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0-02-09 15:58: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
( http: / / www.5ykj.com / Health / "
\t
"_blank )设计
一、教材分析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梳理和归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同时着重对分类方法的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各类群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也了解了植物、动物以及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生活中会接触很多关于分类的知识,所以对于生物分类也比较容易接受。
三、教学
( http: / / www.5ykj.com / Health / "
\t
"_blank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尝试依据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

说出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和依据,以及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判断能力。

通过探究生物分类方法、分类活动,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做一个小小分类学家的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

通过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增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尝试依据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
2.教学难点
说出生物分类的依据。
五、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新课

教学策略
:小游戏──“给零食分类”
。)
教师:同学们,在你们眼前的桌子上放有两个食品盒,你们能迅速将里面的零食区分开吗?看看哪个组的同学分得最细、最快!
学生:(动动手,交流成果。)
教师:很好,大家的速度都很快。其实,刚才同学们把这些零食分开的过程,就是在进行“分类”的工作。在日常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类似的分类活动?
学生1:超市肉、鱼、蔬菜等物品分放在不同的区域。
学生2:药店的药品根据用途不同分类摆放。
学生3:邮局将信件分类后送出…….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根据这些身边常见的分类现象,思考:分类需要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分类需要一定的依据吗?
学生:分类的前提条件是品种繁多;分类需要依据一定的特征进行归类。
(二)
尝试对植物进行分类
教师:通过对分类现象的了解,同学们对分类的技巧都已经各有心得了。你们有没有信心,今天自己也来做一回分类学家?
学生:有!
教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物圈,在绚丽多姿的生物圈里约有生物200多万种,它们更有分类的必要了。生物又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呢?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类生物?
学生: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病毒。
教师:七年级,我们已经学习了植物,你能回顾一下,植物分几大类呢?它们又是根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学生:(不知植物分类的依据。)
教师:现在,就让老师带领大家进入安详宁静的植物王国,对植物进行分类吧!同学们请观察这些植物的图片,这些植物都有种子吗?
学生:有的有,有的没有。
教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互动的形式,根据种子的有无将这些植物分成两大类。
学生:葫芦藓、肾蕨、水绵没有种子;玉米、油松、向日葵有种子。
教师:葫芦藓、肾蕨、水绵都是没有种子的植物,想一想,它们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嘛?
学生:水绵没有根、茎、叶的分化,葫芦藓和肾蕨具有茎和叶。
教师:葫芦藓和肾蕨都有真正的根吗?
学生:葫芦藓不具有真正的根,只具有假根,肾蕨具有根、茎和叶的分化。
教师:哪位同学能根据这四种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判断它们分别属于哪类植物?
学生:D—蕨类植物;E—苔藓植物;F—藻类植物。
教师:请根据种子有无果皮包被这一结构特征将玉米、油松、向日葵三种种子植物进行分类。
学生:玉米、向日葵种子有果皮包被,油松种子无果皮包被。
教师:我们能不能把玉米和向日葵再进行分类?请大家一起来观察它们的叶子。
学生:玉米叶脉是平行脉,向日葵叶脉是网状脉。
教师:老师来给你们介绍几种常见的平行脉植物和网状脉植物。请大家留意,进行思考分析,植物的叶脉与植物种子胚的子叶数量有关系吗?
学生:双子叶植物大多都是网状脉,单子叶植物大多都是平行脉。
教师:同学们找到的规律基本正确。大多数双子叶植物是网状脉,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是平行脉。
教师:我们再一起为这三种种子植物找找家──它们分别属于哪类植物?
学生:A、B—被子植物,C—裸子植物。
教师:同学们能否把上述植物的所属类群按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
学生: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教师:在刚才我们对植物进行分类的过程中,你是依据什么进行分类的?
学生:形态结构。
教师:生物学家在对植物进行分类时,要仔细观察植物的形态结构,如被子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形态结构,从这些器官中发现它们共同的或不同的特征,从而确定它们的亲缘关系。在被子植物中,花、果实和种子往往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
(三)
尝试对动物进行分类
教师:告别安详宁静的植物王国,让我们带着对生物分类的初步认识,一起来领略博大神奇的动物殿堂的魅力吧!在200多万种的生物界中,动物就独占150多万种。你能利用刚才我们给植物分类的经验,根据动物的外部形态结构及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正确的给他们进行分类吗?
教师:同学们来摸摸自己背后,我们人类有脊柱,蚯蚓有脊柱吗?
学生:没有。
教师:现在我们就根据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有无,对这十种动物进行分类。
学生:(小组互动,尝试根据脊柱的有无给动物进行分类)
教师:非常正确。看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就非常关注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动物的种类繁多,分类自然也是格外的细,你们能不能根据“各种环境中的动物”中我们所学的知识,再度帮画面上的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找找家?想一想,它们在生物分类学上分别属于什么类动物?这些动物朋友们为了帮助同学们进行分类,尽快帮自己找到家,也向大家简要的介绍了自己的情况
。那就让我们赶快行动起来吧!
学生:(小组互动,尝试将有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下属的动物再度进行细化分类)
教师:同学们分得真是又快又准。那么,你能不能将这十种动物所属的动物类群再按照进化顺序从低等到高等进行排序哪?
学生:(尝试将列出的十种动物所属的动物类群按照从低等到高等进行排序)
教师:通过给常见的动、植物进行排序,你能总结出生物进化的顺序吗?
学生:生活环境──水生到陆生;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教师:除了以上十种动物涉及到的动物种类,你还知道其他动物的种类吗?
学生:(略)
教师:动物的种类远不止这些,如果你还想知道更多,课下再进行了解吧。
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出色地完成了生物分类学家的使命,给动物也各自找到了家。现在请同学们追溯一下我们给动物分类的整个历程,一起来总结一下,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
教师:动物的分类除了要比较外部形态结构外,往往还要比较动物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四)收获的季节
教师:现在就利用刚才掌握的生物分类的知识来解决一些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吧。

