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八章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0-02-10 11:24: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堂教学设计

章节名称 东半球其他的地区和国家——撒哈拉以南非洲《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 第八章第三节
学科 地理 授课班级 七年级 授课时数 1
一、本节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选择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作为地区地理学习的案例,意在教会学生学习地区的方法。虽然从地区分布上看,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同属非洲,但本区与北非的地理特征不尽相同,因此本节突出撒哈拉以南地理特征,让自然地理特征为分析人文地理特征服务,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地理特征。因此,本节内容将自然地理知识“穿插、糅合”在各主题内容中,特别是安排在“活动”中。这样的编排,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既丰富了教学活动,又实现了认知需要,利于学生对本区特征的整体把握。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知识基础 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对区域地理知识框架的建构已经基本掌握;在学习这一节,应该说没有太突出的难点。但是,认识地区的方法是需要反复巩固的,所以还是要扎扎实实让学生一步一步来做。当然学生会有些厌烦,但是各个区域不同,所以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时候,将突出该区域的特色,让学生有兴趣进行问题的思考。2.学习能力初一学生年龄小,学习过程中过度依赖教师的教,自己独立思考能力较差。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方式上,注意优化问题的设计,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设计上充分考虑本区和其他区域的异同点,由学生导入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对深层次的分析探究。3.学习动力本课是在“东南亚”、“中东”之后进行学习的,因而学生对于地区地理的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既是对前面学习方法的检验,也是对学习能力的进一步锻炼。在制作ppt时运用大量的图表、资料、图片,既丰富、补充了教材内容,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学生愿意读、喜欢读教材,从而把教材变成自己的“学材”。同时,多数学生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充满神秘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本区主要的地形、气候分布特征。掌握分析某地气候特征的方法,掌握东非大裂谷的成因。能力目标:1.教会学生看图并分析图中相关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分析地形的成因。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图表分析归纳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非洲地理特征图,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兴趣。2.通过对非洲黑人的了解,进行种族平等,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认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位置、地形、人种分布; 相关图片
教学难点 了解非洲黑人的原始居住地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相关图片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自学辅导法、举例法、合作探究法。
六、设计思路
本节课设想以“走近黑非洲——了解黑非洲——爱上黑非洲”为主线,力求让学生对所学的区域有较强的亲近感,尽量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主动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为了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成为教学主体,而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在导入时,充分展示非洲的典型图片,让学生用眼用心去感受这片神奇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授新课时,重点教学方式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分析,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设计上充分考虑本区和其他区域的异同点,由学生导入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引发学生对问题对深层次的分析探究,然后通过问题创设,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让形式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和技能,这既增大了地理教学的开放性,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七、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设计意图、依据
图片导入 导入:本区的典型图片和相关视频引领:同学们课件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块神奇而又迷人的土地。这里有浩瀚的沙漠、茂密的雨林、无际的草原、繁多珍稀的动物,有非洲最高峰,上面有奇特的赤道雪。另外这里还有独具特色的音乐、歌舞艺术及在世界体坛上大放光彩的体育明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区域—— 观看图片,用心用眼去感受非洲这片神奇而充满生机的土地 挖掘学生的耳闻所见,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板书 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非洲
问题提出 课件展示“非洲地理区域划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可以简称南非吗? 读图思考并回答 引出本区的范围
板书 一、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范围和位置
教师讲授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也包括了南非。 听讲、思考 对相关的知识有基本的了解,以便进一步的探索
自主学习 展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世界的位置”和图8.26撒哈拉以南非洲。同学们分小组读图,合作探究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纬度位置特点。 读图思考并回答 巩固对范围位置的学习
教师总结 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因此,撒哈拉以南非洲被称为“热带大陆”。 听讲,记笔记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出答案,培养积极参与、敢于表达和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认识的意见
板书 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概况
问题提出 读课本67页图8.26撒哈拉以南的非洲。①本区东西部分别临着什么海洋?②请同学们找出本区大西洋沿岸最大的海湾。③请同学们找出非洲大陆西南端,有一个突出在海洋上的尖角的名称。课件展示非洲和欧洲西部的海岸轮廓图,④从以上问题和两个地区轮廓图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线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回答: ①东临印度洋,西临大西洋;②几内亚湾;③好望角;④该区三面邻海,海岸线比较平直。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直观的粗浅的认识转化到对地理事物正确的认识,并能用地理语言描述。通过不同区域的对比,可以更突出本区域的海岸线特征。
教师讲授 同学们回答得不错。非洲临海面积很大,但海岸线比较平直,因此海运不发达。
