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7下地理 10极地地区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7下地理 10极地地区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2-09 23:0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十章《极地地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章节内容《极地地区》是世界区域地理的大结局。两极地区是地球上两个非常特殊的区域,也是目前人类最少涉足的地区,但却有着很高的科学研究和考察价值。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国家通过军事演习、科学考察、经济和政治等多领域的言论和行动显示了对两极地区扩张与侵占的野心,这也体现了本课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当今世界人民渴望和平与和谐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等也充分衬托出本课内容的紧迫性。所以在生活中相关的时事新闻和资料层出不穷,这十分有利于教师搜集和利用最佳素材服务于课堂教学,凸现本节教学内容的生活性、时效性。所以,从教材内容上看,本课内容在七下教材中有高屋建翎的地位,其所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等德育闪光点和思想高度也是本教材其他内容所无法替代和企及的。
学情分析
通过近一年的地理学习,初一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这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但对学生来讲,两极地区的许多自然地理特征是难以想象和理解的,而且知识点多,对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归纳分析能力的要求高,所以给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带来困难;又鉴于学生的认知面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面对教材提供的多角度的阅读资料,学生较难分析出内在成因,吃不透其中隐含的德育亮点,再加上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本课的德育教育易成为教师的一言堂,从而使学生失去自主探究的机会,也易使德育教育演变为抽象笼统的大道理,从而令学生失去一次极好的德育教育的机会。
设计理念
教师在吃透教材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共性——喜欢直观世象、厌烦抽象说教。故教师以深入浅出、喜闻乐见为设计原则,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教师通过创设模拟科学考察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并辅以多张图片引导学生加强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和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体现“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策略,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时代赋予两极的历史使命,并由此案例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全球环境、经济等一体化的深远意义,这也是帮助学生在知、情、意、行等方面形成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学习理念的极好策略。综上所述,我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及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运用地图了解两极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并能说出因此而造成的特殊的自然环境。
了解人类对两极地区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
通过判读地图、景观,初步学会综合分析气候、水、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形成的特殊自然环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能够根据两极的气温数据比较两地自然环境的差异,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和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分组学习和竞赛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通过认识极地地区,初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通过了解两极地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两极地区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通过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学习到对生活有用、对终生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利于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科学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名称和位置。
理解人类对极地科学考察的意义,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难点
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利用极地地图判别方向。
教学方法
模拟考察—创设情境法,读图分析—讨论法,竞赛等方法为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分组竞赛的标记、图片、明信片、学案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创设情境(2分钟)
播放视频:《白色星球》、《帝企鹅日记》片段剪辑
静静观看
刺激学生感官,调动学习兴趣,对陌生的学习区域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导入新课
问:刚才大家看到的景象是在哪里拍摄的?走,我们到两极地区科学考察去。(板书:第十章极地地区)
创设情境:为便于行动,我们的考察大队分成两小队,分别叫企鹅队、北极熊队,希望各小队团结一致,注意安全,认真考察,最后争当优秀科考队!(黑板上做好两小队的标记,一目了然)
抢答: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合称两极地区即极地地区。
明确科考队名。
结合中学生好奇心重和求知欲强等身心发展特点,以模拟科考的形式展开学习,玩中学,学中玩。
第一环节:熟悉学案,确定模拟科考队名
首先,明确考察地位置,你能读图说明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吗?(展示课件)
1.分别读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位置图,让学生分析比较经纬度、海陆和相邻位置,填表。
2、在两极考察,判别方向是必备的生存技能。(展示课件):练一练
3.简要评价独特的地理位置对两极地区的气候、生物等自然环境的影响。
其次,确定考察的时间。去北极考察,最好趁北半球的夏季,去南极考察,最好的时间是北半球的冬季,这是为什么呢?
一切准备就绪,让我们坐上中国“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并插上鲜艳的五星红旗,顺利出发吧!(课件:“雪龙号”船,黑板上贴面五星红旗,)
学生讨论并上前指图回答
练一练:
1、南、北极点的位置和指向:四面朝南、北(即四面一方);经线指示南北向。
2、南、北极地区判别方向。
温故而知新,且把知识落实到图,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也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是有趣又有用的。
趣味盎然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小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虽属模拟科考,但同样联系实际,给学生创设更为逼真的学习情境,也是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环节:以科考的形式学习两极的环境,达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
我们的船一路往北开,在北冰洋沿岸,我们将看到…(课件展示冰山、北极熊、北极地区动植物资源等景观)
过渡:冬季,我们的考察船转换航向,一直往南开,终于来到了南极洲,瞧,可爱的企鹅正向我们走来…(展示课件:冰雪覆盖的南极洲、企鹅、南极的动植物资源)
问:两极地区永恒的基色是什么?最普遍的景观是什么?
过渡:这一切,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字~
(展示课件:南北极地区气温比较图)
问;极地地区为何如此寒冷呢?而南极地区比北极为何更冷?
(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气候的因素。又展示系列数据资料让学生总结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
过渡: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适合人类居住吗?可是,迄今为止,以南极为例,已有18个国家建了140多个科学考察站,还有许多国家甚至对南极提出了领土要求,这是为什么呢?