小试牛刀:(知识达标)
试就下表中每一项特征,写出正确的植物或动物类群名称,并分别举例写出1~3种植物或动物的名称。
特征
类别的名称
举例
有花,两片子叶,叶脉一般为网状脉
不具根、茎。叶
无花,种子裸露
身体表面有角质鳞片或甲,卵生,体温不恒定
胎生,哺乳

活学活用:(知识、能力、情感达标。)
益智寓言:
蝙蝠的“
家”
在一片森林里,哺乳动物和鸟类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哺乳动物获胜了,蝙蝠迅速飞到哺乳动物一边说:“我有牙齿,我是哺乳动物”;鸟类获胜了,蝙蝠又迅速的飞到鸟类的一边,说:“你们看,我有翅膀,我是鸟。”后来,哺乳动物和鸟类明白了,它们拥有共同的家园,应该齐心协力保护这个家园,于是它们成了最好的朋友。但是蝙蝠很痛苦,因为它们都不喜欢蝙蝠……
你能帮蝙蝠说服哺乳动物和鸟类,帮它找到真正的家吗?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1、
生物分类的依据
1、植物分类的依据
2、动物分类的依据
2、
如何进行分类→一分为二,逐步对比排列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对分类进行尝试,侧重于分类技能的掌握,就知识而言可以说这节课既是对以前所学内容的总结,也是本章后面知识的基础。我注意到在教参建议里,本节课设计应是2课时,利用的是“生物分类”的活动来培养学生分类的技能,而“生物分类”目的是“弄清楚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由于生物教学均存在课时不足的问题,所以压减本课时为1课时。
第一,较好的利用了四边互动合作讨论方式。分类活动如果是由一个人来完成,确实有难度,可喜的是,平日训练的四边互动合作讨论方式在本节课有了充分的体现,取得了非常好的活动效果。在四边互动合作讨论过程中,各种不同认识的交流和争论,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习过程在交锋中取长补短,互相矫正。这样的讨论能使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交流中解决了很多难题,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讨论结果的正确率非常高。
第二,教师的有效提问与参与促进了互动学习。我在提问时,注意每一个提问的有效性,提问的阶梯性,指导学生沿着正确的讨论方向一步步独立的、顺利的完成任务;参与讨论过程中,除了帮助解决一些难题,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必要知识补充,还把一些思路、方法交给学生;在班级的课堂交流中,通过学生帮助,教师指导,实现了师生互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选择本课题的目的,我是想通过公开课的形式,汇报、交流一下教改以来,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