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平均分(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掌握平均分包括两种情况,即“等分”和“包含分”。
3.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平均分的含义:昨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什么叫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复习平均分的方法:有8个果冻,要平均分给4名同学,小组用小棒帮着分一分,然后说一说每名同学分了几个果冻。
3.导入新课: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把物品平均分成若干份的方法,现在老师要把这道题改一改,请同学们动脑思考,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出示教材第10页例3文字部分)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几份?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一)出示教材第10页例3,引导学生动手分一分。
1.动手操作,经历包含分的过程。
学生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一边分一边说说分的过程及结果。然后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2.探究包含分的含义,和咱们刚学的平均分有什么不同?
小组内总结汇报:等分是把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有几个。包含分是知道每份分几个,求能分成几份。
(二)引导学生进一步区别两种分法。
1.引导学生把教材第10页例3改写成上节课学过的问题。
2.把上节课学的内容改成今天学的内容。
3.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述结果。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第2题,可以动手摆一摆。
五、拓展提升
1.把15根小棒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和同桌交流一下各自的分法。
示例:可以画图圈一圈,也可以用实物摆一摆。结果是
(1)15根小棒,一根一份,能分成15份。
(2)15根小棒,每3根一份,能分成5份。
(3)15根小棒,每5根一份,能分成3份。
2.教材练习二第6题。
圈一圈,说一说。
14个玉米,每2个装一袋,可以装( 7 )袋。18个玉米可以装( 9 )袋。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的另一种含义:包含分。希望同学们加强练习,牢牢掌握。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二第5、7、8题。
复习旧知,引入新知,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通过改写、动手分,进一步区分两种分法。
巩固练习,再次明确包含分。
板书设计:
平均分(2)
8个果冻,每2个一份,能分成(4)份
表示8里面有4个2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和感悟,理解“等分”和“包含分”的含义,真正认识到“等分”和“包含分”的区别与联系。
不足之处:学生在进行操作时,手上的操作较快,但是用语言表达比较混乱,造成表述不清,但手会操作的情况。
教学建议:让学生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在操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标准的语言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