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9下化学 12.1几种常见的盐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京版9下化学 12.1几种常见的盐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京课改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2-10 20:0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几种常见的盐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2、学会检验碳酸盐。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通过探究实验得到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充分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2、学习侯德榜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碳酸根的检验
教学难点
碳酸盐的检验
教学方法
讲授法、多谋体辅助发、探究实验教学法、讲练结合发
教具、学具准备
[实验11-1]试管、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稀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新课导入
生活中的盐是指?
化学中的盐是指?
你知道的盐有哪些?
活动一、认识食盐氯化钠(生理作用、用途、分布)
通过阅读课本P72掌握下列内容:
1.氯化钠是盐的一种,它的俗名是     ,是一种  色颗粒状的固体,有  味,易溶于水。?
氯化钠的生理作用:人体内所含的氯化钠大部分以    形式存在于血液中。
3.氯化钠的用途
4氯化钠的分布: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除海水外,     、     、     也是氯化钠的来源。?
5提纯     、      ,     、     。
活动二、认识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
物质
碳酸钙
碳酸钠
碳酸氢钠
化学式
俗名
颜色、状态
用途
?
思考回答
1.交换观察、交流信息:在日常生活中搜集到的常见盐的实物,简述其外观及性质;交流课外阅读或网上查找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料。
2.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相互交流情况
阅读教材P70-71页,整理资料,完成左表
集体交流:各组代表汇报交流整理后的资料。(学生可以补充、修正;教师给予提示、补充、点评)
复习旧知
引入新知
激发学生
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
自主阅读
能力,及
自学习惯
小组合作
交流汇报
锻炼语言
表达能力
活动三、探究碳酸钠、碳酸氢钠能否与盐酸反应
复习巩固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
1.教师演示:碳酸钙与盐酸的反应。
2.提出问题:碳酸钠、碳酸氢钠能否与盐酸反应
验证实验
教师强调
实验目的
实验试剂
实验装置
实验步骤
师生合作演示实验
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观察与思考
①观察:反应①②③有什么共同特点?
②讨论:由此你发现了什么?
③归纳:含有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的盐的鉴定方法。
④举例:填写下表
被鉴定的物质
加入的试剂
现 象
?
?
?
?
?
?
?
?
?
多媒体投影:投影出整理的完整资料表。
简要说明、释疑,评价学生学习状况。
练习巩固
出示问题(常见盐的名称、化学式、用途等),小组竞赛(抢答问题或争抢板书化学式)。
[小组交流]你学完本课题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收获?
学以致用
练一练:如何检验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试着写出实验操作步骤。
课后活动
作业:P75页2题、4题。
①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试着书写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②碳酸钠与盐酸:Na2CO3+2HCl=2NaCl+H2O+CO2↑③碳酸氢钠与盐酸:NaHCO3+HCl=NaCl+H2O+CO2↑
④碳酸钠与氢氧化钙:Na2CO3+Ca(OH)2 =2NaOH+CaCO3↓
各组代表汇报相互交流情况
复习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原理,同时引出碳酸盐与酸的反应,引出碳酸根的检验。
板书
设计
第一节 生活中常见的盐
一、氯化钠
二、其他的盐
物质
碳酸钙
碳酸钠
碳酸氢钠
化学式
俗名
颜色、状态
用途
三、碳酸盐的检验
CaCO3+2HCl=CaCl2+H2O+CO2↑
Na2CO3+2HCl=2NaCl+H2O+CO2↑
NaHCO3+HCl=NaCl+H2O+CO2↑
迁移拓展
训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纯碱不是碱 B、食盐不是盐 C、火碱不是碱 D、盐酸不是酸
2、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判断,下列关于盐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有咸味。B、就是食盐。C、一定含有氧元素。 D、就是一类化合物的总称。
3、某同学发现,上周做实验用的氢氧化钠溶液没有盖瓶盖,推测氢氧化钠溶液可能会变质,请你帮她设计实验检验该溶液是否变质。




本课内容充实,容量合理,备课充分。利用学案导学,学生提前预习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整节课内容分为三个活动,活动中均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先自主学习再交流分享,既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1、本课第一道课堂练习题应放在最后练习部分,体现结构完整性。2、应充分利用好学案。3、由于考虑安全问题做了演示实验可改为学生实验,改进措施只验证能够反应不检验生成气体为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