÷(20%×20%×20%)=40 kg。21世纪教育网
[答案]B
易混易错储备
一、易混知识点储备
1.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区别 联系
来源 途径 特点 范围
能量流动 太阳能 食物链 或食物网 单向传递,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l0%一20% 食物链各营养级间 共同把生态系统各组分联系
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 物质是循环的,带有全球性 生物圈
信息传递 生物或无机环境 多种途径 发生生理或行为的变化(单向或双向)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 成一个统一整体;调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对比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恢复自身结构功能相对稳定
核心 抵抗干扰、保持原状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影响因素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小,营养结构越简单,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二者联系 ①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弱,反之亦然;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如图所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
二、典型易错题点拨
1.对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的概念不清楚,造成答案混淆
[易错典题l] 兔子吃草、狐狸吃兔、狼吃狐狸构成的食物链中,狐狸所处的消费级别及营养级别分别是 ( )
A.次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21世纪教育网
B.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21世纪教育网
C.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21世纪教育网
D.三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21世纪教育网
[解析]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以此类推。消费者的级别和营养级别相差一级。
[答案]B(易错选A)
[错因分析] 对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的概念搞不清楚,造成答案混淆。
2.对能量流动过程中同化量和摄入量概念不清
[易错典题2]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 ( )
A.通过兔子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21世纪教育网
B.通过兔子的粪便流人到分解者体内21世纪教育网
C.通过狐狸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21世纪教育网
D.流人到狐体内
[解析] 同化量=摄入量一粪便量,因此兔子的粪便也就没有被兔子消化吸收同化为自身的能量。
[答案]B(易错选ACD)
[错因分析] 对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很清晰。
3.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理解不深刻
[易错典题3] 蛇捕食一整只老鼠,那么蛇获得了这只老鼠的 ( )
A.全部的物质和能量21世纪教育网
B.全部的物质和部分的能量21世纪教育网
C.部分的物质和全部的能量21世纪教育网
D.部分的物质和能量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蛇只能获得这只老鼠的部分物质和能量,即使蛇吞食了整只老鼠它也不能把老鼠全部的物质和能量同化成自己的物质和能量
因为有部分的食物残渣(内含有能量)排出体外。
[答案]D(易错选B)
[错因分析] 没有理解能量流动的特点,被题中表像“一整只”所迷惑。
4.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混为一谈
[易错典题4] 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强,是因为森林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较草原生态系统复杂,其解析内涵不包括 ( )
A.处于同一级的生物种类较多
B.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递至顶级
C.某一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解析]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因为营养结构越复杂,食物链中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如果某一营养级的生物消失,就会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来代替,用其他的食物链来代替这一缺失的生物链,维持了生态平衡。
[答案] D21世纪教育网
[错因分析] 考生易把能量流动的特点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混为一谈。选项D属于能量流动的特点,不是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特点。
5.混淆“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赤潮(水华)”这几种污染现象的形成原因
[易错典题5]下列有关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叙述,正是 ( )
①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煤、石油、天然气的大量燃烧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大量使用氟氯烃制冷剂
③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森林大量破坏
④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由于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的积累和浓缩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21世纪教育网
C.①② D.②③④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污染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气体过多使雨水的酸性增强。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水体中N、P等矿质元素增多造成的。
[答案] C21世纪教育网
[错因分析] 该题考查环境污染中比较突出的“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赤潮(水华)”这几种污染现象的形成原因。此题的解答错误,主要是对这几种污染现象了解才不够
也说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 系社会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的意识不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1 页 (共 1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