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晒课”活动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材版本
教科2001课标版
学 校
掌政中心小学
学 科
科学
年 级
六年级
册 别
下册
单元(章节)
第二单元
课 时
第四课时
设计者
所属单位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安排了三个教学内容,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和“产生了什么气体”。教材先用图片形式呈现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形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了解它们的特点。之后是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由于混合反应速度很快,于是教材提示学生不要仅仅被气泡所吸引,还可以采用盖上玻璃片、用手触摸杯的外壁等方法,进行更全面细致地观察。对二氧化碳的确定,教材不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最后,教材提出“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继续进行探究。
学情分析:(一般特征、初始能力、信息素养)
本课时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年龄在11—12岁。农村学生对醋合小苏打并不陌生,但是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不多。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通过让学生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阐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发生的变化,分析小苏打和白醋发生变化后产生的物质,经历观察现象、作出假设、寻找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体会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科学概念: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信息分析和交流结果做出判断,基本推测出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不仅需要实验证据,还需要一些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实验以及产生气体的判断
难点:对于实验的合理推想和论证。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对于这节课的讲解,我采取小组合作式和自主学习式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认识知识,总结规律,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抱有严谨的态度对待科学实验,不能随便下结论。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再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地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
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
白板课件、微视频、教学设计
教师准备:小苏打、白醋、火柴、蜡烛、玻璃片、锥形瓶若干、实验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
(资源)
设计意图
一、谈
话
导
入
二、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特点
二、观察混合后的变化
三、研究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
四、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讨论
五、
课外延伸
六、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同学们,在正式上课前老师想问问你们,在家都做过饭吗?谁来说说做饭时都需要哪些佐料呢?
今天老师就把白醋和小苏打这两种物质带来了,请同学们观察,看看它们都有哪些特点?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观察要求
1、观察小苏打与白醋
(1)、观察小苏打、白醋,说一说它们有哪些特点?
(2)、学生观察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3)、交流汇报。
小苏打:白色、粉末、颗粒
白醋:无色、酸味、液体
今天我们就将这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看看它们能擦出怎样的火花?板书课题:《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出示课件)
二、观察混合后的变化
1、同学们请根据你们以往的生活经验,大胆的猜测一下,如果将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发生生么样的变化?生:……
2、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接下来我们要用实验来验证,现在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将如何做这个实验呢?
(1)、学生交流,教师巡视。
(2)、请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3)、(出示课件)请学生读一读观察要求
3、学生做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4、学生做完实验后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5、(出示课件)实验总结。你们真是太棒了,观察的这么认真、仔细,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小小科学家啊!那么,同学们刚才提到,在试验中听到嘶嘶声、看到有气泡产生,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呢?(生:可能产生气体)
三、研究小苏打和白醋反应产生的气体。
1、问题:生活中,我们知道有很多气体,请你猜猜刚才反应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学生可能会有各种猜测?比如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等。)
看来同学们更倾向于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那么如何来验证这种气体是什么呢?(生:实验)对,接下来我们还是用实验来验证。
2、实验一:将燃烧着的细木条伸进杯子里。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33页,观察第一幅图片。然后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如何做这个实验。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总结。
(3)、(出示课件)做实验之前老师有一个温馨小提示,请同学来读一读。
(4)、学生做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5)、全班进行交流。
(6)、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这种气体不支持燃烧,但是仅凭这一点不能就判定这种气体就是二氧化碳,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个实验,来进一步验证这种气体的真实身份。
3、实验方法二:将杯子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倒到燃烧的蜡烛上,看其是否熄灭。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33页,观察第二幅图片。然后四人一组讨论一下如何做这个实验。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总结。
(3)、(出示课件)做实验之前老师有一个温馨小提示,请同学来读一读。
(4)、学生做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教师巡视指导。
(5)、全班进行交流。
(6)、教师总结:这个实验证明而二氧化碳在标准状况下比空气略重,所以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虽然我们的实验证据不足以判定是什么气体,但是经过科学家大量的研究,已经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它是空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讨论:
(1)、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谁来说说这是什么反应呢?为什么?
