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时 除法(1)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4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认识除号,懂得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3.感受用除法表示的抽象性和概括性,体会所学内容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除法表示。
教学准备: 12个圆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这周五我们要去动物园春游,你能告诉大家你最喜欢哪种动物吗?(学生自由回答)
师:原来有这么多的同学喜欢大熊猫啊!熊猫馆的饲养员叔叔每天都要给可爱的熊猫宝宝准备新鲜的竹笋。
教师用出示4只熊猫和12个竹笋图。
师:如果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这4只可爱的熊猫,怎么用算式表示呢?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一)动手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的圆片分一分,开展活动,然后汇报结果。
2.小结:不论怎样分,结果都是一样的,都是每盘放了3个。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二)引入除法,认识除法算式。
1.师:我们刚才平均分的过程能不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呢?
小组讨论,学生大胆尝试,探究表示方法,展示结果。
2.师:观察同学们的算式,尽管形式不同,但都想表示同样的含义——平均分,我们在数学上统一用一种新的方法——除法来表示。
教师板书:12÷4=3并介绍除法算式的读法,让学生试读。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用连线的方法分一分,得出结果。
2.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3.完成教材练习三第1题第一行。同桌互相读一读,发现问题及时订正。
五、拓展提升
1.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6 )根。
12÷( 2 )= ( 6 )
2.18÷2=9,说说算式的含义。
示例:把18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9。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除法,知道了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还知道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除法来解决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三第1题第二行及2、3题。
在情境中创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动手操作,用小圆片代替竹笋,分一分,然后汇报。
讨论得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
独立完成,全班订正。
板书设计:
除法(1)
12÷4=3
?
除号
读作:12除以4等于3
表示把12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3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利用生动的生活情境和平均分的实践活动,为建立除法概念做好充足的准备,通过让每个学生自己用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深对除法算式的理解。
不足之处:学生动手操作的时间过多,对于除法算式的含义用语言表达的不够充分。
教学建议:让同学们多说说除法算式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