归纳总结: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和科学考察的极好环境,都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我国的极地又考察进展如何呢?(展示课件)
情感教育并过渡:在南极地区酷寒、干燥、烈风的恶劣气候下,我国一批又一批科学工作者奔赴南极考察,置生死于度外,他们这种勇于探索和献身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考察者的到来,也给寂静而洁白的南极带来了生态环境的危机。打开今天的《企鹅日报》,我们触目惊心地看到这些栏目…(展示课件:“救救我们吧——SOS专栏”、焦点关注——日本大肆捕鲸、惨不忍睹——捕鲸系列照片)
展示课件介绍:《南极条约》,并强调只有每一个国家都恪守承诺,共同承担保护及和平利用南极的责任,两极地区乃至全球才会有美好的明天。
各队讨论、抢答并汇总:极地地区的夏季即暖季,又有极昼现象,是人们的考察活动的最佳时机;而且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请学生扮演北极熊并作为本地区的霸主来介绍这一切
学生扮演企鹅并作为本地区的主人向考察队致欢迎词来介绍这一切
抢答:永恒基色是白色,最普遍的景观是冰雪覆盖。
答:冷。
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纬度、海陆、地形、冰雪等导致南极地区更寒冷,
通过系列数据资料,感受并总结出南极地区三大气候特征:酷寒(世界寒极)、干燥(白色沙漠)、烈风(世界风库)。
答:不适合。
分组讨论并交流汇总:资源丰富(动植物、淡水、矿产);原始的环境是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读图说出我国的两极考察站:北极地区黄河站,南极的长城站和中山站,目前我国已在南极建第三个考察站昆仑站…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人们该怎样和平开发利用极地,保护极地地区生态和环境的紧迫性和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齐读《南极条约》相关内容
从实际生活中感悟人们对地理知识的运用,也掌握了此知识点。
趣味盎然中锻炼学生的口才和胆量,提高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深入探究
培养学生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锻炼读图能力,激发爱国主义和极地科考的热情。
由情入理,使学生认识到两极地区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科学的人地关系。
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提供感性图片,使抽象的思想教育变得真切、直观、触目惊心
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介绍:相关条例的实行、两极地区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及其现实意义
第三环节:思考讨论,归纳重点
课件展示南北两极范围、海陆分布、代表动物、气温、降水、风速、资源环境、气候特征等异同
结合学案,与老师一起归纳总结新课,并作记录
突出重难点,培养记笔记的习惯
第四环节:巩固练习
呼应开头:两科考队团结合作,勇于探索,收获颇丰。最后,我们来赛一赛,看谁更优秀!
(展示课件:竞赛题)
以队为单位,独立答题
设置多梯度、多形式的练习题,考查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重难点的掌握情况,及时查缺和补漏
结束新课
总结并表彰:肯定两队的努力与合作精神,评选优胜队。
鼓励学生:今天好好学习,锻炼身体,将来实现今天的梦想,为祖国的极地考察事业作贡献!
情绪高涨,意犹未尽
课堂的学习和我国的极地考察事业呼应,情景交融,激发学生:从小努力学习,长大报效祖国!
开放作业
课后,请大家关注并搜集我国及全球各国在两极地区军事演习、科学考察、经济和政治等多领域的言论和行动的有关信息,张贴在班级信息栏上,互相交流!
记下此要求
知识拓展,巩固区域学习的方法和成果
教学反思
本课围绕地球上两个非常特殊的、也是目前人类最少涉足且颇具神秘色彩的两极地区,根据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合理的整合与编排,并采用模拟考察—创设情境、读图分析—讨论、竞赛等教学方法,视、听、感觉冲击力强,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热情,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默契,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设想和目标。最后的各队竞赛及明信片表彰,使课堂前后呼应,既是课堂亮点,又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学生兴奋良久,不能平静。本课贯彻执行“学中玩、玩中学、学习生活和成长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与技能”这一新课改理念,令学生感觉收获颇丰,且难以忘怀。但本堂课时间较紧张,部分学生讨论及发言的参与度不够,最后的开放作业也略显急促。
附1:学案(学生每人一张)
第十章《极地地区》学案
1.结合课本地图和老师课件,按要求分析和获取信息。
2.①分别读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位置和范围图,分析其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并简单分析这种纬度位置的意义。
②请比较南北两极位置的异同。(从纬度和海陆分布的异同两方面考虑)
③南极地区判别方向。
3、根据系列图片、数据、资料等分析南极地区寒冷的主要原因,并总结南极地区的气候特征。
4、指图说出我国南极科考站及发展概况,说说两极地区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及其现实意义。
5、归纳比较南北两极自然环境及其异同。
南极地区
北极地区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邻位置
气候特征
自然资源
附二:知识竞赛题
赛一赛,看谁更优秀!
一、必答题
(一)读南极地区图:
1、A点在B点的 方
2、D点在C点的 方
3、在南极点四面朝 方
4、图中,位于南温带的中国考察站是______,有极昼极夜现象的考察站是______。
(二)选择题
1、四大洋中,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是( )
A 太平洋 B 大西洋 C 印度洋 D 北冰洋
2、世界上淡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是( )
A 亚洲 B 北美洲 C 南美洲 D 南极洲
3、到南极洲考察的最好季节是北半球的(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4、为了保护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对南极的考察只限于( )
A 经济目的 B 旅游目的 C 掠夺目的 D 和平利用目的
二、抢答题,说出产生下列现象的原因:
1、两极科考队员们都穿着红、黄等色彩鲜艳的服装。
2、带到南极的铁斧头变得象冰一样脆。
各国南极科考队均有以下严格规定:
3、科学站外主干道需设“南极救命绳”,平时外出至少两人结组同行。
4、严禁吸烟,并反复进行防火教育,人人熟练灭火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