(2)教师总结:这种反应属于化学反应,因为生成了新的物质。那么接下我们看看锥形瓶中还有什么呢?
(3)、学生交流。
(4)、师在学生猜测基础上给予必要说明。
板书:小苏打+白醋→二氧化碳+水+醋酸钠
五、课外延伸
其实二氧化碳对于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每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它对我们的影响非常大,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老师带来的一个小微课。
学生观看微课
结语:看完这个视频我们知道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二氧化碳也不例外,我们不仅要看到二氧化碳给我们带来的贡献,还要看到它给我们带来的危害,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吧。
六、作业布置:
1、学习了本课后,你可以制作一个简易的灭火器吗?做好之后,在全班进行展示。
2、例举绿色出行的方式。
小苏打+白醋→二氧化碳+水+醋酸钠
学生回答:盐、酱油、味精……
学生四人一组观察两种物质的特点,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
学生猜想,讨论怎么做实验
?请学生读一读观察要求后做实验
?
?
?
?
学生大胆猜测,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单
学生探讨后做实验
学生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猜想,教师解释
学生观看微课视频
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动画效果
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
出示课件
播放微课视频
联系实际生活,情感上拉进学生的距离
?
?
。
让学生先讨论如何配比,再混合,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因为在实验中会用到火,所以一定要提醒学生用火安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自己在操作中得出结论,不仅能加深印象,还能让学生有成就感,提升对科学课的兴趣。
多给学生讲解一些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眼界,让他们学会辩证看待物质。
巩固学习知识
教学反思: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这一课的实验应该说是十分有趣的,作为农村小学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验相对比较丰富,所以白醋和小苏打对于他们而言一点也不陌生。我为每个小组准备了实验材料:一份小苏打,一份白醋、另外还准备好锥形瓶、毛玻璃片、火柴、蜡烛等。
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先观察小苏打好白醋,观察汇报后,则让学生将小苏打与白醋进行混合。在混合前,我让学生自己先设计一下实验方案,考虑到白醋和小苏打是以3:1的比例进行混合,在量的控制上可能小苏打比白醋更好控制,因此同学们都认为先放白醋再放小苏打比较好。当学生将小苏打跟白醋混合后,马上发生剧烈反应。学生汇报时,有的说冒出了大量的气泡,有的说还发出“嗤嗤”声,有的同学摸了瓶子的外壁,感觉瓶子有点凉,在实验过程中有些小组的学生还发现了玻璃片被气体顶的震动的现象,看来学生的实验很用心,观察也很仔细。
第二个活动:是通过实验来验证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究竟产生了什么气体。这一个活动,我让学生点燃火柴,将火柴伸入放小苏打和白醋的瓶子中,火柴很快熄灭了。这一个实验成功率很高,只要学生会划火柴都能做。而接下来的,将瓶中的气体倾倒在燃烧的蜡烛上,这一个实验则成功率就没那么高了,倾倒的方法,瓶中气体是否比较多,都影响实验的效果。有的小组一下子把毛玻璃片拿掉了,气体全跑光了,实验不成功,有的小组很小心,毛玻璃片移开一点点,气体出来的太少,也不能把蜡烛熄灭。最后我让学生总结,这种气体具有什么特性,学生说它能使燃烧的火柴熄灭,并且能浇灭蜡烛。然后我加以引导:能倒出来浇灭蜡烛的,它应该比空气轻还是重?学生都说比空气重。虽然有的学生都知道了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但我还是引导学生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因为证据还不够充分,如果单单从能灭火和比空气重两个证据来看,其他气体也可能符合这样的条件,如氢、氛等稀有气体。所以从科学思维的严谨角度要求,我提示学生不要根据经验认定是二氧化碳。而书上给出的结论是“科学家经过研究,确定了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这里我让学生细细去体会“经过研究”背后的含义,说明科学家是经过无数次的认证,具有充足的证据,才得出科学的结论,从而教育学生要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本课的最后,我做了一个微课视频。因为学生对于二氧化碳的认识很少,我想利用视频为学生展示出二氧化碳对人类既有贡献也有存在危害,让学生能够辩证的看待事物。由此让学生意识到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倡绿色出行的方式,提升本课的人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