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童年的发现》说课稿
一、说课标
1.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2.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
3.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语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因此我在教学中依据新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
二、说教材
《童年的发现》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它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文本主题一是科学发明发现需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联想;二是科学发明发现会面临被驱逐和迫害的风险。文本的语言富有想象色彩,有思考的痕迹以及对话的真切。反映了儿童追根问底、求知若渴的特点和大胆的想象力。
三、学情分析
我们班27名学生,听课的学生只有几个,上课也不爱听讲,这就要求在上课时,把简单的问题留给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只要回答出来,不管全面不全面都给予表扬,这样可以给学生一个学习的自信。
四、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词语。理解重点句即课文内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德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2.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难理解的句子。
3.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童年时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的意识,以及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五、说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作者被老师罚出教师后的心理活动。
2.了解课文是怎么做到“真实反映童趣”的。
难点: 3.理解句子“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六、说教法学法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七、教材处理与策略
(一)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教学以读为本,是由教学的基本任务所决定的。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而完成上述基本任务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自己的读书实践。因此在本课的阅读教学中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新课程导引的新课堂,其本质特征在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离开了自主的、具体的、感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益知、怡情,发展语言和能力。
(二)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是无法获得主体地位,也不能发挥主体作用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选择朗读方式,自主选择作业方式,自读自悟,自己观察发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八、说教学流程
(一)生字词部分
1.我会认
2.我会写
3.多音字
4.近义词、反义词
5.不理解的词语
(二)理清课文脉络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作者围绕童年的发现先讲了什么?在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结果怎样?
2.从“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依据,画出相关的句子。
3.课文最后说:“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先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再举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1.你觉得费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概括地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具体地说说理由。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跟大家交流。
(五)达标检测
1.句子加工厂
A、我在九岁的时候就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改成“被”字句
B、“梦里飞行,说明你们是在长身体啊!”老师解释说。
改成转述句
C、同学们听见我说自己三年前就发现了“进化论”,还不笑塌房顶!
改成肯定句
2.点击课文
不过,被轰出教室,站在外面,我倒想出了一条自我安慰的理由,我明白了——世界上的重大发现,有时还会给人带来被驱逐和被迫害的风险。
(1)“驱逐”是指 “迫害”是指
(2)折号的作用是
(3)请举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板书设计:
抓住课文的重点,清晰明了,让学生很容易就能从板书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推测
梦中飞 人的进化
地理课 胚胎发育
生物课 驱逐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