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除法(2)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是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掌握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自主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除法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除法各部分名称的含义。
教学准备: 20个圆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教师拿出12个圆片。
问:要把这些圆片平均分给6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几个?(指名同学说出分法及结果)
师:如果把这些圆片每3个分给一名同学,一共可以分给几名同学呢?(引入新课)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出示第14页例5。
1.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份是4个竹笋)
2.用自己的圆片动手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错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地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3.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是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教师板书:20÷4=5
(1)让学生说一说除法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分成了5份)
(2)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20 ÷ 4 = 5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1题。
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再填写,最后集体订正。
巩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的知识。让学生明白除法各部分间的意义和名称。
2.完成教材第14页“做一做”第2题。
同桌互相说,集体订正。
五、拓展提升
1.18÷3=6,说说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
把18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
18 ÷ 3 = 6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2.猜一猜,( )里填多少?
25÷5=( 5 )
( 24 )÷4=6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三第4、5、6题。
复习旧知,为学习新知做铺垫。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动手操作,用小圆片分一分,然后汇报。
板书设计:
除法(2)
20 ÷4 = 5
? ? ?
被除数 除数 商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以动手操作和语言表述为基础,理解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与除法算式中各数的对应关系。
不足之处:同学们展示分的结果较少,在语言表述方面还需要多练习。
教学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让学生多说多写多练。