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现象》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昼夜交替现象》,我将从以下十个方面来介绍我的说课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里面的第一课。本单元前五课研究地球的自转,后三课研究地球的公转及其相关联现象。
本课通过视频欣赏、模拟实验等,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对本单元内容的学习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学内容的分析,结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运动有关。
(2)、通过问题情境教学法和学生互动小组合作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提出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不同解释。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通过模拟实验对提出的假说进行验证。
4、教学准备:
按照学生的分组情况,每组我准备了自制学具一套和一张实验记录纸。
5、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教学环节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二)思维碰撞,提出假说;
(三)模拟实验,验证假说;
(四)分析体验,寻求真知。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开课伊始,我播放星空和地球的视频,创设情境,回到过去,进入古人的探究世界。
用视频中出现的日出和日落引导出日出以后是白天日落以后时夜晚,提出问题:昼和夜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规律吗?
学生回答白天和夜晚不断重复出现,老师给与肯定,这种不断重复出现的现象就是“交替现象”,从而引出本课课题《昼夜交替现象》并进行板书。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带学生回到久远的过去,激发了学生帮助古人的热情和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成因的兴趣。
(二):思维碰撞,提出假说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在这个环节里,我首先回忆开课时的视频和图片并提问:“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与什么有关?”学生答到太阳和地球,老师马上板书。
在这里我预设了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学生会回答月亮,老师一定要及时进行纠正。我们在上学期学习《光和影》这课里就已经知道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而我们晚上看到的月光只是它反射太阳的光,月亮和昼夜交替现象没有关系。
接着通过看图片,直观的看到地球上有昼和夜,老师引导:现在它们不动,昼夜会变化吗?让学生认识到地球和太阳在运动时才会产生昼夜交替。
最后,让我们像古代人一样去猜测,地球和太阳怎样运动才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学生可以和同桌讨论交流,老师也可以先进行示范,学生只要说到这四种假说就及时板书,板书完整之后齐读这四种假说,让学生加深认识。
在这里,老师一定要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多鼓励学生,可以这样说:现在,老师想请人来分享一下你的想法。/那就让老师来为大家先做一个示范吧。/谁有新想法了,能不能讲给同学听一听?/老师觉得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大家看可不可以?/我很欣赏你认真钻研的态度。/你的发言给了大家一些启发,谢谢你。/你真像一位小科学家,有这么独一无二的想法。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大胆提出假说,敢于表达出自己的不同意见,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的答案有时不是唯一的。
(三):模拟实验,验证假说
我先请学生确定实验材料。“为了保证实验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我们需要选用什么样的材料来模拟地球和太阳呢?”学生会说到用电筒模拟太阳,地球仪模拟地球;这时老师一定要追问,可以问:“你为什么要用电筒模拟太阳呢?”也可以问“你为什么不用胶棒当地球呢?”让学生理解到替代物一定要和原来的物体有相似特征,并对“模拟实验法”进行介绍。
接着对第一种假说进行验证,请两位同学上台分别代表地球和太阳,利用LED灯和地球仪做模拟实验。首先请他们介绍模拟的是第几种假说?学生说道:我们模拟的是第一种假说“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接着老师强调:我们的观测点在哪里?学生找到中国并明确指出。之后,学生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打开节能灯,用灯的光表示太阳光,以中国作为观测点进行圆周运动,让“太阳光”照射在“地球”上。下面我将扮演这两位同学的操作,这时老师一定要问大家:谁不动?谁在动?让学生保持“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动两周,在转动的同时汇报观测点情况是昼还是夜,学生如果没有汇报,老师一定要让他停一停,看一看现在中国所处的时候是白天还是黑夜。通过两位同学的模拟实验,我们得出了结论并把这个结论记录在了实验单上。这时再来询问这两位同学的实验感受,得到实验的注意事项:①谁动?谁不动?②我们的观测点在哪里?③昼和夜是否出现交替现象?
最后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像刚才那两位同学一样用同样的方法验证剩下的三种假说,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验证假说的过程是学生科学素养不断得到增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科学课堂的精髓。
(四):分析体验,寻求真知
我为了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展示,我分别用到了:一个小组、两个小组和剩下的小组这样的形式对后三种假说进行验证,并及时记录。在小组汇报时要注意的是:①派两个代表进行演示;②过程中要明确谁动谁不动,观测点在哪里;③小组要一起大声说出,出现昼或者夜的情况。学生汇报后要及时对孩子的展示提出一些激励性的点评,比如:老师看大家做实验时非常的认真,我觉得很高兴。如果你们能将这种认真的精神发扬到你们所学的每一个学科,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成为我们国家未来的栋梁。对做得好的地方给于鼓励和肯定之外,有做的不规范的,也请其他同学进行纠正,再次规范操作。接下来提问让学生思考:通过模拟实验,我们有什么发现?得出: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最后,我请学生把四种假说分成两类:一类是地球不动太阳动,另一类是太阳不动地球动。按照这两类假说,古人形成两派,产生了激烈的争论,甚至有人还为此付出了生命。这让学生对下节课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科学的探究欲。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下一堂课《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做好铺垫。
6、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本堂课的板书抓住了一些关键词语,让学生印象深刻。
7、学生观察实验单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实验记录单
小组名称:
我们的假说
运动情况
(正确情况上划钩)
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吗?(正确后面划钩)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太阳(动
不动
)
地球(动
不动
)
能(
)
不能(
)
2、太阳不动,
地球围着太阳转。
太阳(动
不动
)
地球(动
不动
)
能(
)
不能(
)
3、地球自转。
太阳(动
不动
)
地球(动
不动
)
能(
)
不能(
)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太阳(动
不动
)
地球(动
不动
)
能(
)
不能(
)
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单,我们更能直观反映出太阳和地球的运动情况。
8、教学设计特色:
(1)、创设问题情境教学。“问题情境”教学研究是胡局长去年在我校提出的课题,是新课改的热门课题,也是教学中的一个焦点问题。我通过视频欣赏,引导学生回到过去,进入古人的探究世界,为教学成功地创设了情境。
(2)、巧用自制教具(学具)。长期的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改良和自制一些教具和学具,为的是便于科学实践的教与学,提高课堂实效性。
9、授课预期效果: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能够很好地完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与下一堂课进行无缝衔接。
10、课后反思:
本堂课中孩子已经对昼夜交替现象有了一个正确的结论,而我们却要让孩子排除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全身心的真正投入到古人的探究世界里来,通过本堂课的实验操作和演示,接受四种假说都能产生昼夜交替现象,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我仍在摸索。而我校作为寄宿制小学,学生无法利用课后时间上网或者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也不能当天及时与父母交流,如何培养学生课后的科学探究欲望,也是我在教学中一直不断探索和思考的。希望各位专家评委给予我更多的建议。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