开拓延展 请在地形图中,找出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尼罗河和乞力马扎罗山,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和地势特点。回答下列问题:本地区的主要地形特点?找出主要的地形区 找出地形在图上落实。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进一步训练对地形图的分析。
教师讲授 非洲的地形以高原为主,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原占了全洲面积的60%以上,因此,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大陆;从地势来看,地面起伏不大,东南部高,西北部低,其地势由东南部向西北部倾斜。 听讲,笔记 通过讲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
启发置疑 为什么在炎热的赤道附近,会有象乞利马扎罗山这样壮观的雪山? 学生回答:和海拔有关
教师讲授 同学们回答得不错,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是非洲的最高峰,因海拔高,山顶终年布满冰雪,被称为赤道雪峰,同时又是一个死火山。 听讲,笔记 通过讲述帮助学生理解赤道附近为什么也会有冰雪的原因。
启发探究 找出东非大裂谷,分析其成因。
教师讲授 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高原上,自南向北分布着众多的湖泊,尤以南北狭长的湖泊居多。科学家考察证实这一带是地壳断裂形成了一条大裂谷,裂谷的长度、宽度和深度均居世界之首,地质学家称它为“东非大裂谷”。?其成因是由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拉伸运动而形成的。 学生回答:板块的张裂拉伸运动而形成。 温故知新,巩固知识点
板书 1、地形特点①海岸线平直②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读图探究 课件展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图,找出非洲主要的河流——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赞比亚河;主要的湖泊——维多利亚湖和坦噶尼喀湖。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河流的流动方向和在世界的地位。 学生回答: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世界最长的河流刚果河—自东向西注入大西洋;世界流量第二大河(流量仅次于亚马孙河) 培养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板书 2、主要河流和湖泊 听讲,笔记 引发学生讨论思考
承转 ?由于非洲大部分位于热带,有热带大陆之称,因此有世界上面积最广的热带气候。
自主探究 课件展示非洲气候类型图,完成下列问题。1)找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地区2)指出从赤道向南和向北依次分布哪些气候类型,有什么分布规律?3)说说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的自然景观特征 从图中获取信息 通过读图认识到本区域的热带气候类型面积广大,加深对热带大陆的记忆。
教师讲授 从图中可以发现,非洲的气候以热带气候为主,其分布具有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的特点。 听讲,笔记 通过讲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
板书 3、气候①气候类型 ②气候分布特点 笔记
活动 分析撒哈拉以南非洲传统民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撒哈拉以南非洲热带草原气候广布。分析左图,以乍得首都恩贾梅纳为例,说说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 2.结合下图 ,谈谈当地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从图中获取信息 以撒哈拉以南非洲为例,进一步学会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教师讲授 从气候图中,恩贾梅纳各月气温都在20℃以上,可以说是终年高温;降水7、8、9月相对较多,1—4月,11、12月相对较少,分为明显的干湿两季。 听讲 培养学生读图看表能力
课件展示 听讲,笔记 课外延伸,培养能力的思维扩展能力
教师总结 当地人建房充分考虑了气候的影响,就地取材搭建房屋,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居住需要。 思考
承转过渡 课件展示“世界人种分布图”知识回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世界上的主要人种,世界上主要有哪三大人种?黑种人他们相貌上有什么特征?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非洲国家以黑种人为主吗? 学生回答: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皮肤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体毛很少;非洲的中部和南部;不是 温故知新,了解学生对七年级上册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讲授 。非洲按照人种特征的明显差异可分为两部分,以撒哈拉沙漠为界,以北的是北非,它是以白色人种为主的阿拉伯世界,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地区,黑色人种占了90%以上,主要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部和南部,因此本地区有黑非洲之称,也是黑种人的故乡 听讲,笔记
板书 三、黑种人的故乡
教师讲授 本区的黑人分属于几百个不同的部族,他们有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和原始宗教。黑人能歌善舞,具有音乐、绘画、雕刻及其他手工艺晶等方面的艺术才华。 听讲,笔记 通过讲述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
素材播放 课件展示黑人的音乐、绘画、雕刻等图片,播放非洲独特的鼓声 欣赏图片和聆听鼓声 通过鲜明的图片和鼓声的播放,让学生对本地区的特色文化更加了解。
教师总结 本节课通过了解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概况,我们认识到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一片神奇而充满生机的土地,有着绚丽多彩的文化和各异的风俗习惯,很多有利的条件本应该是让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为什么至今还有很多落后、贫穷的国家呢?下节课我们再来探讨。 听讲、笔记 总结知识,帮助学生理顺本节知识
相关练习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及时获得学生学情反馈。
八、板书设计
第八章 东半球其他的国家和地区第三节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范围范围和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1、地形二、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自然概况 2、河流、湖泊 3、气候 黑种人的分布三、黑种人的故乡 文化特色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比较形象的景观图片入手,选用学生比较喜欢的flash动画、影视短片等,化抽象为具体,既丰富了课本知识,又联系了现实生活、激发了学生兴趣。从课堂实践的效果来看,学生积极参与,效果和效率都很好。同时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现实,合作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训练了辩证思维,开拓了视野,使本节课能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备课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调控艺术的应用,体现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更多的创新火花诞生于我们异彩纷呈的新课堂。不足之处:由于从网上搜集了大量资料,自己感觉这些材料对学生拓宽视野有帮助,就没有进行删减,所以教学内容较多。有些不重要的内容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个别学生忽视了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及今后在选取材料时一定注意进行详细的筛选,以做到课堂教学内容的严谨性。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